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单元测试题: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9489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4

1.综合题(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林则徐
材料二 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梁启超
材料三 “八国联军最初要求清政府定支持义和团运动的十二名官员死罪,最后解决的办法是赐令庄王自裁;端王充军新疆;毓贤即行正法。在各省,从判处死刑直到仅仅加以谴责的官员共有119名。”
——《剑桥中国晚清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了林则徐的什么决心?能证明他这一决心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英国以这一事件为借口发动了对中国侵略的什么战争?清政府在这场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了哪一不平等条约?
(2)材料二中的“甲午”是公元哪一年?清政府“割台湾、偿二百兆”是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的条款,对中国造成何影响?
(3)八国联军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哪一不平等条约?材料三反映了清政府的职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中国人民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
材料二: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清政府忙于庆祝活动。1894年—1895年,外敌入侵,清军在战争中惨败。针对此事,有人在北京城门上写了一副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1)材料一所说的“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
(2)据材料一,请列举出一例中国人民“反入侵”的斗争的例子。
(3)材料二中“割地求和”指的是清政府签订的什么不平等条约?该条约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4)根据以上材料,19世纪的中国遭受深重灾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针对中国19世纪这种“入侵和反入侵”的斗争,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断之理……
材料二 保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材料三 热血洒东沟千载怒涛应揖伍;忠魂依北阕九原遗恨未平倭。
(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涉及哪位历史人物?
(2)材料一“此事”指的是什么事件?此事有什么意义?
(3)材料二中的人物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
(4)材料三中的人物在哪次战争中牺牲的?这次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什么影响?
4.
海防事关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维系着国家的命脉,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国家的兴衰与荣辱,彰显着国家的实力和尊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制驭外夷者,……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
材料三 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
——摘自《清史稿》
材料四 经过六十年建设,海军已发展成为由水面舰艇、潜艇、航空兵、岸防和陆战力量等组成的综合性军种,按照近海防御、远海防卫的战略要求,……着眼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要求,全面提高战略威慑与反击能力、远海机动和近海综合作战能力、维护海洋权益和战略通道能力,海军发展成为兵种齐全、核常兼备的现代化军种,海军建设实现新的历史跨越。
——摘选自建国60年阅兵式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在“制驭外夷”方面的主要主张。(不得照抄原文)
(2)与材料二中吴元炳“重于水师”的奏议相对应,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3)根据材料三,在“甲午一役”中,威海卫“水师”“毁于日本”具体指什么事件?由“藩篱尽撤”你会想到近代中国怎样的海防现状?
(4)根据材料四,概括我国海军的特点。联系我国海军编队多次圆满完成远近海护渔护航任务以及“辽宁舰”航母正式列编的事实,你会得出什么结论?

2.选择题(共23题)

5.
“义和团,起山东……只因鬼子闹中原”的揭帖说明了义和团运动兴起的重要原因是(  )
A.清政府的统治腐朽
B.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贪官恶霸横行乡里
D.贫苦农民富有斗争精神
6.
1900年夏,清政府由剿灭义和团改为“招抚”政策,承认义和团的合法地位的原因不包括
A.利用义和团抵抗外国侵略者
B.试图控制削弱义和团力量
C.义和团“扶清灭洋”,不反对清政府统治
D.义和团势力发展迅速,难于控制
7.
一个日本人在杭州开设工厂,其时间可能在( )
A.签订《东京条约》之后
B.签订《北京条约》之后
C.签订《南京条约》之后
D.签订《马关条约》之后
8.
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过程解读准确的是(   )
A.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B.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C.中国新民民主主义发展的历程D.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程
9.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两国海上实力的大较量。当时参战的中国海军是( )
A.福建水师B.北洋舰队C.南洋舰队D.广东水师
10.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主要表现是( )
A.赔款白银4.5亿两
B.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拆毁大沽炮台
D.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11.
“这一年,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由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俄国等国家组成的八国联军,侵入了古老中国的首都——北京”。这一年是
A.1840年B.1856年C.1900年D.1931年
12.

(拓展探究)如图所示是科学家利用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培育能产生人乳铁蛋白的奶牛﹣﹣“牛牛”的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3.
19世纪中期兴起的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A.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B.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消除了清政府内外交困的危机
D.完全阻止了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14.
下列选项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
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    
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5.
(2017年江苏扬州卷)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以下口号表达了洋务运动主张的是
A.“自强”“求富”
B.“振兴中华”
C.“打倒孔家店”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16.
中国近代不仅是一部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追求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大规模实践开始于(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7.下图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种量的变化关系的是(   )

18.
学校让以“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为主题出一期板报,宣传委员不需要查找下列哪个工业的资料( )
A.安庆内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福州船政局
D.汉阳铁厂
19.
1881年9月,两江总督左宗棠上书清廷:“请开办江苏利国煤铁”。次年成立“徐州利国驿煤铁矿务总局”。此举与洋务派的哪一重大活动直接相关
A.为“自强”,创办军事工业B.欲“求富”,兴办民用企业
C.学习西方,兴办新式学堂D.加强海防,创办近代海军
20.已知等比数列{an}满足:|a2﹣a3|=10,a1a2a3=125.
21.
课堂上,老师问大家哪一个历史事件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同学们给出了四种答案,请你帮大家选出正确的一项(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
C.《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D.戊戌政变的发生
22.
“公车上书”的主要发起人是
①严复
②谭嗣同
③康有为
④梁启超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
23.
历史上的“公车上书”,发生在哪一个条约签订以后(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4.
一百多年前到北京参加应试的举人们以其惊人之举,展现了救亡图存的热情,使资产阶级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这一事件是( )
A.兴中会的建立
B.公车上书
C.《定国是诏》的颁布
D.《中外纪闻》的创办
25.
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维新变法运动的浪潮。揭开维新变法序幕的事件是( )
A.洋务运动B.公车上书C.百日维新D.甲午战争
26.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梁启超联名发起“公车上书”。从此揭开了( )
A.义和团运动的序幕
B.五四爱国运动的序幕
C.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D.变法维新的序幕
27.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blank#}1{#/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