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阅读如图所示的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1)为了庆祝开国盛典,54门礼炮齐鸣28响。想一想,为什么礼炮齐鸣28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哪些影响?
(2)图二和图三分别表现了什么历史事件?联系材料图一,概括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

(1)为了庆祝开国盛典,54门礼炮齐鸣28响。想一想,为什么礼炮齐鸣28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哪些影响?
(2)图二和图三分别表现了什么历史事件?联系材料图一,概括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
2.
某班举办《山乡巨变》图片展,如图所示是从中选取的四幅图片,据此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所示情景分别发生在哪场运动中?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2)图三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出现了一种什么不良现象?
(3)图四说明我国对农村作出了怎样的生产关系的变革?率先进行“包产到户”成为我国农村改革典型的地方是哪里?

(1)图一、图二所示情景分别发生在哪场运动中?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2)图三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出现了一种什么不良现象?
(3)图四说明我国对农村作出了怎样的生产关系的变革?率先进行“包产到户”成为我国农村改革典型的地方是哪里?
3.
走近新时代
材料一 1979年1月1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出现了一位中国老人的画像(如图所示),其标题为“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材料二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过多的干预着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导致企业活力不够,效率不高,缺乏竞争力.因此“松绑”成为了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最强音.
材料三 历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随着国民经济“十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在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取得了辉煌成绩,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新时代”始于我党的哪次会议?邓小平入选《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有企业的“松绑”是怎样进行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有哪些?(请试举1例)
材料一 1979年1月1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出现了一位中国老人的画像(如图所示),其标题为“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材料二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过多的干预着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导致企业活力不够,效率不高,缺乏竞争力.因此“松绑”成为了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最强音.
材料三 历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随着国民经济“十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在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取得了辉煌成绩,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新时代”始于我党的哪次会议?邓小平入选《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有企业的“松绑”是怎样进行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有哪些?(请试举1例)
4.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大会明确提出了(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
2.选择题- (共32题)
5.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图片制作了一块展板.如果为这块展板选一标题,最合适的应是


A.中国工业的近(现)代化历程 |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曲折发展 |
C.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
D.中国重工业的发展历程 |
7.
***说:“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这句话中的“敌人”是指
A.英法联军 | B.美国侵略军 |
C.八国联军 | D.日本侵略者 |
8.
“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线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下列哪一事件是最有力的证明(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C.西藏的和平解放 |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
9.
贴春联是中国特有的习俗,其内容往往是社会历史变迁的生动写照。下列春联中,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面貌的是
A.新四军拼命抗日,老百姓安心过年 |
B.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
C.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 |
D.奥运世博扬国威,改革发展创奇迹 |
10.
1949年3月23日,***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他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照此说法,当年的完美答卷应该是()
A. 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C. 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D. 实现了中国大陆的统一
A. 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C. 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D. 实现了中国大陆的统一
13.
***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据此可知,让***高兴的是
A.新中国成立 | B.抗美援朝的胜利 |
C.土地改革的完成 | D.“一五”计划完成 |
14.
“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反动学术权威”等,遭到批斗、迫害。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期间( )
A.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的践踏 | B.没有制定法律 |
C.“走资派”企图夺取政权 | D.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 |
15.
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最能体现这次巨变特点的是
A.社会主义公有制主导地位的确立 |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
C.外交政策发生巨大的转折 |
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 |
16.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B.“一五计划”的完 |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17.
抓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主政治建设”等关键词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是()
A.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
B.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C.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D.制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8.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用这些最熟悉、最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观众的记忆与情怀,带领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中华好诗词( )
①是中华民族可贵的精神财富 ②有着浸润心灵、启迪人心的力量
③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9.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用这些最熟悉、最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观众的记忆与情怀,带领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中华好诗词( )
①是中华民族可贵的精神财富 ②有着浸润心灵、启迪人心的力量
③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0.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用这些最熟悉、最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观众的记忆与情怀,带领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中华好诗词( )
①是中华民族可贵的精神财富 ②有着浸润心灵、启迪人心的力量
③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1.
下图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导致甲到乙段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
B.开展“大跃进“运动 |
C.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23.
1961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这一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是( )
A.全面完成一五计划 |
B.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
C.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 |
D.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
25.
“经济特区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外资企业不但为中国政府提供了大量税收,还为中国引入先进生产管理技术。”这段话概述了经济特区
A.建立的目的 | B.发展的过程 | C.发挥的作用 | D.建立的原因 |
26.
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共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是
A.五四运动100年时 |
B.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 |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 |
D.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00年时 |
28.
1980年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深入安徽、四川农村体验生活,满怀激情地谱写出经典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他选择赴上述农村体验生活的最主要理由是
A. 当地山川俊美,风景秀丽宜人
B. 少数民族众多,民俗文化
C. 同属革命老区,富有红色传统
D. 率先包产到户,农民生活改善
A. 当地山川俊美,风景秀丽宜人
B. 少数民族众多,民俗文化
C. 同属革命老区,富有红色传统
D. 率先包产到户,农民生活改善
32.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讲这段话的历史场景是在()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C.南巡讲话 | D.中共十二大 |
34.
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个“大胆行动”指的是
A.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 | B.设珠江三角洲开放区 |
C.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 D.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
35.
著名学者余秋雨妙笔生花,曾经给人们留下了一段优美的文字:“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此项“了不起的工程”是 (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3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