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幽幽一扇窗

肖慧

    ①窗原本只为采集光线、通风透气而设,饱学的古人根据窗形创造了诸如长窗、半窗、空窗、横风窗、花漏窗等如词牌名一般凝练雅致的窗名,给原本简单冷硬的窗赋予了生命内涵。形态不一的窗户给人带来不同的美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恐怕要数长窗、半窗与花漏窗了。

    ②高敞宏丽的长窗必须安装在主屋和厅堂正面,每扇窗上都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形成阴阳起伏的断面,图案风格机趣活泼,柔顺秀丽,花纹多为如意、花草等,一草一木都有比较深刻的含义。堂内有雍容华贵的陈设,主屋和厅堂相对的庭院里不是重峦叠嶂的精心置景,就是小池碧波的用心点缀,透过长窗,将室内外景致融为一体。

    ③半窗外须是曲径通幽的后花园,翠柳拂水,云影浮动,花木扶疏,有一片鸟语花香的景致相衬,否则便全然没了意境。半窗一般装在厢房和书斋,底部多为矮墙,窗形细致精巧,紧靠窗外一定种植着芭蕉、绿竹或梅花等植物。读书读闷了,可以推开窗户,尽情欣赏触手可得的绿意,感受墙外青山横黛色、门前流水带花香的美妙。

    ④如果说半窗给人更多亲近更多惬意,那么花漏窗给人的感觉便是格外的幽雅含蓄。去苏州除了可以饱览园林秀色,还能过足看花漏窗的眼瘾——沧浪亭的花漏窗从主厅明道堂向西至翠玲珑之间,有个天井和曲廊构成的幽僻过渡空间,曲廊西北两面开有四个造型优美的花漏窗,依次为桃窗、榴窗、荷花窗、蕉棠窗,图案轻灵毓秀,柔和飘逸,充满动感。如果什么也不做,依在窗前感受窗外竹影婆娑,流光明灭滴翠,花香呼之欲出,小廊曲折,绿意透窗,那样的意境让人该是怎样地怦然心动啊!那年春天我在苏州园林一处僻静的庭院歇脚,特意在廊角一处花漏窗前坐下,“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一声悠扬婉转的昆曲唱腔清晰地飘过来,这是《牡丹亭•游园》里的经典唱词。那夜一动不动地听完了整曲《游园》,我目光自始至终都透过一扇古典的花漏窗,不远处,那水中月、雾中花般的水阁,美得刻骨,美得朦胧。

    ⑤古窗是一幅悠长隽永的古画,如今的窗少了许多精雅与遐想。然而无论怎样的窗,依然神奇地连接着两个世界——关上窗,营造出一个完全自由的天地,笑骂喜怒,皆由自己;打开窗,人便与外界有了联系,清风明月,葱茏明朗。东坡有诗云:“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若把“篱”字换成“窗”字,一样得体,幽幽一扇窗,给人们带来的是无穷境的大天地。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1年第9期,有删改)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6-07 04:06: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读课文《雨来没有死》从“鬼子把前后院都翻遍了”到全文结束和课外段《射阳河畔的小英雄》,然后回答问题。

《射阳河畔的小英雄》

徐立青

    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射阳河畔活跃着一支小小的抗日战斗队,这就是一度名闻遐迩的射阳儿童团。

    在射阳大地上一直传颂着一名儿童在凶恶、奸诈的敌人面前,机智刚强、大义凛然的故事。1943年8月,我抗日民主政府邓乡长的儿子邓家华在三区四保小学读书,敌人得知他父亲是抗日政府领导人,便把他抓走带到上冈,利用各种方法,威胁利诱、哄骗恐吓,要他交出父亲的活动情况和下落,均遭他严词拒绝。敌人拿东西哄小家华吃时,他指着敌人的鼻子骂道:“我不听土匪的哄骗,不吃汉奸的东西。”敌人看软的不行,就施硬的,用绳子把他吊起来抽打。但他毫不畏惧,嘴里还不停斥责道:“你们这些狗东西,狗命不会太长了。”后来,他趁敌人警戒疏忽时,逃出虎口。

    射阳吴滩小学12岁的学生、儿童团员刘必新遇敌人智收子弹以及15岁的小学生、儿童团员顾克儒智擒伪军的事迹,被人民群众传为美谈。一天,从小前庄过来的一个伪军,将20排子弹放在草地上,便找地方大便去了。这时恰巧跑过来一只母鸡,这个伪军将裤子一提就去捉鸡了,却忘了放在地上的子弹。刘必新正好路过这里,他飞快地将子弹拿走,交给乡政府。15岁的儿童团员顾克儒,有一天将一个徒手伪军骗过河,与当地群众一起将其活檎,并送到区政府。

    射阳儿童团在打击日伪和配合我军民反“扫荡”、反“清乡”的斗争中,大显身手,做出了不少惊天动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