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化的流动推动社会进步。
小华同学在阅读中对复旦大学姜义华教授的这一观点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华文明有两种制度化的流动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一是人的身份地位流动。人没有固定不变的身份地位,但可以经过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变。二是土地的流动。“商鞅变法”后,土地一直在流动中,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
(1)小华发现以上观点在中国历史发展中能找到一些史实印证,为此做了一张学习卡片,请你帮他填写完整。
土地流动: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的①,一定程度上使农民获得了无主荒地,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身份流动: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②形成,在唐宋元各朝沿用并完善。这种通过读书、考试改变身份的制度,它的积极作用是③。
(2)小华依托以上观点解读了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请你模仿示例,完成表格。
| 商鞅变法
| 梭伦改革
|
经济基础
| 春秋战国时期,以铁犁牛耕为代表的生产力获得了发展。
| 工商业是雅典发展的经济基础。
|
财富流动
| ④
| “解负令”,使债务奴隶重获土地和自由;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扩大了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保证了工商业者的核心利益。
|
身份变革
|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使平民们获得了提高社会地位的途径。
| ⑤
|
(3)社会进步是曲折的。小华发现一些国家的改革在“身份变革和财富流动”的同时,存在着“流动并不彻底”的问题,这些都会影响社会发展。请你结合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来说明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