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5题)
A.揩油(kā) 军帖(tiě) 嗥鸣(háo) 气冲斗牛(dǒu) |
B.门槛(kǎn) 譬如(pì) 孱头(càn) 忧心忡忡(chōng) |
C.殷红(yān) 惩罚(chéng) 拖拽(yè) 屏息凝视(bǐng) |
D.气氛(fēn) 灼热(zhuó) 灵犀(xī) 怏怏不乐(yāng) |
A.“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不仅要落实到位,而且要宣讲到位。 |
B.为了防止不再出现类似事故,各个单位都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
C.在2019年娄底市校园足球比赛中,经过我校运动员的奋力拼搏,终于赢得了男子组冠军。 |
D.如果美国不改变目前实行的对华贸易政策,那么谁也不能保证在中美之间不会爆发一场后果严重的贸易战争。 |
A.我国南海中的西沙群岛、东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等都是珊瑚岛。 |
B.我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 |
C.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
D.在“第五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展示会”上,《周恩来最后600天》等被推荐展示的作品亮相。 |
A.《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 |
B.《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冼星海作词,光未然作曲,它是一首唱给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 |
C.《卖油翁》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D.《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回忆了“我”与长妈妈的往事,是鲁迅文章中笔调十分温暖的一篇。 |
2.诗歌鉴赏- (共1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小题1】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写出泰山“高大”的特点?【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现代文阅读- (共3题)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周国平
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是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最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向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作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小题1】作者主要批评了当前的什么社会现象?【小题2】文章以尼采的话开篇有什么作用?
【小题3】结合上下文,说说文中第②段中“洁癖”的具体含义。
片片蝶衣生
①那日闲暇,独自一人到鼓浪屿游走。挨挨挤挤的游客们,成群结队涌向琴岛。耳畔不是那些错乱的碎步之音,便是天南海北的吆喝声。我在嘈杂之中,内心焦躁而又不安。
②走着走着,前方万绿丛中现出几抹蓝色。那是一片花木丛,繁茂的花枝上缀满蓝色的小花儿,花瓣娇小并不起眼,如果不是花开得很多,我或许真的会忽略它们。可我到底还是厌倦了嘈杂的人群,被那一抹微蓝所吸引。
③移步花丛中,仔细瞧去,蓝色的花容宛如蝴蝶仙子一般,让人一眼惊艳。时值冬季,它们的四片花瓣成对绽开,恰如一群翩翩起舞的蓝蝴蝶,生动,活泼。微风拂来,它们的翅膀随风颤动,飘来幽幽的香气,沁人心脾。微风吹动蓝色的花朵,花朵起伏,与那身披蓝衫的蝴蝶别无两样。
④借助手机搜索,原来此花实名正是蓝蝴蝶。我惊叹于造物主的神奇,将这样一朵小花装扮得如此美丽。它那对生的叶子,平展两侧对称盛开的花瓣,还有那如蝴蝶触角一般细长的雄蕊,无不娇美可人。在这个微寒的南国之冬,这蝴蝶花,静守一处,花非花,蝶非蝶,宛若一群蝴蝶仙子,着一身微蓝的薄衫,是那样的惹人怜惜!
⑤我在这片篮色的花海中徘徊,想起杜甫那首《江畔独步寻花》,想起眷恋芬芳的花间彰蝶,想起自由自在的欢啼黄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择一西郊草堂为安身之所,他在春暖花开时节,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不正是源于他对生活的知足与热爱吗?
⑥眼前的这片蝴蝶花,生在鼓浪屿这片少人踏足的草地上,将点点微蓝开放在绿丛中。它们没有娇艳灿烂的三角梅那般耀眼夺目,也没有悬挂在枝头的曼陀罗那般高高在上,不似红粉的合欢那般寓意高雅,更不像月季那般千娇百媚。它们生来便如蝴蝶一般,长在花丛里,飞在绿叶间,在湿润的草地上,片片蝶衣生。
⑦我常常想,这世间的花不也和寻常的人一样吗?人有人性,花有花性。有的人生来不甘,总不愿栖息于荒芜之地,纵有迁徒,也难逃“枯萎”的命运;有的人知足惜福,不攀不比,即便生长在乡野间,也是一身正气。好比这蓝蝴蝶,它形貌小巧,生长于潮湿的山坡草地之中。它不俗不媚,凭一身高洁之色来示人,在一片淡然的幽香之中静默绽放。
⑧夕阳西下,通往码头的行人越来越多,我流连在这片花丛中,为邂逅此花而欣然。它们清婉的姿容,密密丛丛的风韵,将永远盛开在我的梦里。
(选自《厦门日报》副刊,有删改)
【小题1】文章中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小题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1)简要概括蓝蝴蝶外在的特点。
(2)“人有人性,花有花性。”你是否也从花的身上感悟到了人的美好品质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花说一说。
母亲的另一个孩子
莫清荣
①母亲有许多孩子,它们的小名分别叫冬瓜、南瓜、西瓜,红豆、绿豆、黑豆,茄子、辣椒、葱姜蒜等,它们都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庄稼”,母亲把它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伺候着,给它们最肥沃的土壤,给它们最充足的阳光、雨露,给它们提供最丰富的营养。
②选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母亲把装在坛坛罐罐里的那些冬瓜、南瓜、西瓜、红豆、绿豆、黑豆、花生、玉米的种子翻出来。这些种子早在去年秋天时就经过精心挑选,颗粒饱满,珠圆玉润。母亲把这些种子放到竹筛里晾晒。她说,这些种子在冬天里都睡着了,必须用阳光来把它们唤醒,就像你们一样,冬天里喜欢睡懒觉,睡到太阳晒屁股才起来。晾晒种子很讲究,太阳不能太大,晒的时间不能太久,否则就会把它们晒伤。只要在上午的阳光下晾一两个小时,让它们刚刚苏醒过来就可以了。母亲看着这些种子,就像看着刚刚落地的婴儿,眼里满是宠溺。
③南方的春天来得早。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春分一过,母亲就准备下种了。她在前一天晚上,把种子放入清水里浸泡一下,捞上来装入布袋里,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种子,挑着大粪来到地里。平整过的土地表面已经变得灰白干燥,但只要锄下去,底下的泥土却是深黑色、湿润的。母亲凭着手感用刮子的角一锄一个窝地锄下去,一行一列就像用尺子测量过一样,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她把草木灰撒在猪粪上,搅拌均匀,一个窝撒一把作为底肥,再盖上一层土,才把种子点到泥土里。我问母亲,为什么要用手去抓粪肥呢?用铲子舀不行吗?母亲说,用手抓有模,一抓多少有个准,对待庄稼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不能厚此薄彼,要平等对待。你给它一尺,它就会还你一丈。我知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道理,却不知道对待庄稼也要平等,是母亲宽厚的胸怀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
④一两天后,种子拱破泥土露出雀嘴一样嫩黄的芽,再过几天,芽儿慢慢生长,长出绿色的叶儿。细长的玉米苗,圆胖的南瓜秧,毛茸茸的葫芦秧,它们吸足了水分,就像婴儿喝够了奶,一天一个样,几天工夫就有一指多高了。天气也逐渐回暖了,母亲把秧苗挑到地里,再把秧苗连同泥块一起取出来,小心翼翼地双手捧着把它们放到事先挖好的小坑中,一手扶着秧苗,一手抓起旁边的泥土盖起来。这个过程母亲不用锄头或刮子,她怕伤着秧苗,全程都用手来完成。移栽好后,用水瓢绕着秧苗轻轻地淋一圈水,那样子虔诚而又尊严,好像在举行一个重要的仪式。
⑤那些豆苗瓜秧们也是知道感恩的,它们努力地拔节,努力地生长,一天长一节,一天长几片叶,渐渐地长成一株藤蔓,顶部的触须开始打卷。母亲从山上砍来木棍或竹枝,把秧苗扶起搭在枝丫间,那些秧苗便倚靠着枝条恣意地生长,开叉,越长越绿,越长越密,直至开出淡白或紫红的花,结成细长或宽厚的豆荚。那些南瓜冬瓜之类的不爬上枝条,母亲割了一层茅草铺在地下,它们的藤蔓便向着阳光的方向疯长,开出淡黄的花来。
⑥同一天种的瓜豆,我们家的已经结果了,别人家的才开花,我们家的可以采摘了,别人家的才开始挂果。因为长得早,常常有人看着眼馋,他们等不及自家的成熟,就趁着没人时偷偷摘了我们家的瓜果,母亲也从来不骂人。她常说,自家地里种出来的,又不值什么钱,谁爱摘就摘去吧。村里的大爷大娘身体不便,种不了什么瓜果蔬菜,母亲常常摘了送给他们。摘了丝瓜苦瓜,她从地里一路送回去,人家赞叹两句,说她的瓜长得好,长得鲜,母亲就像得了大奖一样,笑呵呵地从笼箕里取出几根送给别人,两半笼箕的丝瓜回到家只剩三四根了。母亲说,吃了明天还有,吃得越多,长得越多,好东西要一起分享。母亲就像侍弄着自己的孩子一样侍弄着庄稼,庄稼也像她的孩子一样乖乖地听话,回馈给母亲最大的恩惠。庄稼都知道感恩,何况我们人呢。
(选文有删改)
【小题1】阅读②③④⑤段,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母亲侍弄庄稼的过程。_______——浸泡种子——_______——_______——_______——搭架扶苗。
【小题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划线句子。
【小题3】结合选文,说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题4】读完本文,母亲种庄稼的态度和过程给了你哪些启示?
4.名著阅读- (共1题)
拿着两包火柴,顺着大道他往西直门走。没走出多远,他就觉出软弱疲乏来了。可是他咬上了牙。他不能坐车,从哪方面看也不能坐车:一个乡下人拿十里八里还能当作道儿吗,况且自己是拉车的。这且不提,以自己的身量力气而被这小小的一点病拿住,笑话;除非一跤栽倒,再也爬不起来,他满地滚也得滚进城去,决不服软!今天要是走不进城去,他想,自救便算完了;他只相信自己的身体,不管有什么病!
(1)选文出自《 》,本书作者是______(人名)。(2)从文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5.课内阅读- (共1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有误的一项是?A.可以调素琴 (白色) |
B.香远益清 (更加) |
C.赏赐百千强 (有余) |
D.及鲁肃过浔阳 (等到) |
A.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B.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C.我/亦无他,但/手熟耳。 |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A.本文选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纪昀字晓岚,明代学者、文学家。 |
B.文章按照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记叙,故事完整,条理清晰。 |
C.本文属于小品文,语言平易,风格简淡,叙事明快,没有过多修饰。 |
D.文章先写寺僧之所为,再写讲学家之所言,与老河兵形成对比,增加了故事的波澜,也突出了主题。 |
(1)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小题5】文中哪句话点出了故事蕴含的道理?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6.材料作文- (共1题)
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
要求: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有可能泄露考生信息的真实人名、校名、地名。7.综合性学习-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名著阅读:(1道)
课内阅读:(1道)
材料作文:(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9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