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卷A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1384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6/24

1.文言文阅读(共1题)

1.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自三峡七百里中____________
(2)自非亭午夜分____________
(3)或王命急宣____________
(4)哀转久绝____________
(5)沉鳞竞跃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小题3】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小题4】好的作家必定是一位调色高手。甲、乙两文写景都讲究色彩搭配之美,请结合两文有关内容分别加以阐述。

2.现代文阅读(共2题)

2.
缅甸的颜色
蒋子龙
①飞机给人类提供了俯瞰地球的高度。哪儿有人类居住,哪儿的色彩就不协调,人多的地方绿色就少——这是我多次从飞机上观察大地得出的结论。
②按照这个经验,进入缅甸以后我在空中却找不到居民地了。从高空看缅甸的土地,像战士的迷彩服,以绿色为主,或深或浅,或亮或暗,点缀着金点银片白练:金点是千万座佛塔的塔尖,银片是星罗棋布、大小不等的湖泊,白练就是密如蛛网、弯曲如蟒蛇的河流。
③缅甸的土地上没有直线,没有人为的方块。所有线条都是自然的,圆润的,染不可成,画不可得。粗看都是绿,细看绿千层,恣情尽性,恬静自适。看不到地球被人类破坏的“伤口”,也就找不见居民地。以后我们坐缅甸航空公司的小飞机在各地飞来飞去,才发现了缅甸色彩的规律:浅绿、翠绿、草绿是山野大地,浓绿、重绿、墨绿是城市和乡村。因为有人居住的地方,树木也得到了管理,得以参天,云盖障空,浓光浸绿,大部分建筑和街道掩映其间。
④真是人间福地。
⑤置身缅甸的绿色之中,立刻有洁净、舒放之感。巨树蓊郁,芳草连天,奇花层叠,洗尽俗尘,使人能很快从堆集的杂务中解脱出来,心体欢畅。
⑥缅甸作家协会邀我们在野生动物园的湖边举行座谈会,各种野生动物都可以旁听,还可以用啸叫鸣唱随意打断我们的发言。会后联欢、野餐、骑象、逗熊、遭受猴群的袭击……缅甸的天空格外蓝,云格外轻淡洁白,太阳和月亮同时悬挂在空中。夜晚降临后,大家坐在伊洛瓦底江边聊天,似乎只有在童话中,在遥远的童年记忆里,才见过这样的夜空,星星格外多,格外大,格外亮,空气饱含水分,带着植物的清香。
⑦我喜欢缅甸的绿色,这绿色平和、厚重,覆盖着缅甸,传播着一种福音。它不仅保护了缅甸人的生存环境,也培养了一个民族的性格。缅甸人性情和善,处处焕发流溢出宽厚仁蔼的品格。大家彬彬有礼相互谦让,安详,审慎,持重,社会呈现着一种道德之美、秩序之美。
⑧我甚至感到缅甸人的相貌,也和其他一些热带地区的人不同,水灵、漂亮的人非常多。他们的交通警察骑着摩托车在车队的前面开道,其指挥两旁车辆的手势简直就是舞蹈,好看极了。人原本就诞生在森林里,森林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摇篮,爱绿色是人与生俱有的一种情愫。缅甸人有一个优美的自然生存环境,长期受到绿色的调节,受到森林的庇佑,怎么可能长得不美呢?
⑨在曼德勒省的野生植物园里,我见到了狂欢的人群,大树参天,草地洁净,人们击鼓弹琴,载歌载舞,在草地、林间打滚儿、嬉戏。我们碰上这场面都会情不自禁地加入狂欢的人群,什么浮泛的客套,什么外国人的礼仪,全都用不着。生活在这样的原始大绿之中,和爱绿的人们为伴,人就不会冷漠乏趣,不会感情枯竭。
⑩缅甸人爱绿色,绿色厚爱缅甸人。今天的人类已经明白,如果以丧失绿色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达,那是文明的失败,是人类的失败。因为缅甸人的爱绿天性和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四千万人过着没有污染、恬静自然和富足的生活。
B11缅甸作为一片繁茂的绿色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头由“从飞机上观察大地得出的结论”写起,这有什么好处?
【小题2】作者为什么喜欢缅甸的绿色?(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小题3】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说说它的作用。
【小题4】揣摩下面的语句,根据括号内的提示和要求作答。
(1)夜晚降临后,大家坐在伊洛瓦底江边聊天,似乎只有在童话中,在遥远的童年记忆里,才见过这样的夜空,星星格外多,格外大,格外亮,空气饱含水分,带着植物的清香。(句中连续用的三个“格外”有必要吗?请说明理由)
(2)人原本就诞生在森林里,森林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摇篮,爱绿色是人与生俱有的一种情愫。(加点词语“摇篮”用在这里有何好处?)
【小题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第⑩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3.

   汉文化与筷子

①重阳这天,大家都在吃重阳糕。有的用手拿着吃;有的用刀切开,用叉子叉着吃;有的则用筷子吃。看到大家不同的进食方式,让人想起汉文化和筷子的关系问题。因此写下这点文字。

②人类社会,共有三种进食方式。其一是用手。这是自然的进食方式,例如婴儿,不须母亲教导,自然会用手抓东西吃。其二是用刀叉。这当然是在人类发明火和冶铁之后,才有的工具。人用刀叉获取猎物之后,在火上烤熟,然后用叉叉着,用刀割来吃,这比用手抓已经大大进了一步。其三是用筷子进食。这种进食用具是如何进化得来的,尚待考证。筷子用手操作,手与大脑相连;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筷子是汉文化的特征,只有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才用筷子。

③在当今世界分布上,在亚洲除了直接受汉文化影响的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新加坡外,其余均是用手进食的。中国还有部分兄弟民族,如维吾尔族等也是用手进食的,非洲多是用手进食的,欧、美、澳洲白种人均用刀叉进食,只有当地土著民族用手进食。

④筷子,原名“箸”。在我的故乡江西,现在还有地方仍将筷子叫箸。我们的祖先究竟从什么时代开始,放弃了用手和用刀叉进食,我不知道。从书中查到,“纣为象箸,而箕子唏”,此话意思是说纣王用象牙做箸,箕子感到很忧虑难过。本意是批判纣王的奢侈。因此,我们从这话中得知在商代已经使用箸了。但在这之前,究竟哪个年代开始使用箸,则尚待考证。

⑤既然称箸,那么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称箸而都叫它筷子呢?据说,这是由船民开始的。过去的船都是木料做的。在长江大河中行驶,不仅很慢而且危险,小时候常听人说:“行船走马三分险。”船民迷信,所以产生了一些忌讳。在行船时,如姓陈的,只许说耳东,不许说陈,因“陈”与“沉”同音,在船上不能说翻身,只能说转身,因船上忌“翻”字。“箸”与“住”同音,船行要快,不能“住”,因此忌用“箸”。住的反义为快,船上就将“箸”改称为“快”,但快是形容词,因此造了一个“筷”字。为什么用竹字头,因筷子是竹子做的。

⑥今日西餐桌上的刀叉,是过去刀叉的缩短。虽然在一些富豪餐桌上的刀叉,是用金子或银子,甚至镶上宝石,经过有名的艺匠精心做出来的,放在洁白的桌布上,熠熠发光,但它毕竟摆脱不了它原始的、野性的痕迹。而筷子则是手的延长,早从原始的野性中异化出来了。

【小题1】第②段中“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的“有人说”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小题2】写出本文主要运用的三种说明方法。
【小题3】根据第④段文意能否得出“中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了”的结论。请说明理由。
【小题4】作者为什么说用筷子进食这种方式更为文明?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3.综合性学习(共2题)

4.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哲人曾说:“慢舞于云端,不如贴地徐行。”生命的原本节奏,我想,应是缓慢平和的,似湘江之水潺潺流动;似舟上渔歌,黄昏之晓,余音袅袅,不绝如lǚ;似西藏古寺的傍晚钟声,轻轻然,铿铿然。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潺(____)  铿然(____)  不绝如lǚ(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贴地徐行”中,“徐”的意思是________。
(4)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写生命平和缓慢的节奏。
5.
班级开展“用诗文陶冶情操,让经典滋润心灵”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解决下面的一些问题。
(1)下面是一份问卷调查统计数据,请仔细分析,写出你的探究结果。(50字以内)
问题1:学习古诗文的方法
问题2:小时候背诵古诗文,现在想来如何
 
 
从小启蒙,背诵是童子功
55.3%
值得庆幸,受益终身
41.8%
凭个人兴趣,自愿学习
24.8%
当时难过,现在受用
38.9%
小时候不懂,最好长大
再学
19.9%
现在也没啥用
19.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的好朋友小张成绩不错,但最近一段时间有些安于现状,你想从下面的古诗词中选一句鼓励他,你会选哪一句,该怎样对他说?(50字左右)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③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我选______句,我会说: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李伟同学所写的活动结束语,请按要求修改。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流传千载的优秀诗词歌赋浓缩了汉语韵律和辞章之美,(A)寄寓着传统中华民族的价值和审美理想,闪烁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光辉,展现出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高尚情怀。这些经典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共同财富,(B)成为启迪一代代人的智慧,丰富我们情感世界。
①(A)句语序不合理,应将“________”放在“__________”之后。
②(B)句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文(共1题)

6.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作为中学生,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我们拥有知识、拥有青春、拥有激情,然而有时我们又会埋怨命运不公,感叹生活太累。其实,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我们珍惜的……
请以《珍惜所拥有的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与要求)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题目的横线上可以选填“青春、健康、亲情、幸福、荣誉”等词语。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综合性学习:(2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