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金南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测试试题八年级历史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8992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19

1.综合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烟,真狡狯……这是西洋要将中国害……一方好人家,尽将烟器摆;一条好花街,尽将烟馆排。女子变妖怪,男子变痴呆。未老身先死,已死身不埋。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清政府有何举措?
材料二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终于可以使我们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禁烟引起的吗。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材料二八国联军侵清朝,北京二度被占领,赔巨款,派驻兵,辛丑年里泪盈盈。严禁人民反列强,清朝变成洋人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辛丑年”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说“清朝变成洋人廷”?
(3)材料二中的“赔巨款”“派驻兵”“严禁人民反列强”分别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3.
阅读“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年谱”,回答问题。

(1)根据年谱,你认为孙中山的一生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请用年谱中的史实加以说明。
(2)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腐朽的封建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自己梦想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我们从孙中山的经历中得到哪些启示?

2.选择题(共19题)

4.
欧美的历史学家曾说,“如果不是林则徐禁运鸦片,英国资产阶级也会找另一个借口来发动战争,这是可以断言的。”英国资产阶级发动这次战争,除了保护鸦片走私以外,其更深层次的意图是(  )
A.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地B.争取同清政府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
C.用武力冲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障碍D.将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推广到中国
5.
下列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略者的暴行的是(  )
A.命令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B.割占中国台湾、澎湖列岛
C.洗劫后放火焚烧了圆明园
D.逼迫清政府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
6.
率军大战华尔率领的洋枪队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并与围困天京的湘军大战40多天的太平天国将领是(  )
A.石达开B.洪仁玕
C.陈玉成D.李秀成
7.
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四周,镶嵌有八块汉白玉浮雕,之所以把《虎门销烟》作为其第一块的内容,主要是因为它(  )
A.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B.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D.是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
8.
对于中国人来是或,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迫使清政府投降,接受了后来蚕食中国大部分主权的长长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的第一个,它铭刻着中国社会在列强炮口的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D.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幽幽一扇窗

肖慧

    ①窗原本只为采集光线、通风透气而设,饱学的古人根据窗形创造了诸如长窗、半窗、空窗、横风窗、花漏窗等如词牌名一般凝练雅致的窗名,给原本简单冷硬的窗赋予了生命内涵。形态不一的窗户给人带来不同的美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恐怕要数长窗、半窗与花漏窗了。

    ②高敞宏丽的长窗必须安装在主屋和厅堂正面,每扇窗上都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形成阴阳起伏的断面,图案风格机趣活泼,柔顺秀丽,花纹多为如意、花草等,一草一木都有比较深刻的含义。堂内有雍容华贵的陈设,主屋和厅堂相对的庭院里不是重峦叠嶂的精心置景,就是小池碧波的用心点缀,透过长窗,将室内外景致融为一体。

    ③半窗外须是曲径通幽的后花园,翠柳拂水,云影浮动,花木扶疏,有一片鸟语花香的景致相衬,否则便全然没了意境。半窗一般装在厢房和书斋,底部多为矮墙,窗形细致精巧,紧靠窗外一定种植着芭蕉、绿竹或梅花等植物。读书读闷了,可以推开窗户,尽情欣赏触手可得的绿意,感受墙外青山横黛色、门前流水带花香的美妙。

    ④如果说半窗给人更多亲近更多惬意,那么花漏窗给人的感觉便是格外的幽雅含蓄。去苏州除了可以饱览园林秀色,还能过足看花漏窗的眼瘾——沧浪亭的花漏窗从主厅明道堂向西至翠玲珑之间,有个天井和曲廊构成的幽僻过渡空间,曲廊西北两面开有四个造型优美的花漏窗,依次为桃窗、榴窗、荷花窗、蕉棠窗,图案轻灵毓秀,柔和飘逸,充满动感。如果什么也不做,依在窗前感受窗外竹影婆娑,流光明灭滴翠,花香呼之欲出,小廊曲折,绿意透窗,那样的意境让人该是怎样地怦然心动啊!那年春天我在苏州园林一处僻静的庭院歇脚,特意在廊角一处花漏窗前坐下,“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一声悠扬婉转的昆曲唱腔清晰地飘过来,这是《牡丹亭•游园》里的经典唱词。那夜一动不动地听完了整曲《游园》,我目光自始至终都透过一扇古典的花漏窗,不远处,那水中月、雾中花般的水阁,美得刻骨,美得朦胧。

    ⑤古窗是一幅悠长隽永的古画,如今的窗少了许多精雅与遐想。然而无论怎样的窗,依然神奇地连接着两个世界——关上窗,营造出一个完全自由的天地,笑骂喜怒,皆由自己;打开窗,人便与外界有了联系,清风明月,葱茏明朗。东坡有诗云:“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若把“篱”字换成“窗”字,一样得体,幽幽一扇窗,给人们带来的是无穷境的大天地。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1年第9期,有删改)

10.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B.“驱除耻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胆,复四千年之祖国”
11.
(题文)孙中山(1866—1925年)在回忆录中写道:“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孙中山“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  )
A.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的口号
B.联合其他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
C.与革命党人一起发动广州起义
D.领导华侨支持维新运动
12.
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议论纷纷,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议论是(   )
A.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B.他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很值
C.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D.他是无路可逃,真悲哀
13.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于(   )
A.武昌B.南京C.南昌D.上海
14.
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下列刊物与宣传马克思主义无关的是(  )
A.《民报》B.《劳动界》
C.《劳动音》D.《新青年》
15.
***曾回忆说:“到了1920年夏天,我已经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到1920年夏,和***一样已经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人物不可能是(  )
A.康有为B.周恩来
C.陈独秀D.李大钊
16.
袁世凯统治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的事件有( )
A.发动甲午中日战争B.制造旅顺屠杀惨案
C.割占澎湖列岛D.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7.
洋务派认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在洋务运动中最能体现“制器为先”的是( )
A.开平矿务局B.江南制造总局
C.汉阳铁厂D.上海轮船招商局
18.
2016年11月12日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50周年诞辰纪念日。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为后世所敬仰,最主要是因为他( )
A.建立了光复会B.创办了《民报》
C.创立了中华民国D.领导了保路运动
19.
沈从文曾让儿子读胡适的诗《希望》》“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儿子没看完便说:“这种诗像小孩写的!”沈从文说:“那时候能写这种小孩子东西已经很了不得。没人提倡这些,你就读不到那么多新书,我也不会写小说。”这个故事与新文化运动内容联系最紧密的是()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D.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20.
在20世纪初的《新青年》杂志上,文学革命与守旧派唇枪舌剑,争论不已,新文化运动也因此风生水起,波澜壮阔。《新青年》的创办者是
A.鲁迅B.李大钊C.胡适D.陈独秀
21.

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史书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反映了(    )

22.
1919年6月《新闻报》载:“此次沪(上海)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日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初因青岛外交……后即以释放京师被捕学生,并罢斥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为要求条件。”这表明()
①五四运动扩展到上海 ②学生是运动的先锋
③工人已经举行浩大罢工 ④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