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法律的历史和文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
材料一:关于法律,东西方先哲的认识不尽相同。孔子认为法律的推行与统治者关系密切,“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圣人治国依靠礼乐,所谓“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他还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即认可亲人之间包庇犯罪。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政体在法律推行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城邦人的习惯和教育不服从政体的精神,最卓越的法律也没有用。”他还强调执法要公正,认为“法律控制所有的人”。良好的社会秩序基于对法律的遵守。
(1)阅读材料一,指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在法律认识上的差异。
材料二:《拿破仑法典》部分条款
(2)近代民法的三项基本原则在《拿破仑法典》以上条款中均有体现。阅读材料二,请将序号填写在相应的空白处。结合所学,简述上述原则产生的背景。
原则一:损害赔偿原则对应条款序号:
原则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对应条款序号:
原则三:契约自由原则对应条款序号:
材料三:
(3)阅读材料三,任选其中一部法律文件,从时代需要的角度分析其历史作用。
材料一:关于法律,东西方先哲的认识不尽相同。孔子认为法律的推行与统治者关系密切,“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圣人治国依靠礼乐,所谓“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他还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即认可亲人之间包庇犯罪。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政体在法律推行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城邦人的习惯和教育不服从政体的精神,最卓越的法律也没有用。”他还强调执法要公正,认为“法律控制所有的人”。良好的社会秩序基于对法律的遵守。
(1)阅读材料一,指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在法律认识上的差异。
材料二:《拿破仑法典》部分条款
① | 第134条依法订立的契约,对缔约当事人双方具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仅得由当事人双方相互的同意、或根据法律许可的原因,始得取消。 |
② | 第544条所有权为对物完全按个人意愿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但法律及规定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 |
③ | 第545条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并在事前受公正的补偿时不在此限。 |
④ | 第1101条契约,为一人或数人对另一人或另数人承担给付某物、作或不作某事的义务的合意。 |
⑤ | 第1384条任何人不仅对其自己的行为所造成之损害,而且对应由其负责的他人的行为或在其管理下的物件所造成之损害,均应负赔偿之责任。 |
(2)近代民法的三项基本原则在《拿破仑法典》以上条款中均有体现。阅读材料二,请将序号填写在相应的空白处。结合所学,简述上述原则产生的背景。
原则一:损害赔偿原则对应条款序号:
原则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对应条款序号:
原则三:契约自由原则对应条款序号: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人民得享有各项之自由权。 | 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
(3)阅读材料三,任选其中一部法律文件,从时代需要的角度分析其历史作用。
2.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农业问题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材料一中国古代主要水利事业数量及分布地区统计表(汉—宋时期)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两汉至两宋时期水利事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唐中后期,“诸雄割据”,“虽亦尝有边境上之兵争,然南方各道所受战争影响远不如河南北及关中区之长且烈。”宋朝立国之后,太祖曾规定“有能兴水利、辟田荒”者“有司具赏格”。仁宗、神宗时期,官府督修了淮南、两浙、福建等地的水利工程。两宋时期,伴随北部国防边境线不断南移,出现了人口不断南迁的现象。唐中叶南方人口比之前约增近5倍,宋代中期约增近6倍。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唐宋时期南方水利事业发展的条件。
材料三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呈递了《请开农学堂地质局以兴农殖民而富国本折》,比较详细地介绍西方各国在农业方面的生产技术,如机械化、化肥和温室大棚等,提醒朝廷决策者较其得失而知其富强之所在;并建议京师设立农商局,各省设立农学局、地质局。在《请励工艺奖创新折》中,康有为建议奖励新技艺、新发明,特许专卖,甚至设立爵位以吸引各界人才。这些主张均被光绪帝所采纳,并以诏书方式颁布。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3)依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的主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意义。
材料一中国古代主要水利事业数量及分布地区统计表(汉—宋时期)
时间/地点 | 陕西 | 河南 | 山西 | 河北 | 甘肃 | 四川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湖北 | 湖南 | 云南 | 总计 |
两汉 | 18 | 19 | 4 | 5 | 1 | | 1 | 1 | 4 | 1 | | | | 1 | 1 | 56 |
魏晋南北朝 | 2 | 14 | 3 | 6 | 1 | 1 | 13 | 7 | 7 | 2 | 2 | | 1 | | 1 | 60 |
隋唐五、代 | 45 | 15 | 35 | 25 | 4 | 16 | 19 | 13 | 47 | 21 | 33 | | 8 | 11 | 1 | 293 |
两宋 | 20 | 9 | 39 | 24 | 2 | 4 | 117 | 16 | 271 | 54 | 108 | 40 | 18 | 5 | | 727 |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两汉至两宋时期水利事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唐中后期,“诸雄割据”,“虽亦尝有边境上之兵争,然南方各道所受战争影响远不如河南北及关中区之长且烈。”宋朝立国之后,太祖曾规定“有能兴水利、辟田荒”者“有司具赏格”。仁宗、神宗时期,官府督修了淮南、两浙、福建等地的水利工程。两宋时期,伴随北部国防边境线不断南移,出现了人口不断南迁的现象。唐中叶南方人口比之前约增近5倍,宋代中期约增近6倍。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唐宋时期南方水利事业发展的条件。
材料三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呈递了《请开农学堂地质局以兴农殖民而富国本折》,比较详细地介绍西方各国在农业方面的生产技术,如机械化、化肥和温室大棚等,提醒朝廷决策者较其得失而知其富强之所在;并建议京师设立农商局,各省设立农学局、地质局。在《请励工艺奖创新折》中,康有为建议奖励新技艺、新发明,特许专卖,甚至设立爵位以吸引各界人才。这些主张均被光绪帝所采纳,并以诏书方式颁布。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3)依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的主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意义。
3.
文物有助于我们去接近真实的历史。
材料一下图所示文物是现存于国家博物馆的秦“阳陵虎符”。虎颈至胯间左右各有错金篆书铭文两行十二字:“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

(1)结合所学,说明文物“阳陵虎符”所体现出的历史价值。
材料二1895年,英国首相罗斯伯里伯爵提议在威斯敏斯特设立一座克伦威尔铜像,此提议掀起了巨大争议。铜像在1899年,即克伦威尔诞辰300周年之际揭幕。由于害怕公众抗议,甚至不敢搞揭幕仪式。此像面向议会广场,较若干国王之铜像更为雄伟,其造型是手持宝剑,低首沉思。

(2)为克伦威尔造像为什么会引起巨大争议?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三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下图是邓小平讲话提纲的手稿(部分),其中有“解放思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民主选举、民主管理”“管理经济”等关键词。五天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便召开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此次讲话的背景。
材料一下图所示文物是现存于国家博物馆的秦“阳陵虎符”。虎颈至胯间左右各有错金篆书铭文两行十二字:“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

(1)结合所学,说明文物“阳陵虎符”所体现出的历史价值。
材料二1895年,英国首相罗斯伯里伯爵提议在威斯敏斯特设立一座克伦威尔铜像,此提议掀起了巨大争议。铜像在1899年,即克伦威尔诞辰300周年之际揭幕。由于害怕公众抗议,甚至不敢搞揭幕仪式。此像面向议会广场,较若干国王之铜像更为雄伟,其造型是手持宝剑,低首沉思。

(2)为克伦威尔造像为什么会引起巨大争议?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三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下图是邓小平讲话提纲的手稿(部分),其中有“解放思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民主选举、民主管理”“管理经济”等关键词。五天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便召开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此次讲话的背景。
4.
制度化的流动推动社会进步。
小华同学在阅读中对复旦大学姜义华教授的这一观点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华文明有两种制度化的流动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一是人的身份地位流动。人没有固定不变的身份地位,但可以经过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变。二是土地的流动。“商鞅变法”后,土地一直在流动中,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
(1)小华发现以上观点在中国历史发展中能找到一些史实印证,为此做了一张学习卡片,请你帮他填写完整。
土地流动: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的①,一定程度上使农民获得了无主荒地,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身份流动: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②形成,在唐宋元各朝沿用并完善。这种通过读书、考试改变身份的制度,它的积极作用是③。
(2)小华依托以上观点解读了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请你模仿示例,完成表格。
(3)社会进步是曲折的。小华发现一些国家的改革在“身份变革和财富流动”的同时,存在着“流动并不彻底”的问题,这些都会影响社会发展。请你结合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来说明这一观点。
小华同学在阅读中对复旦大学姜义华教授的这一观点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华文明有两种制度化的流动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一是人的身份地位流动。人没有固定不变的身份地位,但可以经过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变。二是土地的流动。“商鞅变法”后,土地一直在流动中,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
(1)小华发现以上观点在中国历史发展中能找到一些史实印证,为此做了一张学习卡片,请你帮他填写完整。
土地流动: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的①,一定程度上使农民获得了无主荒地,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身份流动: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②形成,在唐宋元各朝沿用并完善。这种通过读书、考试改变身份的制度,它的积极作用是③。
(2)小华依托以上观点解读了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请你模仿示例,完成表格。
| 商鞅变法 | 梭伦改革 |
经济基础 | 春秋战国时期,以铁犁牛耕为代表的生产力获得了发展。 | 工商业是雅典发展的经济基础。 |
财富流动 | ④ | “解负令”,使债务奴隶重获土地和自由;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扩大了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保证了工商业者的核心利益。 |
身份变革 |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使平民们获得了提高社会地位的途径。 | ⑤ |
(3)社会进步是曲折的。小华发现一些国家的改革在“身份变革和财富流动”的同时,存在着“流动并不彻底”的问题,这些都会影响社会发展。请你结合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来说明这一观点。
2.单选题- (共33题)
5.
1917年列宁在斯莫尔尼宫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人类历史上的新纪元已经开始!”列宁提出这一论断的依据是
A.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 |
B.“国际工人协会”成立 |
C.无产阶级第一次建立了政权 |
D.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建立 |
6.
下图是1932年中国农工银行的银元票,票面印有《雍正耕织图》的两幅画。正面是“耕”,展现了在水牛的牵引下,雍亲王手扶木犁耕地的场景。背面为“织”,展现福晋(夫人)操作织机织布的情景。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A.男耕女织 |
B.精耕细作 |
C.集体劳作 |
D.粗放经营 |
10.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战争频繁,武人称雄 | 军功成为入仕的唯一标准 |
B |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 棉纺织业成为元朝朝廷赋税的主要来源 |
C | 1861年后的30年间俄国粮食产量增加了2/3,其欧洲部分的耕地面积增加了1/4 | 俄国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
D | 19世纪末,日本建成第一个大型冶金企业——八幡制铁所。它第一年的生产就占日本钢铁产量的53%,钢材产量的82% | 日本钢铁行业出现了垄断 |
A.A |
B.B |
C.C |
D.D |
11.
有学者认为,虽然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没有正面涉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但他是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本质看得最透彻的人。这一观点是因为“南方谈话”
A.着重阐述了必须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则 |
B.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 |
C.坚持“人民主体观”与“价值观”统一 |
D.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
15.
有学者认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属于这一时代的艺术成就是
①《兰亭集序》
②《女史箴图》
③《洛神赋图》
④《步辇图》
①《兰亭集序》
②《女史箴图》
③《洛神赋图》
④《步辇图》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6.
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开始,不到十年中,他的家族200多人死亡近2/3,其中70%死于伤寒病。目睹疾病之猖獗及人生的不幸,他撰写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临床医学专著。这位医学家是
A.黄帝 |
B.华佗 |
C.张仲景 |
D.孙思邈 |
17.
联合国定2005年为国际物理年,以纪念1905年这个科学史上的“奇迹之年”。这年一位青年人发表的几篇论文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物理学,为造福后世的诸多技术奠定了基础。这位“青年人”是
A.拉马克 |
B.普朗克 |
C.爱因斯坦 |
D.霍金 |
18.
下图是伏尔泰所著《牛顿的哲学原理》的封面。左上角的人物是牛顿,他头上的“光明”通过缪斯女神手中的镜子反射到了伏尔泰正在写作的手稿上。此封面设计的寓意是


A.牛顿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 |
B.牛顿提出了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 |
C.牛顿的发现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
D.牛顿的发现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
22.
梁启超曾说:“孟子尝标举‘知人论世’之义,论世者何?以今语释之,观察时代之背景是已。”这段话强调进行史学研究应当
A.一分为二进行评价 |
B.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 |
C.全方位多角度看待 |
D.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
23.
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选项中,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A.“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促进民族交融 |
B.“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激化民族矛盾 |
C.“班赐冠服”——废除鲜卑文化 |
D.“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削弱国家对人民的控制 |
25.
日本人在幕府时期除了武士等少数人外是没有姓氏的,今天日本人的姓氏大部分出现于19世纪后期。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源于明治维新的哪项措施
A.“废藩置县” |
B.“四民平等” |
C.“殖产兴业” |
D.“文明开化” |
27.
《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天皇依帝国议会之协赞,行使立法权;司法权由法院以天皇名义依法律行使之。”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政治体制的特点是
A.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 |
B.天皇实际上享有绝对的权力 |
C.天皇和议会共同掌握行政权 |
D.内阁大臣辅佐天皇行使权力 |
29.
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说:“***是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东方道德标准的哲学家。”下列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①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②开创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③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①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②开创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③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30.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堪称人类“最伟大的合作”。下列史事,他们共同完成的是
①发表《共产党宣言》
②指导和推动第二国际成立
③编著整理《资本论》
④撰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①发表《共产党宣言》
②指导和推动第二国际成立
③编著整理《资本论》
④撰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A.①③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31.
下列重要著作,体现了***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探索的是
①《论人民民主专政》
②《井冈山的斗争》
③《论十大关系》
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①《论人民民主专政》
②《井冈山的斗争》
③《论十大关系》
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32.
以下孙中山先生的语录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国家之本,在于人民”——《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②“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兴中会宣言》
③“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国事遗嘱》
④“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以拥护国家及民众之利益”——《北上宣言》
①“国家之本,在于人民”——《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②“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兴中会宣言》
③“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国事遗嘱》
④“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以拥护国家及民众之利益”——《北上宣言》
A.①②③④ |
B.②①④③ |
C.①②④③ |
D.②④①③ |
34.
《中国现代科学家》系列纪念邮票自1988年发行以来,共有30位科学家入选。李四光作为此套邮票第一组人物入选的理由是


A.中国解析数论创始人和开拓者 |
B.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 |
C.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
D.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建者和奠基人 |
35.
邓小平说:“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此话体现了他主张
A.对外开放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 |
B.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
C.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 |
D.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3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