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弗莱堡学派和新自由主义学派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所进行的各种经济政策尝试和国家干预,既不能保证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也制止不了政治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的路德维希·艾哈德等继承和发展了早期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按照艾哈德的观点,新的“社会市场经济”既不是国家完全不加以干预的自由经济,也不是中央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经济,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经济人道主义的第三条道路”,即社会市场经济。这种经济的实质是以自由竞争为基础,国家进行适当调节,并以社会安全为保障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现了“艾哈德衰退”,政府在社会市场程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吸纳凯恩斯主义的某些主张,赋予政府以干预经济的权力。
(2)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60年代中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改革的特点。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弗莱堡学派和新自由主义学派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所进行的各种经济政策尝试和国家干预,既不能保证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也制止不了政治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的路德维希·艾哈德等继承和发展了早期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按照艾哈德的观点,新的“社会市场经济”既不是国家完全不加以干预的自由经济,也不是中央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经济,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经济人道主义的第三条道路”,即社会市场经济。这种经济的实质是以自由竞争为基础,国家进行适当调节,并以社会安全为保障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现了“艾哈德衰退”,政府在社会市场程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吸纳凯恩斯主义的某些主张,赋予政府以干预经济的权力。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艾哈德提出新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原因。(2)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60年代中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改革的特点。
2.
明清时期,中西农业领域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实录》所载明朝最高人口数字只有7000余万。清朝人口数字相继突破2亿、3亿大关、至鸦片战争爆发时已达4.1亿。耕地面积也在逐渐增长,明朝耕地面积最多时超过8亿亩,清朝则可能超过10亿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农业经济新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
材料一 《明实录》所载明朝最高人口数字只有7000余万。清朝人口数字相继突破2亿、3亿大关、至鸦片战争爆发时已达4.1亿。耕地面积也在逐渐增长,明朝耕地面积最多时超过8亿亩,清朝则可能超过10亿亩。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在西欧农村,采用租佃制的地主因为地租上涨最快而获利最大,相反按照传统方式征收固定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却因此受到损失。租地经营的农场主和一部分农民不仅因为工资低廉和农产品价格高昂获得利益,还因为向地主缴纳固定货币地租而享有价格上涨的好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到16世纪末,英国已形成了一个富有的大租佃农场主阶级。——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前期农业经济发展出现的新问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农业经济新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裂求。
材料一 秦朝严厉处置商人,加请戍。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然乘车”惠帝、高后“为天下初定,复驰商贾之律;然市并子孙亦不得仕官为吏”武帝时出告缗令,打击富商大货,实则兼及中等商人。哀帝时重中商贾不得为吏,“犯者以律论”,东汉亦如此,桓谭说:“锢商货不得宜为吏,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国初期经济法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务院正式下达扩大企业自主权文件的意义。
材料一 秦朝严厉处置商人,加请戍。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然乘车”惠帝、高后“为天下初定,复驰商贾之律;然市并子孙亦不得仕官为吏”武帝时出告缗令,打击富商大货,实则兼及中等商人。哀帝时重中商贾不得为吏,“犯者以律论”,东汉亦如此,桓谭说:“锢商货不得宜为吏,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
——摘编自郑学檬等主编《简明中国经济通》
材料二 1912年,北京政府成立后,经济法制体系逐步建立,同年11月,全国工商会议委求“早日颁布新律,以俾商人有所遵行,俾全国现有之商务得以保障,将来之商务得以振兴”。北京政府顺应工商界的要求,制订领布了一系列经济法规,如《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的规定,工艺物品及方法的发明及改良者可以申请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从而既有利于促进发明与创断,又在事实上取消了前清时期设厂的所谓垄断“专利”权,有利于鼓励竞争。——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民国的初建》
材料三 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工作的示范收获非常显著,许多地方自行推广试点企业的作法和四川省的经验。1979年7月13日,国务院正式下达了《关于扩大国有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关于国有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的规定》等5个文件,并通知各省、市自治区及国务院有关部门选择少数企业进行试点。——摘编自郭德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统治者推行抑商政策的措施及其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国初期经济法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务院正式下达扩大企业自主权文件的意义。
2.单选题- (共29题)
4.
1948年至1952年是西欧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工业生产增长了35%,农业生产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战前的水平,战后前几年的贫穷和饥饿状况已不复存在,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马歇尔计划的成功实施 |
B.自由贸易国际协定的签订 |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启 |
D.国际形势相对缓和的局面 |
5.
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上半期英国经济政策的变化。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19世纪20年代 | 与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废止了包括机器在内的所有输出品的限制 |
1841—1846年 | 取消了605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1035种商品的进囗税 |
1846年 | 废除了直接损害工厂主利益的谷物条例 |
1849年 | 终止了从17世纪60年代保留下来的航海条例 |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A.谷物条例鼓励与外国竞争 |
B.工业垄断地位逐步遭受冲击 |
C.贸易自由化政策最终确立 |
D.自由贸易得到主要国家认同 |
6.
下图所示的是1858年英国杂志刊发一漫画,作品中肮脏不堪的泰晤士河“老爹”将他的三个“子女”(“白喉”、“淋巴结核”、“霍乱”)献给伦敦美女城。这反映出当时伦敦


A.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
B.贫富差距不断加大 |
C.公共卫生条件恶劣 |
D.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
7.
下表描述了19世纪国际贸易增长情况表。这说明
时期 | 国际贸易增长 |
1840—1870年 | 3.4倍 |
1870—1900年 | 1.7倍 |
A.世界生产与世界市场的矛盾尖锐 |
B.国际垄断导致国际贸易规模萎缩 |
C.世界生产下降导致国际贸易衰退 |
D.帝国主义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加剧 |
8.
1922年7月胡佛给美国总统哈定的报告中说:美国救济署工作人员在苏俄境内共计开设15700个食堂和物资发放站,向大约325万名儿童和530万名成年人提供了食物。导致这一报告出现的原因,当时的苏俄
A.余粮征集制破坏了农业的发展 |
B.工业化建设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
C.农业集体化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
D.过渡性的新经济政策已被放弃 |
9.
下图摄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苏联,见证了农民举行仪式欢迎新添了拖拉机的情景。这反映当时的苏联


A.粮食不足的问题并不严重 |
B.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
C.农业集体化进程加快发展 |
D.公有制经济得到民众支持 |
10.
1935年5月,新政的核心——《全国工业复兴法》被最高法院判定违宪以终止;1936年1月,《农业调整法》也被判定违宪予以终止,这说明
A.三权分立存在制度性矛盾 |
B.罗斯福新政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
C.政府干预经济以失败告终 |
D.新政是解决经济危机的应急措施 |
11.
下图是20世纪苏联推广玉米种植,提高粮食产量的一幅宣传画。该作品反映了当时的苏联


A.农业领域的改革刻不容缓 |
B.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有所扩大 |
C.农业经济的发展超越实际 |
D.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得以提高 |
12.
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参谋总部认为将西德的资源用于西欧的防务须克服两大障碍:一是法国对西德重新崛起的恐惧,二是对一个完全重新武装、主权独立的德国采取何种防范措施,“法国的建议似乎通过漫长的道路能够决定这两个问题”。“法国的建议”是指成立
A.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
B.欧洲煤钢共同体 |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D.欧洲经济共同体 |
13.
据统计,1664年英国进口东方棉纺织品的总值是进口总额73%。20年后东方棉纺织品的进口量占比增长到83%。18世纪初,英国议会多次颁布禁止东方棉纺织品进口的法令,为弥补市场的需求,英国工匠尝试对东方棉纺织品进行仿造。据此推知
A.贸易保护政策客观上有利于技术创新 |
B.市场需求扩大刺激棉纺织业技术创新 |
C.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有内在合理性 |
D.政府贸易政策的调整影响工业的发展 |
14.
下表是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生丝出口数量(单位:担)情况统计表。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1830—1833年 | 1868年 | 1870年代末 |
年平均8000 | 5,7000 | 8,0000 |
A.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生丝出口 |
B.生丝出口国际竞争力较强 |
C.种植区扩大促进生丝出口增加 |
D.生丝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
16.
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出现“男人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的局面。这些社会生活表明
A.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面临倒台 |
B.传统价值观正统地位出现松动 |
C.民族危机冲击传统社会观念 |
D.国人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观念 |
17.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近代缫丝业只有56家,战后4年之间共增开34家,超过总和的一半以上。导致此种情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大机器生产的广泛使用 |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
C.列强减少对华资本输出 |
D.政府推行鼓励兴办实业政策 |
18.
据估计,1913年中国现代工业企业其有698家,资本总额3082万元工人总数27万人,到1920年,现代工业企业达到1759家资本总额50062力元,人总费50万人,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家擅长企业经营 |
B.民国初年经济法体系的建设 |
C.“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
D.民族工业产品国内市场的扩大 |
19.
“一五”计划期间,中国新建的民用企业、国防企业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据此可以推知,当时的工业化建设
分布项目 | 东北 | 中西部 | 东部地区 | 合计 |
民用企业 | 50 | 50 | 6 | 106 |
国防企业 | 5 | 50 | 4 | 44 |
据此可以推知,当时的工业化建设
A.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
B.加快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进程 |
C.推动生产技术结构发生剧变 |
D.促使工业区城市布局趋向合理 |
20.
1960年冬,中共中央决定在计划管理上注意综合平衡,同时对不同经济成分实行不同的计划管理方法。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
B.缓解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
C.妥善地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对立 |
D.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
21.
下图所示的是1962年《人民日报》的幅宣传画——《交通新貌图》,该作品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经济政策的调整卓有成效 |
B.人民公社化运动成就突出 |
C.城市化进程得到迅速发展 |
D.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
22.
1983年,我国种植业在农业产值中已降到62.1%,林牧副渔业比重上升到37.9%。1983年粮食商品率由1978年的49%提高55%。促使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得到扩大 |
B.经济体制改革获得根本性的突破 |
C.非公有制经济发挥主导作用 |
D.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
23.
明清时期,苏南杭嘉湖地区,原来粮食丰裕,由于发展了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变成为缺粮区粮食要依靠湖广供应。据此推论可知
A.苏南地区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
B.湖广地区的经济中心地位得以确立 |
C.湖广地区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
D.苏南地区粮食商品化程度提高 |
24.
据《管子·乘马》篇记载,战国时期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使之重视农时,不忘农功,勤勉不倦。这一做法
A.阻碍了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
B.缓和了土地兼并的紧张局面 |
C.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
D.确立了自耕小农的主导地位 |
25.
汉武帝时期,建立平准制度;规定由大司农设立平准官于京师,“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这一制度的推行
A.抑制了商贾势力膨账 |
B.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
C.扩大了商品交换范围 |
D.减轻了百姓赋税负担 |
26.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中国古代牛耕技术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内容 | 出处 |
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上乘倍战者,裂上国之地,其政行,不可与为难,必勿受也。 | 《史记·赵世家》 |
“民或苦少牛,亡以趋泽。故平都令光教过以人挽犁。过奏光为丞,教民相与庸挽犁。 | 《汉书,食货志》 |
(王景)迁庐江(位于安徽)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 《后汉书》 |
A.春秋时期秦国出现牛耕 |
B.战国时期关中地区普及牛耕 |
C.西汉时期政府推广牛耕 |
D.东汉时期牛耕存在地域差异 |
27.
唐朝中期两税法实行之前因为赋敛不时,关中地区的农民只有出卖部分农产品,买回部分交纳赋税所需的农产品。这说明当时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密切 |
B.农民出售剩余劳动产品 |
C.农民的部分农副产品成为商品 |
D.农民出售粮食的现象比较普遍 |
28.
考古发现北宋随葬品出土成组的铁质农具较多,如犁、楼把、锄、镰等;据史书记载,北宋农民很注意积肥和施肥,认为“用粪如用药”,同时,禾谱、农器、谱农书、蚕书等农业生产知识的专著,纷纷出现。这反映出宋代
A.农业生产工具出现革新 |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
C.土地资源得到较充分利用 |
D.粮食作物增产幅度较大 |
29.
据宋初《太平寰字记》所载户数,大致秦淮以南户数已占到全国59.1%,以北仅有40.9%.以十万户以上州府论,北方二南方三;以五万至十万户州府论,北方五南方十七。这说明宋初
A.南北方经济均得到迅速发展 |
B.南方百姓的赋税负担相对沉重 |
C.南北方的经济差距不断缩小 |
D.南多北寡的人口格局已经形成 |
30.
明朝以来人有恒产,多奢少俭”,清朝以后“今则家无担石者十居其五,而饮食服饰竞以侈靡相尚”。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
A.社会生活商业资本日益活跃 |
B.商品经济发展引发奢侈风尚盛行 |
C.奢侈消费盛行浪费社会财富 |
D.社会习俗逾越礼制现象趋普遍 |
31.
近代中国机制棉纺业的发展比较顺利,实得力于农村手织户给它提供的补充作用。面粉、针织、电器、日用化工等工业,自国外引进后大都是先用手工上马或利用家庭散工制,俟扩展市场后,再实行机械化的大生产。这可以用来说明
A.传统手工业能为工业化所利用 |
B.传统与现代化因素相互排斥 |
C.工业化必须建立在传统产业上 |
D.机器大工业必然取代手工业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7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