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海沧附属学校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916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7/5

1.综合题(共3题)

1.

   材料一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也是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1)上述材料中宪法的名称是什么?

(2)小明认为,这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你认为他的说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2.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多亿千克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材料二


材料三 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材料四 安徽凤阳花鼓唱词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信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凰阳。”(“文革”时)

 “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1979年)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什么措施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其意义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回答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什么?实现了什么样的转变?

(3)材料三中导致1960年农业生产下降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4)材料四的唱词反映了1979年凤阳地区粮食产量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纵观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3.

   材料一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某会议公报

材料二 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当年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特区”一词的由来

材料三


材料四  1978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只有3624亿元,1986年突破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元,2006年突破20万亿元,2007年达到了246619亿元,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名列世界第四位。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哪次会议为我国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所述“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中的“特区”,列出1980年设立的4个经济特区。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2.选择题(共30题)

4.
如下图是1979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这里的“中国新时代”是指(  )
A.新中国的成立B.文化大革命
C.改革开放D.社会主义道路的起步
5.
加入WTO给我国带来的影响主要有(    )
①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②加强与世界各国经济的交流 
③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④易出现贸易争端,给中国带来了严峻挑战
A.①②B.①②③
C.③④D.①②③④
6.
针对下面表格反映的情况,中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A.没收官僚资本B.进行土地改革C.优先发展重工业D.掀起“大跃进”运动
7.
正确的思想路线是社会发展的灵魂。1978年后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反对专制,提倡民主
C.反对迷信,提倡科学D.求同存异,和平共处
8.
“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据此可知经济特区是
A.实行特殊的政治管理制度B.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C.不利于增加我国国民经济收入D.特区事务我国政府不能完全依照我国法律处理
9.
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新途径,为国民经济的社会发展开括了新空间的是
A.完成三大改造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设立经济特区D.包产到户
10.
某班同学围绕“稳定物价之战”“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个知识点的进行了学习,以下最适合作为该学习主题的是
A.彻底实现国家独立B.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C.“三大改造”的完成D.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1.
西方列强的枪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迷梦,新中国的诞生,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新”体现在:
①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③农民开始成为土地的主人
④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2.
学习历史需要正确认识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新中国成立—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B.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完成统一
C.土地改革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D.抗美援朝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百年屈辱
13.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一位老战士到学校给学生讲课时说:“为了不暴露潜伏地点,邱少云硬是在火海中咬紧牙关,纹丝不动,直到壮烈牺牲!同学们,这是怎样的一种毅力,怎样的一种精神啊!”老战士所说的这种“精神”是
①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③艰苦创业的精神 
④国际主义精神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4.
新中国成立初期,体现我党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典型事例是
A.在农村减租减息B.打击地主阶级
C.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免除农民的农业税
15.
如下图是某史书第一章的目录,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该章标题的是
A.抗日战争胜利
B.人民解放战争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D.西藏和平解放
16.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入侵朝鲜的同时,公然干涉中国内政。还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并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的城市和农村……”这段材料,说明我国抗美援朝是
A.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B.是挑战美国的军事行为
C.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重大举措D.加强了国际合作的明智举动
17.
1949年10月1日,在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上,29岁的华北军区乐队队长罗浪沉着地指挥着200名军乐队队员,精神饱满地演奏了雄浑激昂的
A.《黄河大合唱》B.《义勇军进行曲》
C.《东方红》D.《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8.
小乐运用年代尺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括号内应填写
A.中国共产党成立B.北伐战争开始
C.西藏和平解放D.“文化大革命”开始
19.
2018年3月21日新华社北京报道: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1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主持并监誓。我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于哪次会议?
A.中共一大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十一届三中全会
20.
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A点到B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B.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21.
对下图的解读,最正确的是:
A.完成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完成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2.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请你判断***所做的这首词追思的是谁?
A.邓稼先B.雷锋C.焦裕禄D.王进喜
23.
下图所示宣传画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在
A.解放战争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24.
1956年国庆阅兵仪式上,***在天安门城楼上指着飞过去的飞机,高兴地对外宾说:“看,我们自己制造的飞机飞过去了!”***说的“飞机”制造于
A.土地改革时期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
25.
“两弹元勋”邓稼先、解放军的好战士雷锋、“铁人”王进喜先进事迹共同体现的需要我们发扬光大的时代精神是
A.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B. 保家卫国、革命英雄主义
C. 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 D. 艰苦创业、为人民服务
26.
1962年1月27日,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我到湖南的一个地方,农民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七分人祸”是指(  )
A.农业合作化运动B.土地改革运动
C.“文化大革命”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7.
过节贴春联是中国特有的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是社会历史变迁的写照.下列春联中,反映文化大革命的是
A. 新四军拼命抗日;老百姓安心过年    B. 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C. 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    D. 世博亚运扬国威;改革发展创奇迹
28.
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1978年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B.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文化大革命”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D.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2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是在(  )
A.沿海B.内地C.城市D.农村
30.
以下哪一事件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A.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B.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D.经济特区的设立
31.
20世纪50年代晚期以后,中国农村长期保持以“生产队”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到80年代初,以“家庭(户)”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在农村得到广泛推行。这一生产组织形式的变迁反映了中国农村
A.土地所有权变化
B.经济体制的变革
C.乡镇企业的出现
D.农民积极性提高
32.
1985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这场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B.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扩大企业自主权D.实行对外开放
33.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将是我国的第三大特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改革开放后,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窗口”的是
A.上海浦东开发区B.海南经济特区C.厦门经济特区D.深圳经济特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3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