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材料一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也是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1)上述材料中宪法的名称是什么?
(2)小明认为,这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你认为他的说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多亿千克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材料二

材料三 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材料四 安徽凤阳花鼓唱词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信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凰阳。”(“文革”时)
“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1979年)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什么措施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其意义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回答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什么?实现了什么样的转变?
(3)材料三中导致1960年农业生产下降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4)材料四的唱词反映了1979年凤阳地区粮食产量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纵观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材料一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某会议公报
材料二 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当年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特区”一词的由来
材料三

材料四 1978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只有3624亿元,1986年突破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元,2006年突破20万亿元,2007年达到了246619亿元,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名列世界第四位。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哪次会议为我国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所述“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中的“特区”,列出1980年设立的4个经济特区。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2.选择题- (共30题)
①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②加强与世界各国经济的交流
③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④易出现贸易争端,给中国带来了严峻挑战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③④ | D.①②③④ |
A.实行特殊的政治管理制度 | B.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
C.不利于增加我国国民经济收入 | D.特区事务我国政府不能完全依照我国法律处理 |
A.彻底实现国家独立 | B.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
C.“三大改造”的完成 | D.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
①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③农民开始成为土地的主人
④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A.新中国成立—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
B.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完成统一 |
C.土地改革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
D.抗美援朝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百年屈辱 |
①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③艰苦创业的精神
④国际主义精神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A.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 B.是挑战美国的军事行为 |
C.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重大举措 | D.加强了国际合作的明智举动 |
A.《黄河大合唱》 | B.《义勇军进行曲》 |
C.《东方红》 | D.《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
A.中共一大 |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D.十一届三中全会 |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 B.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 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
A.土地改革时期 | 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 D.“文化大革命”时期 |
A.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B. 保家卫国、革命英雄主义
C. 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 D. 艰苦创业、为人民服务
A.农业合作化运动 | B.土地改革运动 |
C.“文化大革命” |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A. 新四军拼命抗日;老百姓安心过年 B. 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C. 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 D. 世博亚运扬国威;改革发展创奇迹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 B.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文化大革命” |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 D.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
A.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 B.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D.经济特区的设立 |
A.土地所有权变化 |
B.经济体制的变革 |
C.乡镇企业的出现 |
D.农民积极性提高 |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3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