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413755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4

1.综合题(共3题)

1.
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世界各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方式不尽相同。结合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西欧篇)
材料一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西欧谚语

(1)材料一所示的制度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西欧形成的这种制度有何特点?
(探究二东亚篇)
材料二 某国家改革主要内容
(一)废除皇室和贵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部曲),收归国家,是为公地公民。对大夫以上高官贵族赐予食封。
(二)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京师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设置关寨、防人(成边军)及驿站,各置职官。
(三)造户籍、记账(赋税簿账),施行班田收授法,凡田长30步,广20步为段,10段为町。
(四)改革税收制度,施行租庸调新税法。
(2)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给该国带来怎样的变化?
(探究三西亚篇)
材料三  6-7世纪,阿拉伯半岛正处在社会激烈动荡和变革时期,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各氏族部落之间、民族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只有把分裂的阿拉伯半岛统一起来,才能抵御外族入侵,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废除阿拉伯半岛部落的多神崇拜。……,阿拉伯帝国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非洲北岸及西班牙等地,并深入中亚、西亚,占领了阿富汗、印度西北部。8世纪中期,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伴随着帝国的扩大,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地区广泛传播。
(3)根据材料概括6-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处于什么状况下?用材料中的话说明阿拉伯半岛统一的必要性。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半岛统一之间的关系。
(探究四感悟篇)
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旧的社会历史理论往往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人们的思想动机或精神力量,而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5)人类进入封建社会是社会发展的结果,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推动当时各国能先后进入封建社会的因素有哪些?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典规定。自由民打架,……。“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如果奴隶主弄瞎了奴隶的眼睛,只要付一定数量的钱就可了事。
(1)以上法律条文出自于哪一法典?依据材料说说该法典的实质。
材料二 法典一再强调奴隶和隶农必须服从主人,不得有任何反抗……提出了公法和私法的划分,公法是有关罗马帝国政府的法律,私法是有关个人利益的法律。其中私法(民法)最完备,影响最大,人们所说的罗马法往往指私法……近代欧洲各资产阶级国家的立法,除英国外,大都受到罗马法的深刻影响。19世纪初颁布的《法国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就是以罗马法为基础制定的。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2)材料二中讲述的是哪一法典?有何影响?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1)材料一反映了西欧哪一制度?西欧这种经济形式有何特点?
材料二 当时西欧的人身控制,其强度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有力,在一定条件下,农奴可以获得自由。在此情况下,便有成批的手艺人出走,到适合他们生产和生活的地方居住。他们把生产的手工业品卖给农村,买回粮食和原材料 。社会分工逐渐加强并得以深化,城市在此基础上也进一步得到发展。由寻求自由的人聚居而形成集市,由集市扩大为城,西欧的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结果。

——齐涛主编,顾銮斋、夏继果分主编:《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

(2)依据材料分析城市兴起的原因?西欧城市兴起有何重要影响?
(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所反映的事件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判断题(共3题)

4.
“拐带奴隶、帮助奴隶逃跑或窝藏奴隶者,都要被处以死刑”,由此可知《十二铜表法》主要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5.
“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及‘元首’的称号。从此,元首和执政官合二为一”。该材料反映屋大维建立了罗马帝国。
6.
从10世纪开始,西欧城市开始复苏,随着城市的兴起,经济不断发展,教育与学术出现新的气象,大学也随之兴起。

3.选择题(共13题)

7.
基督教最初被统治者镇压,后来却都被统治者利用,因为其教义中有一些内容有利于统治者维护其统治,这一内容是指
A.宣扬众生平等
B.教人忍受苦难,放弃斗争
C.主张教徒皆兄弟
D.认为人死后灵魂能升入天堂
8.
在封建时代的欧洲,如果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或未按规定缴纳足额的租税等,有权处罚这些侵犯领主利益行为的机构是(   )
A.国家法院B.庄园法庭
C.元老院D.公民大会
9.
阿拉伯人有一句谚语“人间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金字塔”。下列和谚语有关的是
A.该古国使用楔形文字
B.该古国发源于尼罗河流域
C.该古国盛行种姓制度
D.该古国位于亚洲东北部
10.
依据“古代雅典居民构成”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雅典
A.民主政治完善
B.地域辽阔人口众多
C.民主范围有限
D.人民主权观念形成
11.
8世纪时,法兰克王国版图与原来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基本相当,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当时的统治者是(  )
A.克洛维B.屋大维C.查理D.凯撒
12.
帝国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和哲学思想,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直接的动力,成为日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基础。材料评价的是(  )
A.古希腊罗马文化B.阿拉伯文化
C.伊斯兰文化D.拜占庭帝国
13.
武士和武士集团是日本封建社会时期特有的社会阶层。下列对其表述与事实不符合的是( )
A.地方豪强以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一种政治集团
B.武士团有时对抗地方政府,有时响应朝廷出征
C.12世纪晚期开始,幕府统治日本长达近700年之久
D.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14.
小明在家欣赏一部反映罗马共和国历史的影视作品,发现一处情节与史实严重不符,请你帮他指出来(   )
A.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成立
B.公元3世纪,征服意大利半岛
C.在扩张过程中与迦太基爆发了布匿战争
D.公元前1世纪演变为罗马帝国
15.
如下图是法国著名画家雅克·达维特在1787年创作的油画作品。这幅作品体现了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这位“革命者”是
A.汉谟拉比
B.亚历山大
C.苏格拉底
D.伯里克利
16.
阿迪加在小说《白老虎》中写道:“印度这个国家在她最富强的时候就像一个大动物园,一个自给自足、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动物园……姓哈尔维的人家做糖果;姓牛倌的人放牛;贱民挑粪。”这一描述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印度曾推行( )
A.班田收授法B.租庸调制C.分封制D.种姓制度
17.
某历史活动课场景:同学们激烈讨论,畅所欲言,内容涉及采邑分封制、丕平献土、城市自治。这堂课正在探究的是
A.上古亚非文明B.上古欧洲文明
C.亚洲封建国家D.欧洲封建国家
18.

每个人都有情绪,而且情绪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人们丰富多彩的情绪反映。

请回答:

19.
直接促进了希腊与东方文化交流的事件是(    )
A.布匿战争B.亚历山大东征C.希波战争D.罗马帝国扩张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判断题:(3道)

    选择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