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共1题)
1.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
改正:
(2)1953——1958年我国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改正:
(3)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为实现和平过渡国家采取没收政策。
改正:
(4)1961年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改正:
(1)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
改正:
(2)1953——1958年我国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改正:
(3)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为实现和平过渡国家采取没收政策。
改正:
(4)1961年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改正:
2.综合题- (共3题)
2.
下面是小丽同学复习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的有关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一会议通过的什么文件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图二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书影,它是在什么会议上通过的?它规定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3)新中国的民主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其间经历了很大的挫折,新中国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并给国家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发生在什么时期?从这个挫折中我们能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1)图一会议通过的什么文件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图二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书影,它是在什么会议上通过的?它规定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3)新中国的民主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其间经历了很大的挫折,新中国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并给国家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发生在什么时期?从这个挫折中我们能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3.
土地是分析中国社会变革难以绕开的变量。对中国农民而言,土地既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上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的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种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次改革使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材料二《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书中指出:“从1953——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的标志是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2)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是什么?这一期间,包括农业在内的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三1958年平均主义泛滥,供给制,公社食堂吃饭不要钱,干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
——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3)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第三次重要调整,即进行了 运动.
(4)通过以上材料的分析,能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哪些经验教训?
材料一
| 1950年 | 1954年 |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
贫农、中农 | 85.5% | 45.2% | 92.1% | 91.4% |
富农、地主 | 14.5% | 54.8% | 7.9% | 8.6% |
(1)上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的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种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次改革使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材料二《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书中指出:“从1953——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的标志是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2)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是什么?这一期间,包括农业在内的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三1958年平均主义泛滥,供给制,公社食堂吃饭不要钱,干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
——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3)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第三次重要调整,即进行了 运动.
(4)通过以上材料的分析,能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哪些经验教训?
4.
20世纪50年代,建国伊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国人民以高昂的斗志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之中,在各条战线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此,请回答:
【政治篇】
(1)下图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它使我国社会性质发生怎样变化?

【经济篇】
(2)下图所示,“一五”计划发展的重点是什么?请再举两项“一五”计划在这一领域的成就?

【军事篇】
(3)“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海岸上架上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_________彭德怀在抗美援朝战争后的讲话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和对彭德怀这句话的理,分析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总结篇】
(4)你认为我们应该从中继承哪些精神?
【政治篇】
(1)下图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它使我国社会性质发生怎样变化?

【经济篇】
(2)下图所示,“一五”计划发展的重点是什么?请再举两项“一五”计划在这一领域的成就?

【军事篇】
(3)“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海岸上架上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_________彭德怀在抗美援朝战争后的讲话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和对彭德怀这句话的理,分析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总结篇】
(4)你认为我们应该从中继承哪些精神?
3.选择题- (共9题)
5.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政治运动经常开展,这在当时人们取名中也留下深刻的印记。如钱文革、孙建国、刘援朝、周跃进等。一般而言,以上四人中年龄从大到小排列顺序是( )
A.孙建国、周跃进、钱文革、刘援朝 | B.刘援朝、钱文革、孙建国、周跃进 |
C.钱文革、周跃进、刘援朝、孙建国 | D.孙建国、刘援朝、周跃进、钱文革 |
6.
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你认为1949年中国各媒体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是
A.土地农民新解放区 |
B.西藏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 |
C.志愿军最可爱的人朝鲜 |
D.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国歌 |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新中国的成立
A.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
B.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 |
C.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
D.结束了被侵略被的奴役历史,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
9.
假如你是一名新闻记者穿越时空,回到图片所显示的那个年代,请为这幅图片选一个合适的新闻主题( )


A.多快好省,赶超英美 |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
C.打过长江,解放全国 | D.土地改革,大快人心 |
10.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经济遭到巨大损失,但仍取得一些科技成就( )
①1964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②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③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④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①1964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②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③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④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2.
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B.“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 “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B.“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 “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4.填空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1道)
综合题:(3道)
选择题:(9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