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动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但是,这一顺应时势的愿望遇到严重阻碍,党和国家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家建设百业待兴,真理标准讨论热潮涌起。国内外大势呼唤我们党,尽快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做出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国内背景是什么?
材料二: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材料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材料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材料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动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但是,这一顺应时势的愿望遇到严重阻碍,党和国家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家建设百业待兴,真理标准讨论热潮涌起。国内外大势呼唤我们党,尽快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做出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国内背景是什么?
材料二: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2)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能说说为什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吗?(从思想、政治、组织三方面阐述)材料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国家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三,列举1980年我国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的经济特区两个?经济特区的建立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有何意义?材料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共十九大报告》
(4)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取得哪些举世瞩目成就?(至少列举两项)
2.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成立大会,周恩来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的屈辱外交,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
材料二:1955年,众多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的,而不是来立异的。”他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为会议成功而努力。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双方敌对的状态长达20多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美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中美关系出现转机的历史事实?
(4)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你认为未来中美两国关系怎样才能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
材料一:194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成立大会,周恩来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的屈辱外交,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回答,新中国建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材料二:1955年,众多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的,而不是来立异的。”他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为会议成功而努力。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2)材料二中的国际会议是指哪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针对亚非各国的矛盾、分歧提出了什么方针?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双方敌对的状态长达20多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美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中美关系出现转机的历史事实?
(4)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你认为未来中美两国关系怎样才能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
3.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图二屠呦呦在实验室工作
(1)根据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概括指出这是我国哪些领域取得的成就?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许多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请举出我国所取得的科学成就两例?
(3)谈谈你对科技创新的建议
材料一


图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图二屠呦呦在实验室工作
(1)根据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概括指出这是我国哪些领域取得的成就?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许多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请举出我国所取得的科学成就两例?
(3)谈谈你对科技创新的建议
2.选择题- (共26题)
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式上,***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我们的工作”包括
A.制定并通过《共同纲领》 | B.颁布《土地改革法》 |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
5.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进一步阐述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共同完成祖国统的9条方针政策,其要点是……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材料体现的原则的指导下首先实现了
A.香港的回归 |
B.台湾的回归 |
C.澳门的回归 |
D.西藏的解放 |
6.
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成果丰富,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反映了时代风貌。这个我国实行的文化方针分不开,下列属于文化方针的是
A.和平发展 |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C.求同存异 |
D.兼容并蓄 |
7.
下列能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变化的是
①20世纪70年代住草房,80年代住瓦房,90年代住楼房
②人们用粮票、布票购物
③人们上网聊天、网上购物、网上支付
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
①20世纪70年代住草房,80年代住瓦房,90年代住楼房
②人们用粮票、布票购物
③人们上网聊天、网上购物、网上支付
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③④ |
8.
“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兵种,共和国拥有了一支高科技装备的武装力量。它对于打破核垄断,战胜核讹诈,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争取世界和平,具有重要作用。”“新的兵种”指的是
A.海军 |
B.陆军 |
C.空军 |
D.导弹部队 |
9.
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说:“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从此站起来”的含义是
A.新中国的成立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了。 |
B.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 |
C.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
D.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
11.
为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从1954年起,国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社会和平过渡,在改造过程中实施的改造措施被称为创举,这一措施指
A.实行合作社 |
B.全部没收财产 |
C.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
D.实行公有制经济 |
14.
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 史实 | 结论 |
A | 原子弹和氢弹相继爆炸成功 | 标志着我国最先成为世界核先进国家 |
B |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 我国开始跻身世界航天科技的大国之列 |
C | 袁隆平获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 | 对探索生命奥秘作出重要贡献 |
D |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 | 实现了水稻育种历史性突破 |
A.A |
B.B |
C.C |
D.D |
17.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反映了中国工业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是在
A.洋务运动时期 |
B.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
C.大跃进时期 |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
18.
《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到:“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B.中共七大 |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19.
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出现了一些严重失误,其中,严重的失误( )
①土地改革②三大改造③“大跃进”运动④人民公社化运动⑤“文化大革命”
①土地改革②三大改造③“大跃进”运动④人民公社化运动⑤“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②④⑤ |
23.
1957年,一位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车轮追风,‘屋脊’建新路!……”该诗句表达了
A.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的喜悦 | B.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后的欢乐 |
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后的欣喜 | D.“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后的热情 |
25.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
A.内地—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
C.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经济特区 |
D.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 |
26.
1984年青岛海尔集团成立,它以创新为核心,努力建立灵活、高效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同年,上海电声总厂发起组建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在本公司职工中发行股票。在政策上能够为这些企业的改革提供有力支持的是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一国两制”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一国两制”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8.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尽管不愿见香港回归中国,但她仍然称赞邓小平提出了“最富天才的创见。”这一“天才的创见”是指()
A.改革开放伟大决策 |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C.“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 D.“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