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份护照
《天津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通商口岸的外国人从领事馆取得护照,经当地海关道盖印,即可凭此护照进入内地游历。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
本领事遵行两国议定争约章程第八款,内裁:准许法国人请照赴内地游历等因.兹有本国人名口口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熙,准其前往.故请顿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庶臻妥协,以示照给本成遵约章毋违,永垂不朽也。
问题:
(1)除法国外,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的还有哪些国家?
(2)你认为当时外国人持这类护照游历有哪些弊端?
《天津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通商口岸的外国人从领事馆取得护照,经当地海关道盖印,即可凭此护照进入内地游历。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
本领事遵行两国议定争约章程第八款,内裁:准许法国人请照赴内地游历等因.兹有本国人名口口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熙,准其前往.故请顿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庶臻妥协,以示照给本成遵约章毋违,永垂不朽也。
问题:
(1)除法国外,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的还有哪些国家?
(2)你认为当时外国人持这类护照游历有哪些弊端?
2.
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符合时代的主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的结果使日本一跃而为新兴的军事强国,挤进了帝国主义的行列,构成对朝鲜和中国安全的威胁,进而纵横捭阖,与西方强国争权夺利。
日本对于三国干涉还辽,强迫它交出已到手的赃物,引为奇耻大辱,认定日、俄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迟早必出一战。1904年2月,日、俄双方相互宣战。
——摘编自丁铭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
材料二1905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其主要内容有: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政治、军事、经济的绝对利益;俄国自中国东北搬兵,除辽东半岛外,东北的一切地方均交还中国;俄国将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南满铁路及有关特权均无偿转让给日本。
——摘编自赵建民《日本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前日本利用什么机会出兵朝鲜;说明甲午战争后日俄矛盾日趋尖锐以致引发战争的原因。
(2)分别归纳这两次战争对东北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影响。
材料一(甲午)战争的结果使日本一跃而为新兴的军事强国,挤进了帝国主义的行列,构成对朝鲜和中国安全的威胁,进而纵横捭阖,与西方强国争权夺利。
日本对于三国干涉还辽,强迫它交出已到手的赃物,引为奇耻大辱,认定日、俄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迟早必出一战。1904年2月,日、俄双方相互宣战。
——摘编自丁铭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
材料二1905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其主要内容有: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政治、军事、经济的绝对利益;俄国自中国东北搬兵,除辽东半岛外,东北的一切地方均交还中国;俄国将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南满铁路及有关特权均无偿转让给日本。
——摘编自赵建民《日本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前日本利用什么机会出兵朝鲜;说明甲午战争后日俄矛盾日趋尖锐以致引发战争的原因。
(2)分别归纳这两次战争对东北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影响。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0 年 10 月 16 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 相约遵守下列原则:“第一, 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 自由开放, 毫无差别。 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 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 第二, 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 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 第三, 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 无论用何种方式, 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 第四, 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 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
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 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 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 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 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 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 接受前两条, 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 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 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 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 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 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
(1)说明 1900 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 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 的原因。
(2) 简要分析《英德协定》 对中国局势的影响。
材料 1900 年 10 月 16 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 相约遵守下列原则:“第一, 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 自由开放, 毫无差别。 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 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 第二, 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 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 第三, 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 无论用何种方式, 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 第四, 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 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
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 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 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 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 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 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 接受前两条, 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 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 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 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 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 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
(1)说明 1900 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 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 的原因。
(2) 简要分析《英德协定》 对中国局势的影响。
2.单选题- (共4题)
4.
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A.损害身体,消弱军人战斗力 |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
5.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
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
3.选择题- (共6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4道)
选择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