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五校素质教育交流研讨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8549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4/27

1.判断题(共5题)

1.
《共同纲领》曾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2.
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已经全部完成了土地改革。
3.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的模范人物主要有“铁人”焦裕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雷锋。
4.
“一五”计划完成后,国家实现了工业化。
5.
“文化大革命”是一次真正意义的革命。

2.综合题(共2题)

6.
历史证明,制度和机制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新中国发展历程时,搜集到以下材料。请你参与这次探究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1950~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1.5
54.8
7.9
8.6
 
材料二 看图说史

材料三 实现四个现代化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的、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1)观察上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是建国初期我国在农村开展的一项什么运动的结果?该运动主要在什么地区进行的?该运动的完成有何重大意义?
(2)上述图片和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该事件的完成标志着什么?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什么?1978年在我国什么地方率先出现了搞“包产到户”的典型?随后在全国农村逐步实行了什么制度?
(4)综观上述材料,你从中获得了哪些认识?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1年,中国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5%,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只占35.5%。
材料二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什么现状?
(2)为改变上述现状,我国政府作出了什么决定?这一决定中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3)这个决定的结果如何?
(4)“一五”计划期间主要重工业部门分布在哪里?试举两例说明。
(5)“一五”计划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说明了什么?

3.选择题(共21题)

8.
“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年轻人们拿起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争让他们倒下了.今天,我们在互联网上再现那场战争,只是为了纪念那群可爱的年轻人。”你认为“那场战争”指的是
A.解放战争
B.抗日战争
C.北伐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
9.
“起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冒着敌人的烟火前进”这首曾经极大的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斗志的民族战歌是
A.《义勇军进行曲》
B.《游击队之歌》
C.《黄河大合唱》
D.《大刀进行曲》
10.
下列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
B.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日战争开始
C.土地改革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
11.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农业问题,建国初针对农民的土地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A.土地改革
B.公私合营
C.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D.发展乡镇企业
12.
郭沫若《咏邱少云烈士》中写道“援朝抗美弟兄多,烈士少云事可歌。高地名传三九一,寇军徒念阿弥陀。戳穿纸虎功长在,缚住苍龙志不磨。邻国金星留纪念,英雄肝胆照山河。”邱少云的事迹留给我们的深刻体会与感悟是
A.见义勇为
B.遵守纪律
C.助人为乐
D.拾金不昧
13.
藏族歌手才旦卓玛演唱的那首藏族民歌《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藏族人民的心声,其中“驱散乌云见太阳”是指
A.西藏和平解放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开国大典
D.抗日战争
14.
1950年我国出兵朝鲜的目的是     (   )
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B.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C.打倒列强,除军阀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15.
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分配给
A.知识分子
B.贫苦农民
C.领导干部
D.工人
16.
1950年10月,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与朝鲜人民并肩反击美国侵略的司令员是
A.彭德怀
B.聂荣臻
C.刘伯承
D.贺龙
17.
20世纪50年代,四川金堂县贫农徐某分到了三亩七分地,其所依据的法律文献是(   )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8.
学者任继愈曾经感慨地写道:“经过百年的奋斗,几代人的努力,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他感慨的历史事件是
A.新中国成立B.土地改革完成
C.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9.
新中国建设中有无数个“第一”,下列各项“第一是”中,哪项不是一五计划中取得的
A.第一辆汽车
B.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C.第一座长江大桥
D.第一颗人造卫星
20.
三大改造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采取的政策是
A.没收B.赎买C.摧毁D.租赁
21.
(题文)下图是中国1957-1965年国家经济走势图,导致这种巨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A.土地改革、三大改造
B.三大改造、中共“八大”
C.“大跃进”、国民经济调整
D.大跃进、“文化大革命”
22.
“鞍册轧钢开红花,解放汽车跑中华”。新中国自主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是在()
A.土地改革时期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大跃进”运动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2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许多批评家主张散文不得放弃“边界”。即使古代散文不存在一个稳定的散文文类,现代散文也到了建章立制的时候。然在我看来,散文的“边界”可以撤除;换言之,诗、小说、戏剧之外均可成为散文。事实上,这就是我认定散文疆域的参照坐标。诗的节奏、押韵以及铿锵语调具有严饬的形式感——这一切无不展现出摒弃世俗的美学高度;散文则是流水般的叙述话语,而且,这种叙述话语松弛、从容,直面琐碎卑微的日子,充满日常的烟火气息。因此,散文与小说时常面目相近,甚至不分伯仲。考察二者的区别,许多人聚焦于“虚构”:散文必须纪实,小说允许虚构。为什么小说拥有虚构的特权而散文不得染指?在我看来,与其说小说占有了虚构之利而将笨拙的纪实扔给了散文,不如考虑二者的分疆而治带来了什么。小说必须有偿使用虚构,它通常以传奇性、戏剧性和悬念回报虚构——即以想象打破庸常现实的平淡与乏味。相反,散文不屑于虚构,它的自信是洞悟平淡背后的玄机与妙趣,以内心的起伏取代情节的跌宕。不言而喻,以上粗糙的概括忽略了许多例外,这犹如放弃细节的精雕细琢换取基本轮廓的浮现,仅仅列举几个有限的参照标识,散文的“边界”勘察远未精确。王若虚的《文辨》曾经对于文体发表了一个睿智的观点:“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意即各种文体规范并非僵硬的教条。必要的时候,文学必须有勇气破门而出。

(选自南帆《文无定法》,有删改)

2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许多批评家主张散文不得放弃“边界”。即使古代散文不存在一个稳定的散文文类,现代散文也到了建章立制的时候。然在我看来,散文的“边界”可以撤除;换言之,诗、小说、戏剧之外均可成为散文。事实上,这就是我认定散文疆域的参照坐标。诗的节奏、押韵以及铿锵语调具有严饬的形式感——这一切无不展现出摒弃世俗的美学高度;散文则是流水般的叙述话语,而且,这种叙述话语松弛、从容,直面琐碎卑微的日子,充满日常的烟火气息。因此,散文与小说时常面目相近,甚至不分伯仲。考察二者的区别,许多人聚焦于“虚构”:散文必须纪实,小说允许虚构。为什么小说拥有虚构的特权而散文不得染指?在我看来,与其说小说占有了虚构之利而将笨拙的纪实扔给了散文,不如考虑二者的分疆而治带来了什么。小说必须有偿使用虚构,它通常以传奇性、戏剧性和悬念回报虚构——即以想象打破庸常现实的平淡与乏味。相反,散文不屑于虚构,它的自信是洞悟平淡背后的玄机与妙趣,以内心的起伏取代情节的跌宕。不言而喻,以上粗糙的概括忽略了许多例外,这犹如放弃细节的精雕细琢换取基本轮廓的浮现,仅仅列举几个有限的参照标识,散文的“边界”勘察远未精确。王若虚的《文辨》曾经对于文体发表了一个睿智的观点:“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意即各种文体规范并非僵硬的教条。必要的时候,文学必须有勇气破门而出。

(选自南帆《文无定法》,有删改)

25.
他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他就是( )
   
A. 王进喜 B. 焦裕禄 C. 邓稼先 D. 雷锋
26.孟子和老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①前者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②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

③都承认客观事物及其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④都否认存在决定思维

27.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增强企业的活力B.加大改革力度C.扩大企业格局D.改革企业制度
2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汇,并且在2017年仍将占据我国经济生活的重要地位。正确的经济政策、适时的改革调整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39年前,做出改革开放这项正确决策的会议是(  )
A.中共八大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5道)

    综合题:(2道)

    选择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