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99992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5/9

1.综合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屈辱中寻求民族自信,并从不同方面提供应对方略。……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派则力主以革命方式推翻清政府来“振兴中华”、救亡图存,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陈独秀则强调了爱国心的重要性,认为“国人无爱国心,其国恒亡”。……民族复兴意识在屈辱中不断觉醒。
——摘编自《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复兴”的思想理路》
材料二:《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材料三:要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包容不同群体、不同阶层、反映多样要求和意见的人士。要在求同存异中,不断寻找公约数,能成最大的共识,不断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累积正能量。
——摘编自黄易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最大的公约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和陈独秀实现“民族复兴”的主张有何不同?
(2)材料二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表现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和当代关于民族复兴认识的共通之处。
2.
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一和图二事件的发生相距多少年?
(2)图一、图二反映出两国社会主义在发展成为现实的过程中分别选择了不同的革命道路,这两种道路有何相同点?
3.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多年来,中外学者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分析,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
观点一:经济危机是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在危机高峰的1932年,德国的工业产量比1929年下降一半,工厂倒闭,工人失业。此时,魏玛(德国共和)政府的无能便明显暴露出来,在危机期间政府推行一系列损害社会中下层和维护社会上层的利益的政党,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在魏玛政府不断遭到质疑的同时,法西斯的影响力迅速扩大,纳粹党通过各种宣传、演讲赢取了下层民众的支持,还取得陆军和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在德国实现了法西斯一党独裁统治。希特勒深知,要扩张领土,只有靠武力和战争,为此法西斯德国公开践踏《凡尔赛和约》大肆扩军备战,逐渐具备了军事扩张的能力,扩张野心不断扩大。
观点二:英法两国的外交态度加速了大战的爆发。自从希特勒当权之后,英法两国政府对于这个危险的独裁者所做的让步远超于它们对于德国前民主政府。当希特勒进军奥地利并将该国并入第三帝国版图时,荚法两国表现出来的欣然同意态度使希特勒获得了进一步的鼓励,进一步刺激了希特勒的行动。……最初,希特勒并不想对波兰采取行动,希特勒的原意是准备让波兰暂时做他的帮凶,其条件为波兰应把但泽港归还德国。但波兰人不肯让步。此时,英国人却作了个完全转变,改变了五六年来的绥靖政策,决定阻止希特勒的任何进一步行动,并主动向波兰表示愿意支援它来对抗 “任何威胁波兰的行动”。对波兰的保证刺激了希特勒想要证明此种保证毫无用处,它又使波兰人更不愿意向希特勒让步,同时又使希特勒无法打退堂鼓,就这样世界大战提早爆发了。
观点三:极端的民族主义加速了二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遗留下许多民族问题:日尔曼人与斯拉夫人的矛盾问题、波兰人与日尔曼人的矛盾等,这些问题为德国利用,成为侵略的借口。英法出于对德国民族主义的“同情”,在这些民族问题上采取了绥靖主义。德国与法国之间存在领土之争,这种列强之间的争夺也是一种民族国家之间的领土、资源和发展问题之争,这种斗争加强了德国的民族主义,使之发展为极端民族主义。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希特勒最终把德国的极端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结合起来,发展成法西斯主义,把德国引向战争,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2)从材料表述的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的观点中,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进行论证。(要求:先概括出观点,然后根据材料额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4.
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一体化大事记(部分)
1951年,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六国签署《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开始了二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
1954年,欧洲防务共同体的建立以失败告终,一体化进程受挫。
1957年,《罗马条约》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一体化进程复兴.
1959年,英国倡导并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以抗衡欧洲经济共同体。
1967年,各自独立的三个共同体加以合并,欧洲共同体成立
1973年,欧洲经济共同体第一次扩大,丹麦、爱尔兰和英国加入
1979年,欧洲议会第一次直接选举,并通过驳回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预算以证明其行使权力的意愿。
……
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2002年1月,欧元正式在欧盟12国流通。2003年5月1日,欧盟成员国扩大到25个。
2009年,首位“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诞生
 
(1)根据材料一,归纳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欧洲联盟成立的背景。它的成立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2.选择题(共8题)

5.
“前设涵洞,后通水沟,先由沟道引水入池,撒盐其中,次投箱中烟土,再抛石灰煮之,烟灰汤沸,颗粒悉尽。……共历二十三日,全部殆尽销毁。外来人之观者,详记其事,深赞林钦差之坦然无私。”上述材料叙述的历史事件是
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6.
1919年5月4日,李大钊组织北京学生举行爱国游行,进行反帝爱国斗争。6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工人与北京呼应,爱国运动取得空前成功,学生、工人受到鼓舞。第二年,在李大钊与陈独秀的支持下,北大学生与邓中夏组织了早期共产主义组织。材料表明( )
A.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B.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
C.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D.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7.
“孙中山愿意接受共产党员的原因很多。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感到包括共产党员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有权参加国民革命。实际上,他想利用共产党与工农的联系和苏维埃的援助
来改组国民党。”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A.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过程
C.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背景D.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过程
8.
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其相关事件的内在联系是
A.三大改造为“一五”计划奠定了制度基础
B.土地改革为工业化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C.“一五”计划促进了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D.土地改革为三大改造奠定了经济基础
9.
“诗人外交家”周南回忆了他当年亲历与英国就香港回归谈判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他深情地说:“抚今追昔,更加感到香港顺利回归,首先要归功于邓小平同志的领导。小平同志总是在关键时刻、在关键问题上,做出了关键的指示。”材料表明香港回归的主要原因是
A.有利的外部环境B.友好国家的帮助
C.综合国力的提高D.决策者的作用
10.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上述材料论述了(  )
A.文艺复兴推动欧洲的社会进步
B.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三角贸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D.《共产党宣言》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11.
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时,要讲究史实与结论的一致性。下列搭配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蒸汽机广泛应用于采矿、冶炼
蒸汽机促进了石油开采
B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长期的发展
为大机器工业的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
C
19世纪末美国出现了洛克菲勒等财团大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D
爱迪生发明电灯,照亮了黑夜
电器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A.B.C.D.
12.
明治政府于1873年颁布条例:“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征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该条例与明治维新的哪项内容有关( )
A.鼓励发展近代工业B.加强中央集权
C.允许土地买卖D.实行“文明开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