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改革与创新是时代发展的永恒主题,同时也是推动历史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
材料: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三幅图片分别与本国哪一重大改革事件直接相关。分别概括这些事件对本国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上述图片反映的改革事件能够取得的成效的共同原因。
改革与创新是时代发展的永恒主题,同时也是推动历史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
材料: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三幅图片分别与本国哪一重大改革事件直接相关。分别概括这些事件对本国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上述图片反映的改革事件能够取得的成效的共同原因。
2.
探究问题
材料一 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代起进行水稻良种的培育,经多次杂交试验和筛选,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他培育的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在实践中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数百次实验,终于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据材料一、二,指出袁隆平和屠呦呦科技成果的主要共同之处。
材料三 中国和美国知识技术资源占世界的比重表
(提示:需答对4个成因)
材料一 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代起进行水稻良种的培育,经多次杂交试验和筛选,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他培育的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在实践中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数百次实验,终于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据材料一、二,指出袁隆平和屠呦呦科技成果的主要共同之处。
材料三 中国和美国知识技术资源占世界的比重表
| 1990年 | 1995年 | 2000年 | 2005年 | 2010年 | 2012年 | 2013年 |
发明专利申请数(%) | |||||||
中国 | 1.02 | 1.78 | 3.77 | 10.17 | 19.68 | 27.80 | 32.66 |
美国 | 17.16 | 21.78 | 21.48 | 22.94 | 24.66 | 23.12 | 23.12 |
科技论文发表数(%) | |||||||
中国 | 1.32 | 1.58 | 2.87 | 5.86 | 8.34 | 15.45 | 19.60 |
美国 | 40.16 | 34.51 | 31.06 | 28.98 | 27.18 | 36.08 | 35.49 |
总体知识资源(%) | |||||||
中国 | 0.86 | 1.28 | 3.92 | 8.45 | 15.55 | 19.65 | 22.20 |
美国 | 39.90 | 36.63 | 27.85 | 24.28 | 21.34 | 22.71 | 22.45 |
——胡鞍钢等《对中美综合国力的评估(1990—2013年)》
(2)据材料三,指出1990年以来中国“知识技术资源占世界的比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探究其成因?(提示:需答对4个成因)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战时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但)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的出现……“杜鲁门主义”演说是冷战的宣言,紧接着美国政府又提出马歇尔计划。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美苏两国“没有发生战争”的原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两极格局对世界整体交融与联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一 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战时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但)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的出现……“杜鲁门主义”演说是冷战的宣言,紧接着美国政府又提出马歇尔计划。
——搞——编自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
材料二 核武器有巨大的杀伤力,成为美苏军备竞赛中的重中之重……到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竞赛的结果,使得双方都拥有多次毁灭对方的能力……美苏尽管争夺激烈,但竭力避免直接碰撞,两国之间并没有发生战争。——摘自岳麓书社《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三 冷战所造成的两极对峙国际格局和经济上的两个平等市场,促使相互对抗的东西方两大集团都高度地加强各自内部的协调。而这种两大集团内部的高度协调却在分割世界的同时又对世界市场的一体化产生直接的影响。——叶江《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苏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美苏两国“没有发生战争”的原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两极格局对世界整体交融与联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2.选择题- (共11题)
5.
陈独秀认为无论政治学术和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这表明陈独秀
A.主张“中学”“西学”有机结合 |
B.主张推翻封建专制政体 |
C.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
D.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
6.
它“实行无后方作战和围魏救赵战法,直捣国民党军战略纵深大别山地区,调动和吸引了大量国民党军于自己的周围,配合陕北、山东战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材料中的“它”
A.改变了国共军力的差距 |
B.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
C.保证了淮海战役的胜利 |
D.改变了国共内战形势 |
7.
郑超麟在其回忆录中说:“中华民国八年……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 )
A.五四运动——毫不妥协的爱国精神 |
B.中共成立——开天辟地的“红船精神” |
C.红军长征——坚守理想信念的革命文化 |
D.三大战役——加速解放战争胜利的人民力量 |
8.
□□□□是新中国法制建设进程中无法绕开的节点,是宪法探索之路上的坐标,在1949年指引着新中国的诞生,成为法制之路的原点。下列适合填入□□口□处的内容是
A.《临时约法》 |
B.《共同纲领》 |
C.《五四宪法》 |
D.《八二宪法》 |
9.
分析下面“1979—1989年中美贸易示意图(单元:横轴“年”,竖轴“万美元”)”,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两国建交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
B.中美贸易额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
C.1983年的中美进出口额基本持平 |
D.两国贸易摩擦和纠纷呈减少趋势 |
10.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论述工业革命的影响时说:“生产率的提高和医学的进步,导致19世纪欧洲人口的急剧增加。由此带来的人口压力是通过海外移民寻找出路的。铁路和汽船有效的将大批大批的人运过海洋和大陆,而种种迫害更是进一步促进了迁移…”据此可知,工业革命的影响是
A.破坏了生态环境 |
B.促进了人口流动和迁徙 |
C.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
D.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
11.
《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规定不经议会问意,国王不能征税,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同时,还规定国王既不能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可见,如下权利中,国王仍然保留的是
A.废除法律 |
B.征收税款 |
C.任命官员 |
D.维持军队 |
12.
巴黎和会期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你可以夺走德国的殖民地,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建立一支警察部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但这一切终究毫无意义,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条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进行报复的手段。”由此可见,《凡尔赛条约》的签订
A.确立了战后国际新秩序 |
B.给德国人民造成了沉重灾难 |
C.为战争的爆发埋下隐患 |
13.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竞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A.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
B.强调了工业化对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影响 |
C.揭示了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 |
D.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