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2018届第45中学九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学科试卷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99997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5/8

1.综合题(共2题)

1.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道路充满艰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布新而不除旧】
材料料一…让当时的满清上层社会胆战心惊的是,魏源在这本书中,还介绍了英美等国
民主制度,认为英美联邦制、选举和分权制衡的司法制度,值得中国人借鉴,正是如此,《海海国图志》在中国被打入了了冷宫。…与中国的情形很不不同,1851年年,一个偶然机会,《海国图志》传到了日本。…却让日本人如获至宝,在此后五年年间,《海国图志》的日文版本竟然出了二十几个,深刻的启发了日本人的近代意识。
——钟颍川谈历史
材料料二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请用史实证实材料一中,《海国图志》对中日两国带来的不不同影响。材料料二中“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什什么?
【“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材料料三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2)材料料三代表哪一派别的主张?你是如何理理解康有为的“心法”和“政法”的?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材料四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背景资料
中国
清朝(1644—1912);中华民国(1912—1949)
日本
明治天皇(1868—1912在位);大正天皇(1912—1926在位)
印度
1849年年英国殖民者占领全境;1947年年成立印度自治领
土耳其
奥斯曼帝国(14世纪—1922);土耳其共和国(1923—)
 
——据《辞海海》等整理理
材料料五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年反思》
(3)由材料料四可以看出,中华民国建立时,世界上的共和制国家寥无几。请写出当时西方一个共和制大国国名的全称。材料五中“启蒙运动”是指何事?你如何理解它“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4)综合上述材料料,请你谈谈对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认识。
2.
历史上大国之间时敌时友,大国关系的演变直接影响了了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发展。阅读材料料,回答问题。
【美日之战】
材料料一下面三幅图片均为历史上日本与美国涉及舰船的历史事件

(1)请根据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日关系的变化分别给日本带来了了怎样的影响?
【美苏之争】
材料料二二战后,美国和前苏联取代西欧成为主导全球化的核心,但它们之间遏制与反遏制的政治对立,“没有硝烟”的军事抗衡,将世界撕裂为两个新的东西方文明。
——摘编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垂建》
(2)根据材料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将世界撕裂为两个新的东西方文明”的主要措施(两点即可)。其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了怎样的影响?
【世界之和】
材料料三(签字国)兹宣告:(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联合国家宣言》
材料料四1945年年,中、苏、美、英等50个国家代表在旧金山召开了了联合国家会议,通过了了《联合国宪章》。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
——北北师大版九年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机遇与挑战》
(3)材料料三宣言签订的目的何在?材料料四组织的成立,最早是哪次会议的决议?材料料三及最早决定成立联合国的两次国际会议,有何共同作用?
(4)根据以上近现代大国关系的演变历史,你从中可得出什什么认识?

2.简答题(共3题)

3.
中国近代民族危机不不断加深,民主革命进程不不断发展,社会发生深刻变化。
(1)是中国大众传媒的先驱,被称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
(2)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路,有“中国铁路之父”之称的是。
(3)在中国,剪辫、易服、改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得益于革命的发生。
(4)北伐战争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结束了在全国的统治。
4.
创新是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力。
(1)是里程碑碑式的文学作品,被认为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2)成功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架由机械提供动力力的飞行器。
(3)使美国从大危机中复苏,并开创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先河的总统是。
5.
近代以来,欧洲经历了了崛起—衰落—复兴与联合的过程。
(1)19世纪末的欧洲,严重威胁世界和平。因利益争夺而形成以德国为核心的?
(2)英法意图祸水东引,德意野心不断膨胀的国际条约是?
(3)20世纪90年年代,标志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欧洲十二国签署的是?

3.判断题(共1题)

6.
从专制走向民主,由“人治”过渡到“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1)《中华民国约法》的颁布,在中国第一次开创了了以法治国的先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也为以后民主革命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了条件。
改正:
(2)《拿破仑法典》第一次确立了了民事权利利平等、财产所有权无限制等资产阶级民法基本原则,成为近代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法典的范本。
改正:
(3)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制宪议会发表了了《独立宣言》,宣告美国诞生,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改正:
(4)1861年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式批准并颁布了了“二一九法令”,开启了一场废除黑奴制的改革。
改正:

4.单选题(共2题)

7.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制约与平衡
D.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8.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权利法案》剥夺了国王的权力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5.选择题(共6题)

9.
同治十一年年,李李鸿章在“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曾说,清王朝正面临三千年年未有之变局。其实,政治上的独立自主、经济上的自给自足现状早已被打破。故这“变局”应始于: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鸦片战争
C.洋务运动
D.甲午战争
10.
近代某学者在谈到清政府与列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时说:“条款虽很多…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材料中的“为福”是指这些条约的签订(  )
A.加快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B.加强中国与西方各国的友好往来
C.有利于外国资金及技术的引进D.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11.
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并发展
C.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D.开启了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12.
“16世纪以后,世界贸易集中地由地中海逐渐移向大西洋和西北欧,1890年前后的几十年年内世界工业品的集中产地又由西欧慢慢移向其他地区。这两个例子都说明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兴起。”在这两个历史时期兴起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新大国”分别是:
A.西班牙和德国
B.葡萄牙和日本
C.荷兰和法国
D.英国和美国
13.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近代社会开始逐渐确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它”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的生产能力,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开创了新兴的工厂制度,推动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制度不断完善。下面四个选项中,最能代表这个“它”的一项是:
A.一本书
B.一个人
C.一机器
D.一宣言
14.
下列列世界文化名人及其成就的配搭中,属于启蒙运动时期自然科学革命性成果的是:
A.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理》
B.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C.达尔文——《物种起源》
D.莎士比亚——《哈姆雷雷特》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简答题:(3道)

    判断题:(1道)

    单选题:(2道)

    选择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