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台市第二联盟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000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5/4

1.综合题(共2题)

1.
图片见证历史,图片诉说历史。新中国成立至今,虽然历经风雨六十余载,却走过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之路。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图11949年开国大典

图21956年工商界代表向毛主席报喜

图3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图4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1)阅读图1,说一说为什么新中国的成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图2反映了三大改造中的哪一项内容?这次改造中的创举是什么?
(3)图3中的会议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这次会议在思想、政治、组织上各做出了怎样的重要决定?
(4)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2.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图为1951年3月1日山东莱县人民政府发给农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
(1)根据材料一,通过什么运动农民获得了土地?这次运动改变了什么
材料二 

(2)材料二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的完成有何标志性意义?
材料三  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项目
1957年
1960年
下降(%)
粮食(亿公斤)
1950.5
1435
26.4
棉花(万担)
3280
2126
35.2
油料(万担)
7542
3405
54.9
生猪存栏数(万头)
14590
8227
43.6
 
(3)导致1960年农业生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 安徽凤阳花鼓唱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文革”时)“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1979年)
(4)两段唱词反映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随后进行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纵观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2.选择题(共26题)

3.
回顾历史,上海曾是通商口岸;改革开放后又是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90年中央又做出了开放和开发浦东的决定。比较上海前后两次的“开放”,其不同之处在于(   )
A.前者是丧权辱国的,后者是独立自主的B.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
C.两次开放都增强了国力D.两次开放都是为了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
4.
四川农民张永贵在日记中写道:7月9日,菜子大队第二生产队在我家门口的树底下召开社员大会,讨论本队土地经营实行哪一种方式。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包产到户……。该日记反映的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5.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军并肩战斗,反抗美国的侵略。当时率领志愿军的司令员是(  )
A.朱德B.彭德怀C.林彪D.***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对“新纪元”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B.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以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7.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这首歌一经问世,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它体现了(  )
A.中国工农红军争取胜利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抗日军民抵抗侵略的民族团结意识和民族英雄气概
C.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D.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高寒地区的必胜信念和顽强意志
8.
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下列关于土地改革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③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
④农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9.
语汇有着鲜活的时代印记。与下图所示事件相符合的语汇是
A.开天辟地
B.星火燎原
C.当家做主
D.改革开放
10.

图示为临时玻片制作中的某一步骤,请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11.

图示为临时玻片制作中的某一步骤,请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12.
图表法是梳理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下列表格内容反映的是
时间
开展地区
涉及人口
主要意义
1950~1952年冬
新解放区
3亿多
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A.抗美援朝B.土地改革运动
C.西藏和平解放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3.
20世纪20年代,***提出“人民来制定宪法”的思想:劳动人民参与立宪,把他们认为应该如何管理国家的意见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实践***这一思想的会议是(  )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七大”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4.
老人依旧清楚地记得那个疯狂的年代:作为学生的他,戴着红卫兵的袖章,四处张贴大字报,批斗所谓的“牛鬼蛇神”……这个年代是
A.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B.人民公社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
15.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不当的是(  )
A.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向私有制的转变
B.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D.“四人帮”被粉碎,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
16.
如果要拍摄一部以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题的影片,最合适的素材是(  )
A.上甘岭战场,黄继光舍身堵枪眼B.兰考盐碱地,焦裕禄带病治风沙
C.紫竹林租界,义和团抗击侵略军D.北京菜市口,谭嗣同慷慨赴刑场
17.
如果为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拟定一个学习主题,最恰当的
A.走向社会主义之路B.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C.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D.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18.
***对于建国初我国工业的落后状态,做出了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讲话:“我们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因此,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集中力量发展以下哪一产业
A.农业B.手工业C.轻工业D.重工业
19.

小明在游历长江三峡之前,要了解古代长江三峡的风貌。他应该查阅的著作是(     )

20.
不同时代的宣传画体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下图这幅夸张的宣传画出现的时代背景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文化大革命”的进行
21.
生活的细节不经意间也会折射出社会政治光谱。1977年的上海市高考作文题目是《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抓纲”在当时是指
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以阶级斗争为中心
C. 以文化建设为中心 D. 以军事斗争为中心
22.
(题文)用“春天”来形容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各行各业充满生机。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
A.春播的田野上,父子兄妹聚在一块承包的田里精耕细作
B.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振奋人心
C.美丽的海港城市厦门,有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
D.浦东新区,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引人注目
23.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相同点是(  )
A.巩固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
B.深化了改革开放
C.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指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4.
十九大的中题是:不忘初心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
A.继续前进
B.牢记使命
C.方得始终
D.砥砺前行
25.
下列哪一项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26.
对联是人们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的变化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下列对联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是
A.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
C.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D.联产承包展新貌,自主经营显生机
27.
会议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这次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28.如图,已知AC和BD交于点O,AB∥CD,OA=OB,求证:OC=OD.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