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481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28

1.综合题(共3题)

1.
读知识结构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请根据②④的范例,填写①③相关历史事件名称,使结构图完整。
(2)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结构图所示的主题,叙述历史。(要求:紧扣主题,内容要涵盖图中的历史事件,体现历史的内在联系,史实准确,语言畅。)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乙末二三月间,和议将定,适逢会试之年,各省举人集于北京者以万数千计,康有为创议上书拒之。粱启超乃日夜奔走,号召连署上书论国事,广东、湖南同日先上,各省从之……既而合十八省之举人聚议于北京之松筠庵……与斯会者凡千三百人……其书之大意凡三事:一曰拒和、二曰迁都、三曰变法。而其宗旨则以变法为归。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 康有为、梁启超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宣传维新思想,他们又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

材料三 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的民办企业统计表
厂矿数量
资本总额(千元)
占总资本额的百分比
53
63
4704
12465
22.4
70
 
注:总资本额=民办企业资本+官办企业资本(含官督商办)
请回答:
(1)材料一描绘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分别是什么?材料二中“强学会”发挥的作用是什么?
(2)材料三中数据的变化从一个侧面表明清政府对民办企业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结合上述材料,归纳促使“百日维新”发生的因素有哪些?
3.
   材料一:1916年5月,李大钊撰文疾呼:“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着自由亡。
材料二: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倡“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五曰,务去滥调套语……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材料三 

图A   图B
(1)结合材料一、二,说一说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材料三图A和图B人物分别代表了资产阶级哪一派别?与图A人物相比,图B人物对孔子和儒家学说态度有何不同?
(3)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2.选择题(共10题)

4.
“……勘得滦州所属距开平西南十八里之唐山,山南旧煤穴甚多……从此中国兵船轮船及机器制造各局用煤,不致远购于外洋,一旦有事,庶不为敌人所把持,亦可免利源之外泄。富强之基,此为嚆矢(开端)。”材料说明洋务派开办矿务的直接原因是
A.唐山等地煤矿资源丰富B.落后的交通方式阻碍了中国工业的发展
C.解决中国军事工业的燃料需求D.洋人完全把持中国矿业导致利源外泄
5.
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B.出现了中国人创办的近代企业
C.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D.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洋务派的自救运动
6.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提到创办报纸时曾说:“宣国是而达民情,必应官为倡办”“各报体例,自应以胪陈利弊,开拓见闻为主,中外时事均许据实倡言,不必意存忌讳”。他的这一举动
A.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文B.倡导了出版、言论的自的
C.动摇了封建专制制度D.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7.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六君子”、《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历史名词使用了“干支纪年法”,其对应的年份分别是公元
A.1840年、1856年、1901年、1895年
B.1894年、1895年、1898年、1911年
C.1894年、1898年、1901年、1911年
D.1860年、1895年、1900年、1905年
8.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第一、二、四条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这些规定集中体现了孙中山先生所追求的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联俄联共
9.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起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此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A.老农非常畏惧日本人B.辛亥革命影响有限C.袁世凯实行高压统治D.老农在调侃戴季陶
10.
“中国,包括世界上任何一个落后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势力,想要在本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都要依靠外国的力量,不管打什么样的旗号。在寻求政治上、经济上支持的时候,只能拿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做交易。”下列事件与上述评价最相符的是
A.中外反动势力镇压义和团B.孙中山曾在海外发展革命组织
C.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D.新文化运动广泛宣传西方思想
11.
20世纪初,有一首歌曲迅速成为时代新声。歌曲唱到:“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歌曲中的“旧邦新造”是指
A.维新法令的颁布B.中华民国的成立C.《中华民国约法》的颁布D.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2.
晚清至民国,中国在外抗强权和内求变革的过程中遇到重重阻力。先进中国人针对“传统文化的习惯势力”和“在这种制度和文化统治下的民众的种种弱点”,提出了
A.中体西用B.变法图强C.民主共和D.民主科学
13.
***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说:“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运动。”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是这场运动
A.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蒸B.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C.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D.为维新变法兴起创造了条件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