1.综合题- (共4题)
1.
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
(2)材料二中的法律是哪个国家的文明?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法律在促进该国公平正义方面所起的作用。
(3)材料三中的“皇帝”指的是谁?依据材料三概括法律颁布的目的。
(4)材料四“他”指的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永垂不朽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
——摘自《十二铜表法》
材料三 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必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保证皇帝的政令在帝国畅通无阻。——摘自《法学总论》
材料四 “我一生中真正的光荣并非是打了40多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一切美好的记忆,但有一样东西不会被人们忘记,他将永垂不朽。”——拿破仑
(1)材料一所示图片是哪部法典?该法典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2)材料二中的法律是哪个国家的文明?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法律在促进该国公平正义方面所起的作用。
(3)材料三中的“皇帝”指的是谁?依据材料三概括法律颁布的目的。
(4)材料四“他”指的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永垂不朽的原因是什么?
2.
专题性研究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式。某历史兴趣小组以“古代世界的改革”为主题展开研究,邀请你加入进来。
材料一 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之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握在多数人手中……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称得上是完美无缺的制度。”
(2)材料二中的封君与封臣制度改革最早出现在哪一国家?该国的建立者是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这种制度的特点。
(3)材料三中的“老师”指的是?日本向“老师”学习后进行了哪次改革?举例说明,在这次改革中日本向“老师”学习了什么“先进才智”?
(4)材料二和三反映的改革有何共同点?
材料一 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之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握在多数人手中……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称得上是完美无缺的制度。”
——伯里克利
材料二 所谓的封君封臣制,就是以土地的层层分封、占有为基础,以封君和封臣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为纽带的封建等级制。首先是国王将全国土地留下一部分作为王领后,将其余的分授给大封建主,国王成为封君,被分封的人就成为封臣。大封建主在获得土地以后,也将其中一部分划为自己直接经营的领地,其余的则再对中等贵族进行分封,大封建主成为封君,而受封者也成为封臣。这一级受封者也作为封君将部分土地分封给骑士,让其作为自己的封臣。这样,在各个等级之间,都缔结起相互统属和依附的封君封臣关系。——《世界中世纪史》
材料三 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并向老师学习。——《作坊里的日本》
(1)材料一中伯里克利如何让“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你认可伯里克利关于“雅典政治制度.完美无缺的制度”的说法吗?简述理由。(2)材料二中的封君与封臣制度改革最早出现在哪一国家?该国的建立者是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这种制度的特点。
(3)材料三中的“老师”指的是?日本向“老师”学习后进行了哪次改革?举例说明,在这次改革中日本向“老师”学习了什么“先进才智”?
(4)材料二和三反映的改革有何共同点?
3.
到17世纪上半叶,欧洲加快由中世纪走向近代的步伐。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资本主义产生)
材料一 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庄园经济逐步瓦解,农业和手工业方面各自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这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材料二 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的精神,从而在精神层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
材料三 这一切都有利于保障基督徒的安全……同时它还给基督教徒带来发扬光大的希望……人们可以在这里获得黄金,然而如果他们要控制别处的产物,那么他们必须使用武力取得,否则便会空手而归。
材料四

(1)材料一中“新的生产方式”指的什么?农业和手工业各自出现的“新的生产方式”有何共同点?
(2)材料二中的“它”指的是哪一思想解放运动?据材料二指出“它”使得欧洲人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并指出“它”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材料三是对哪一事件的描述?依据材料三指出,该事件发生的主要动力。
(4)除了材料四中的掠夺白银,西班牙还通过什么方式对拉美进行殖民?依据材料四指出,早期殖民掠夺有何影响?
(资本主义产生)
材料一 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庄园经济逐步瓦解,农业和手工业方面各自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这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马克垚
(思想解放)材料二 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的精神,从而在精神层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
——《图说天下世界历史系列》
(走向整体)材料三 这一切都有利于保障基督徒的安全……同时它还给基督教徒带来发扬光大的希望……人们可以在这里获得黄金,然而如果他们要控制别处的产物,那么他们必须使用武力取得,否则便会空手而归。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殖民掠夺)材料四

(1)材料一中“新的生产方式”指的什么?农业和手工业各自出现的“新的生产方式”有何共同点?
(2)材料二中的“它”指的是哪一思想解放运动?据材料二指出“它”使得欧洲人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并指出“它”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材料三是对哪一事件的描述?依据材料三指出,该事件发生的主要动力。
(4)除了材料四中的掠夺白银,西班牙还通过什么方式对拉美进行殖民?依据材料四指出,早期殖民掠夺有何影响?
4.
英国能够成为近代殖民霸主,这和其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创新是分不开的。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制度创新)
材料一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新体制通过大幅度提高议会的权威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这就为未来国家民主化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欧洲出现了生产革命,英国引领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取得了技冠群雄、傲视全球的辉煌成果。
(2)材料二中的“生产革命”指的是什么?列举英国在这次“生产革命”中取得的“辉煌成果”。
(3)材料一中的“全新政体”和材料二中的“生产革命”是什么关系?
(4)英国崛起的史实给我们哪些启示?
(制度创新)
材料一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新体制通过大幅度提高议会的权威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这就为未来国家民主化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
(技术创新)材料二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欧洲出现了生产革命,英国引领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取得了技冠群雄、傲视全球的辉煌成果。
——摘自中国经济网
(1)依据材料一指出,“全新的政体”指的什么?“全新政体”如何有效限制王权?这一政体的确立有何积极作用?(2)材料二中的“生产革命”指的是什么?列举英国在这次“生产革命”中取得的“辉煌成果”。
(3)材料一中的“全新政体”和材料二中的“生产革命”是什么关系?
(4)英国崛起的史实给我们哪些启示?
2.选择题- (共23题)
6.
2019年5月1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主题纪录片《亚洲文明之光》,生动再现了亚洲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悠久灿烂、多元共生、交流互鉴的文明图景。以下文明成就可以在片中展现的是
①太阳历
②楔形文字
③佛教
④基督教
①太阳历
②楔形文字
③佛教
④基督教
A.②③④ |
B.①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②③ |
8.
“这是个独特的民族,它是文明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它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是改造了古印度人的发明”材料中的“独特贡献”指的是
A.儒略历 |
B.种姓制度 |
C.金字塔 |
D.阿拉伯数字 |
9.
通过征战和扩张,世界古代史时期出现了多个大帝国,它们的先后顺序是
①罗马帝国
②亚历山大帝国
③查理曼帝国
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⑤拜占庭帝国
①罗马帝国
②亚历山大帝国
③查理曼帝国
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⑤拜占庭帝国
A.①②③④⑤ |
B.②①③⑤④ |
C.⑤①②④③ |
D.②①⑤③④ |
10.
庄园是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下列关于西欧庄园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产组织 | B.庄园领主的土地称为“份地” |
C.庄园领主可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 | D.庄园法庭只维护领主的权益 |
13.
从2018年1月2日,印度孟买地区持续多天贱民暴动,造成严重流血冲突,种姓制度再次引起热议。印度政府虽已废除种姓制度,但这一古老制度仍然在影响着现代印度社会。以下关于种姓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国王掌管国家一切大权 | B.国王和武士同属婆罗门 | C.富裕商人仍属于吠舍 | D.首陀罗掌管祭祀 |
16.
建筑被誉为八大艺术之一。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下关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的表述有误的是( )
A.希腊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神庙 |
B.四周以廊柱环绕是古罗马建筑特色 |
C.罗马建筑吸收了希腊建筑的特点 |
D.方尖碑和万神庙是古罗马的代表性建筑 |
18.
“中世纪中期的宗教文化.处处崩裂有声,一些裂缝日益扩大,关于人的新鲜思想的涓涓细流从中流出。”下列作品能体现出材料中“新鲜思想”的是
A.《荷马史诗》 |
B.《神曲》 |
C.《掷铁饼者》 |
D.《天方夜谭》 |
22.
下列表格中,历史现象与原因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历史现象 | 原因 |
A | 罗马帝国的灭亡 | 斯巴达克起义 |
B | 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 | 穆罕默德创立佛教 |
C |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廷帝国灭亡 |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
D |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 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
A.A |
B.B |
C.C |
D.D |
25.
“青春是多么美丽啊,却留不住这逝水年华!得欢乐时且欢乐吧,谁知明天有没有这闲暇!”这首诗歌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
B.苏格拉底是其代表人物 |
C.首先发生在英国 |
D.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
26.
美国独立战争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下列选项属于两者一致的是()
A.革命任务都是反对殖民统治 |
B.革命都有利于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C.革命最终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
D.革命过程都非常顺利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