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分析中国社会变革难以绕开的变量。对中国农民而言,土地既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1950年
| 1954年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贫农、中农
| 85.5%
| 45.2%
| 92.1%
| 91.4%
|
富农、地主
| 14.5%
| 54.8%
| 7.9%
| 8.6%
|
(1)上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的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种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次改革使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材料二《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书中指出:“从1953——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的标志是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2)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是什么?这一期间,包括农业在内的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三1958年平均主义泛滥,供给制,公社食堂吃饭不要钱,干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
——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3)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第三次重要调整,即进行了
运动.
(4)通过以上材料的分析,能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哪些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