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乙末二三月间,和议将定,适逢会试之年,各省举人集于北京者以万数千计,康有为创议上书拒之。粱启超乃日夜奔走,号召连署上书论国事,广东、湖南同日先上,各省从之……既而合十八省之举人聚议于北京之松筠庵……与斯会者凡千三百人……其书之大意凡三事:一曰拒和、二曰迁都、三曰变法。而其宗旨则以变法为归。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 康有为、梁启超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宣传维新思想,他们又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
材料三 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的民办企业统计表
厂矿数量
| 资本总额(千元)
| 占总资本额的百分比
|
53
| 63
| 4704
| 12465
| 22.4
| 70
|
| | | | | |
注:总资本额=民办企业资本+官办企业资本(含官督商办)
请回答:
(1)材料一描绘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分别是什么?材料二中“强学会”发挥的作用是什么?
(2)材料三中数据的变化从一个侧面表明清政府对民办企业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结合上述材料,归纳促使“百日维新”发生的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