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会用脚投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有将近100万名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这被研究者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史称“大逃港”。逃港者多为农民,也包括部分城市居民、学生、知识青年、工人,甚至军人。从政治成分看,普通群众居多。
当时对偷渡逃港者的打击是异常严厉的。那么,为什么要逃港呢?
1957年,农村集体化进一步升级。宝安县委通过《关于限制农村资本主义发展的几项规定》,限制社员自留地和副业收入;社外农民不准开荒,不准弃农经商,“以彻底堵塞资本主义漏洞”;农民家中如果有金银首饰,都要报告政府,然后收为国有。
到了1959年,广东出现了严重的饥荒。一个逃港者回忆,那个时候,伙食里基本看不到肉和油,就连青菜都很罕见。为了缓解饥饿,他曾经吃过蕉渣、禾秆、木瓜皮、番薯藤,甚至一度还吃过观音土。
应该拿逃港者怎么办?这成为摆在中国领导人面前的一个难题。
1978年,习仲勋主政广东后,经过大量的走访,亲身感受到了当地居民对提高生活水平的渴望。他意识到,光靠严防死守不可能有效地遏制偷渡,必须另辟蹊径。 随后,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向中央提出了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的想法。
1980年8月26日,在逃港的桥头堡深圳,率先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在特区条例公布后的几天,逃港的人群突然消失了!不仅如此,许多已经逃到香港的当地居民,在听说深圳设立经济特区、政策放宽后,又都回来了。
在深圳特区成立十周年的1990年,习仲勋意味深长地说了这样一番话:“千言万语说得再多,都是没用的,把人民生活水平搞上去,才是唯一的办法。不然,人民只会用脚投票。”
——摘编自《冰点•特稿第778期》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逃港现象是在什么时候结束的?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人民会用脚投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有将近100万名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这被研究者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史称“大逃港”。逃港者多为农民,也包括部分城市居民、学生、知识青年、工人,甚至军人。从政治成分看,普通群众居多。
当时对偷渡逃港者的打击是异常严厉的。那么,为什么要逃港呢?
1957年,农村集体化进一步升级。宝安县委通过《关于限制农村资本主义发展的几项规定》,限制社员自留地和副业收入;社外农民不准开荒,不准弃农经商,“以彻底堵塞资本主义漏洞”;农民家中如果有金银首饰,都要报告政府,然后收为国有。
到了1959年,广东出现了严重的饥荒。一个逃港者回忆,那个时候,伙食里基本看不到肉和油,就连青菜都很罕见。为了缓解饥饿,他曾经吃过蕉渣、禾秆、木瓜皮、番薯藤,甚至一度还吃过观音土。
应该拿逃港者怎么办?这成为摆在中国领导人面前的一个难题。
1978年,习仲勋主政广东后,经过大量的走访,亲身感受到了当地居民对提高生活水平的渴望。他意识到,光靠严防死守不可能有效地遏制偷渡,必须另辟蹊径。 随后,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向中央提出了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的想法。
1980年8月26日,在逃港的桥头堡深圳,率先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在特区条例公布后的几天,逃港的人群突然消失了!不仅如此,许多已经逃到香港的当地居民,在听说深圳设立经济特区、政策放宽后,又都回来了。
在深圳特区成立十周年的1990年,习仲勋意味深长地说了这样一番话:“千言万语说得再多,都是没用的,把人民生活水平搞上去,才是唯一的办法。不然,人民只会用脚投票。”
——摘编自《冰点•特稿第778期》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逃港现象是在什么时候结束的?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三 安徽凤阳花鼓唱词
(一) (二)
凤阳地多不打粮, 大包干,就是好,
磙子一信就逃荒。 干部群众都想搞。
只见凤阳女出嫁, 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
不见新娘进凰阳。 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文革时期 ——1979年
材料四 1953年由粮食“统购代销”(即只有政府有买卖粮食的权力。农民必须依照政府规定的数量、品种和价格将粮食卖给国家。城里人亦需按照规定的数量、品种和价格购买粮食。)票证越来越多,其实是经济越来越困难的表现。1993年2月5日,国务院发出《关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正式取消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1952~1957年间我国工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在经济建设中的一次运动,这次运动的名称是什么?画中文字“社”指的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段唱词分别反映出凤阳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第二段唱词的出现是由于中央在农村推行了什么改革措施?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粮票、油票会退出历史的舞台?纵观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材料一


材料三 安徽凤阳花鼓唱词
(一) (二)
凤阳地多不打粮, 大包干,就是好,
磙子一信就逃荒。 干部群众都想搞。
只见凤阳女出嫁, 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
不见新娘进凰阳。 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文革时期 ——1979年
材料四 1953年由粮食“统购代销”(即只有政府有买卖粮食的权力。农民必须依照政府规定的数量、品种和价格将粮食卖给国家。城里人亦需按照规定的数量、品种和价格购买粮食。)票证越来越多,其实是经济越来越困难的表现。1993年2月5日,国务院发出《关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正式取消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1952~1957年间我国工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在经济建设中的一次运动,这次运动的名称是什么?画中文字“社”指的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段唱词分别反映出凤阳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第二段唱词的出现是由于中央在农村推行了什么改革措施?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粮票、油票会退出历史的舞台?纵观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3.
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如今的中国,正在逐渐影响着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中印两国发表联合声明:“两国总理……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
材料二 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是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相互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16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
——周恩来 1954年
材料三

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会议”是哪一次会议?周恩来促成“会议成功”的“金钥匙”是什么?
(3)材料三中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推动这个局面出现的关键事件是什么?除此之外70年代还有哪些重大外交成就?
(4)近年来我国的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你认为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材料一 1954年,中印两国发表联合声明:“两国总理……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
材料二 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是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相互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16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
——周恩来 1954年
材料三

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会议”是哪一次会议?周恩来促成“会议成功”的“金钥匙”是什么?
(3)材料三中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推动这个局面出现的关键事件是什么?除此之外70年代还有哪些重大外交成就?
(4)近年来我国的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你认为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2.判断题- (共1题)
3.选择题- (共29题)
5.
建国初期,***指出:“现在我们能做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说明当时我国必须
A.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
B.加速实现手工业合作化 |
C.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
D.优先发展重工业 |
7.
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能看到的社会现象有( )
①积极生产,支援抗美援朝前线
②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④大炼钢铁,吃公共食堂。
①积极生产,支援抗美援朝前线
②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④大炼钢铁,吃公共食堂。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8.
周恩来总理曾郑重警告美国:“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之后,新中国与邻国并肩战斗,历时3年取得某场战争的重大胜利,使帝国主义不敢轻易作武装侵华的尝试。这场战争( )
A.使祖国实现了完全统一 |
B.为新政权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环境 |
C.保证了新中国土改的顺利进行 |
D.开拓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
9.
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农村的人口结构和土地占有状况。为改变这种状况,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6月颁布了(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
11.
某历史展览厅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中华民族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实现“第二次历史性巨变”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五四运动 | B.三大改造 | C.大跃进 | D.改革开放 |
12.
1956~1966年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下列对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遭到建国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B. 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与践踏
D. 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A. 遭到建国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B. 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与践踏
D. 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13.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流传着一首顺口溜:“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说的是我国部分地区人民公社农民吹哨下田干活的事。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B.我国实现了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
C.平均主义分配原则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 D.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局面 |
14.
每个时代都有着反映鲜明时代特色的流行语。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放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流行语的出现放映了( )
A.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 B.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
C.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进步 | D.“大跃进”时期浮夸风严重 |
15.
导致党和政府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出现重大失误的原因包括( )
①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②对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清
③连续出现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 ④忽视客观经济规律而急于求成
①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②对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清
③连续出现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 ④忽视客观经济规律而急于求成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7.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被誉“两弹一星”精神,在我国国防科技战略上奋斗了28年,被誉为“两弹元勋”的英雄模范人物是( )
A.钱学森 | B.王进喜 | C.聂荣臻 | D.邓稼先 |
18.
1954年秋,小明的爷爷去北京参加了一次大会,还举手表决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他参加的这次会议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B.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D.中国共产党“八大” |
19.
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
B.“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
C.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
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
20.
“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这次变革的总设计师是( )
A. *** B. 邓小平 C. 江泽民 D. ***
A. *** B. 邓小平 C. 江泽民 D. ***
21.
1978年11月,邓小平曾语重心长地说:“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工业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一讲话成为开辟新时期道路的宣言书。随后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 |
B.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22.
下图是中国南方某市市政府门前的一座标志性雕像,名为“拓荒牛”,蕴含的是“开拓创新”的精神。这座城市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这座城市是( )


A.深圳 | B.珠海 |
C.上海 | D.厦门 |
23.
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下列现象能体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的是( )
①人们需凭粮票、肉票、布票等票证购物
②轻松惬意地网上淘宝、电视购物
③吃“大锅饭”成为大家的追求
④居民自费旅游,出行坐飞机、开私家车等越来越普遍
⑤服饰时装多样化,文娱活动丰富多彩
①人们需凭粮票、肉票、布票等票证购物
②轻松惬意地网上淘宝、电视购物
③吃“大锅饭”成为大家的追求
④居民自费旅游,出行坐飞机、开私家车等越来越普遍
⑤服饰时装多样化,文娱活动丰富多彩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④⑤ | D.①④⑤ |
25.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对此,香港媒体评论道:“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这里的“天才创造”是指( )
A.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 B.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
C.“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 D.将香港设为经济特区 |
26.
电视荧屏上,你可以看到台湾艺人吴奇隆参加《奔跑吧兄弟》,庾澄庆担任《中国好声音》第一季的导师,大陆歌唱家宋祖英在“台北小巨蛋音乐会”倾情演出……这些现象说明了( )
A.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 B.两岸演艺明星实力差别巨大 |
C.台湾当局完全赞同“一国两制” | D.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
27.
我国自1964年原子弹试爆成功后,多次声明:中国“始终恪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据此,我国战略导弹部队的最主要任务是( )
A.先发制人 | B.核反击 | C.航天发射 | D.核能开发 |
28.
《时代》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下图为该周刊20世纪70 年代某期的封面,报道中美外交的一次重大活动。下列关于这次外交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生于1971年的夏天 |
B.双方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
C.标志着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D.推动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
30.
《反分裂国家法》第五条:“……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
A.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 B.坚持互利互补原则 |
C.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航 |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31.
邓小平说:“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保障“十亿人口”基础教育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B.“希望工程” |
C.《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
D.“科教兴国”战略 |
32.
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当选人物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这位当选者是
A. 钱三强
B. 袁隆平
C. 杨利伟
D. 马寅初
A. 钱三强
B. 袁隆平
C. 杨利伟
D. 马寅初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判断题:(1道)
选择题:(2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