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邓小平曾说“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是不可能的,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行,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成果和资金不行,关起门来是不行的。”“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你能归纳一下以上邓小平的三段论述的一个共同主题是什么吗?邓小平认为我们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党的哪一次会议决定改变“关起门来搞建设”的不利状况?针对这一状况提出的具体方针是什么?
材料二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富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3)我国的对外开放始于哪件事?你认为设立经济特区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4)从材料三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对外开放必须遵循什么原则?最终推动形成什么样的开放格局?
材料一 邓小平曾说“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是不可能的,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行,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成果和资金不行,关起门来是不行的。”“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你能归纳一下以上邓小平的三段论述的一个共同主题是什么吗?邓小平认为我们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党的哪一次会议决定改变“关起门来搞建设”的不利状况?针对这一状况提出的具体方针是什么?
材料二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富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3)我国的对外开放始于哪件事?你认为设立经济特区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4)从材料三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对外开放必须遵循什么原则?最终推动形成什么样的开放格局?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导致我国1957—1962年粮食人均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从那时以来……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
(3)材料三中的农村改革“历史性变化”的起点实行的是什么措施?
(4)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根据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在农业上实行什么建设活动?有何历史意义?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导致我国1957—1962年粮食人均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从那时以来……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
(3)材料三中的农村改革“历史性变化”的起点实行的是什么措施?
(4)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贴春联是中国百姓过春节的重要习俗。春节期间家家贴上大红的春联,把春节装点得喜气洋洋。而春联的小小变化也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下面是历史探究小组的同学们搜集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某地农村百姓盛行的春联。他们计划据此编写一部以《新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历程》为题的小型史书。请你把他们的编写提纲补充完整。
春联集锦:
①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
②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
③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保暖万人心。
④自从盘古开天地,不收皇粮第一回。
⑤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1)请依次写出A、C、D、E对应的事件和春联编号。
(2)
(3)从表格中找出哪一事件对我国的农村发展造成了危害?(请写出对应字母)并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危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纵观新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材料:贴春联是中国百姓过春节的重要习俗。春节期间家家贴上大红的春联,把春节装点得喜气洋洋。而春联的小小变化也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下面是历史探究小组的同学们搜集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某地农村百姓盛行的春联。他们计划据此编写一部以《新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历程》为题的小型史书。请你把他们的编写提纲补充完整。
春联集锦:
①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
②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
③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保暖万人心。
④自从盘古开天地,不收皇粮第一回。
⑤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历史时期 | 主要事件 | 春联编号 |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 | A | |
B: 运动 | |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 C:大跃进和 运动 | |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 | D:实行 | |
E:全面免除农业税 | |
(1)请依次写出A、C、D、E对应的事件和春联编号。
(2)
A.事件哪一年完成?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
(4)纵观新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2)图二的出现与什么事件有关?此事件出现的目的是什么?在图二所反映的事件中,党和国家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3)材料二中“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是通过什么事件来完成的?完成于何时?对这一事件应如何评价?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
(1)材料一中图一的出现与什么事件有关?主要方式是什么?(2)图二的出现与什么事件有关?此事件出现的目的是什么?在图二所反映的事件中,党和国家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3)材料二中“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是通过什么事件来完成的?完成于何时?对这一事件应如何评价?
2.选择题- (共25题)
5.
在革命战争年代,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共同点是( )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C.以阶级斗争为纲 |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
6.
在中央政府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经贵西藏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西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举措直接推动了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是
①和平解放西藏
②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③建立经济特区
④修建青藏铁路
①和平解放西藏
②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③建立经济特区
④修建青藏铁路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8.
他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帮助群众。他被誉为“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榜样”。他是( )
A.邓稼先 | B.袁隆平 | C.焦裕禄 | D.彭德怀 |
9.
在土地改革中,党和政府之所以把土地分给农民,其根本原因是( )
A.农民在革命战争年代有功于革命,分土地事实上是“按功行赏” |
B.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
C.地主土地太多,无法耕种 |
D.农民无地或少地,生活困苦 |
10.
有些人的名字往往与时代特征有一定的联系,下列名字中与他出生的时代特征不相符合的是( )
A.出生于1949年,取名建国 | B.出生于1978年,取名文革 |
C.出生于1958年,取名跃进 | D.出生于1951年,取名援朝 |
11.
西方列强的枪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迷梦,新中国的诞生,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新”在( )
①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③开始朝着社会主义道路迈进
④召开了政协会议
①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③开始朝着社会主义道路迈进
④召开了政协会议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 | D.①③④ |
12.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年轻的人们拿起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这里的“年轻的人们”指的是( )
A.红军战士 | B.八路军战士 |
C.新四军战士 | D.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
14.
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标志是( )
A.开国大典 | B.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
C.香港回归 | D.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
25.
“三起三落/经受了风风雨雨的摔打/回顾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使你悟出了‘真理’也有真假/划时代地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拨开了迷雾/指明了方向/走上了正轨/ 使共和国的国力/得到了举世瞩目的壮大。”上述材料称赞的是 ( )
A.*** | B.周恩来 | C.江泽民 | D.邓小平 |
26.
农业改革的结果完全是个奇迹,粮食生产的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了1
979-1981年间的4.9%,究其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B.“大跃进”的促进 |
C.土地改革的完成 | D.人民公社化的推进 |
28.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的太阳),70年代看墙上(的挂钟),80年代看手上(的手表),90年代看腰上(的手机)。这一变化反映了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
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
C.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
D.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