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不懈的追求。某校八年级历史学习小组准备以“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为主题,分旧、新中国两个阶段进行知识梳理、资料搜集和问题探究,请你来参与。
材料一: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打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材料二:“日木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欺负中国,这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侮我们的落后。”“中国社会的进步主要依靠工业的发展。…灬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材料一: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打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材料一所提到的“自强运动”是指什么历史事件?晚清政府寻求“御侮自强”之术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材料二:“日木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欺负中国,这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侮我们的落后。”“中国社会的进步主要依靠工业的发展。…灬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1944年5月22日***的讲话
(2)依据材料二回答,***认为中国富强要“依靠”什么?新中国成立后,***的这一思想在“一五计划”中是怎样得到贯彻的?
2.
和谐是人类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之一,当前我们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民主法制促和谐)
……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起,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走过了波澜壮阔的30多年,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举出“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践踏的最典型的一个事例。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新时期”开始于哪部宪法?
(社会保障映和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继制定了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系列制度,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加快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步伐,建立起了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
(统一大业奏和谐)
材料一:——不久爆发了朝鲜战争,美国海军笫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空军笫十三航空队进驻台湾,致使台湾问题没能及时解决,后来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使对台工作受到了严重干扰
材料二: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妤吞掉谁,如果不能和平解放,只有武力解决,这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是要统一的。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民主法制促和谐)
……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起,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走过了波澜壮阔的30多年,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举出“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践踏的最典型的一个事例。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新时期”开始于哪部宪法?
(社会保障映和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继制定了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系列制度,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加快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步伐,建立起了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
(统一大业奏和谐)
材料一:——不久爆发了朝鲜战争,美国海军笫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空军笫十三航空队进驻台湾,致使台湾问题没能及时解决,后来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使对台工作受到了严重干扰
材料二: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妤吞掉谁,如果不能和平解放,只有武力解决,这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是要统一的。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邓小平
(3)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因素。2.判断题- (共1题)
3.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涂“正确”,否则涂”错误”。

(1)A处的“政策”是针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提出的。
(2)B处的“方针”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C处的“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
(4)D处的“决策”开始于中共十二大的召开。(判断对错)
(5)E处的“构想”是在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后提出的。
(6)上述内容反映了我国不同领域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1)A处的“政策”是针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提出的。
(2)B处的“方针”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C处的“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
(4)D处的“决策”开始于中共十二大的召开。(判断对错)
(5)E处的“构想”是在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后提出的。
(6)上述内容反映了我国不同领域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3.选择题- (共9题)
4.
史料实证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也是历史学习的基础。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攻占南京﹣﹣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走向战略反攻的序幕 |
B.新中国成立一一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
C.“一五”计划完成﹣﹣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国 |
D.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
5.
建国初期,***指出:“现在我们能做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说明当时我国必须
A.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
B.加速实现手工业合作化 |
C.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
D.优先发展重工业 |
6.
“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我们永远铭记。这第一扇“窗”是指我国
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
B.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D.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
7.
1957与1960年我国经济发展比较表,该表主要反映了1960年的中国
| 农业 | 轻工业 | 重工业 | |
在总产值中的比例 | 1957年 | 43.3% | 31.2% | 25.5% |
1960年 | 21.8% | 26.1% | 52.1% | |
增长率 | —22.8% | —4.7% | 22.3% |
A.建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
B.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D.工业品市场需求量大幅增长 |
9.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我国颁布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0.
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A.开放港口城市 |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C.浦东的开发开放 |
D.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
11.
新中国首次完整地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A.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 |
B.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 |
C.1955年亚非会议期间 |
D.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判断题:(1道)
选择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