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5题)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项事业蓬勃发展。阅读示意图,回答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民主法制日益加强全国人大加紧立法工作,1982年颁布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后,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走。
(1)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改革先从①开始: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对②的改革。1980年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2)道路开创发展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③理论;中共十九大,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生活明显改善衣食住行方面发生巨大变化。2010年底,中国⑤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二位: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⑥。
(4)依据示意图,综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民主法制日益加强全国人大加紧立法工作,1982年颁布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后,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走。
(1)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改革先从①开始: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对②的改革。1980年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2)道路开创发展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③理论;中共十九大,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生活明显改善衣食住行方面发生巨大变化。2010年底,中国⑤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二位: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⑥。
(4)依据示意图,综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⑦
2.
材料一 下面是1949一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数据对照表(单位:万吨)
材料二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三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数据,与1949年相比,1951一1952年,粮食产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二,1951一1952年粮食产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说“应当参战,必须参战”的战争名称是什么?写出这场战争的起止时间。
(4)材料二、三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其共同作用是什么?
年份 | 1949年 | 1951年 | 1952年 |
粮食 | 11318 | 14369 | 16392 |
材料二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三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数据,与1949年相比,1951一1952年,粮食产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二,1951一1952年粮食产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说“应当参战,必须参战”的战争名称是什么?写出这场战争的起止时间。
(4)材料二、三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其共同作用是什么?
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准确把握时代特点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一个梦想,走出了一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建设篇)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是什么?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献是什么?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 1952一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单位%)
(2)表中数据的变化与哪一事件有关?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三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3)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思想引领篇)
有学者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种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4)图中会议上确立了怎样的指导方针?材料中所说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是指什么?
(制度建设篇)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是什么?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献是什么?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 1952一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单位%)
年份 | 国营经济 | 合作社经济 | 公私合营经济 | 个体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1952年 | 19.1 | 1.5 | 0.7 | 71.8 | 6.9 |
1956年 | 32.2 | 53.4 | 7.3 | 7.1 | 趋于零 |
(2)表中数据的变化与哪一事件有关?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三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3)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思想引领篇)
有学者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种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4)图中会议上确立了怎样的指导方针?材料中所说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是指什么?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说风阳道风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1)材料一中的改革指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特区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现在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材料一 说风阳道风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20世纪八十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二 经济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邓小平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改革指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特区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现在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5.
十八大以来,我国领导人多次出访世界各地,向世界传递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怀,国际地位不断提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及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材料二 20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外交取得了显著成就。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以新的角色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七十年代,西方许多用定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如日本、美国、意大利、加拿大、联邦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参加国际及区城性组织,在双这与多边外交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材料四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中国声音"反映出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2)材料二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以新的角色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指什么?七十年代还有哪些外交成就?
(3)据材料三,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政府积极加人了哪.区域性国际组织?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20世纪九十年代的哪一外交史实?这外交成就有什么历史意义?
材料一 20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及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材料二 20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外交取得了显著成就。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以新的角色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七十年代,西方许多用定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如日本、美国、意大利、加拿大、联邦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参加国际及区城性组织,在双这与多边外交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材料四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中国声音"反映出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2)材料二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以新的角色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指什么?七十年代还有哪些外交成就?
(3)据材料三,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政府积极加人了哪.区域性国际组织?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20世纪九十年代的哪一外交史实?这外交成就有什么历史意义?
2.选择题- (共25题)
8.
改革开放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的粮票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这一变化说明中国


A.经济发展,物资丰富 |
B.实行平均分配原则 |
C.计划经济有巨大的优越性 |
D.生产力水平低造成的物资匮乏 |
9.
“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会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次“大会”召开于哪一年?
A.1949年 |
B.1954年 |
C.1956年 |
D.1958年 |
10.
下图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文化大革命”扩展到经济领域 |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
D.土地改革的完成 |
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中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不包括
A.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 |
B.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
C.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
D.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油田建立起来 |
12.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材料中赞誉的他的贡献是
A.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
B.他的精神被誉为“铁人”精神 |
C.被誉为新中国的“两弹元勋” |
D.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 |
14.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此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其主要表现不包括
A.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
B.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
C.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
D.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承包户独立作出经营决策 |
15.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四个全面”的主要内容是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全面深化改革
③全面依法治国
④全面从严治党
⑤全面对外开放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全面深化改革
③全面依法治国
④全面从严治党
⑤全面对外开放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⑤ |
C.①②④⑤ |
D.①③④⑤ |
16.
民族区城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在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先后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见下图),建立最早的是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B.西藏自治区 |
C.宁夏回族自治区 |
D.内蒙古自治区 |
17.
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举行对话,达成海峡两岸“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
A.经济领域密切合作 |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C.两岸直接三通 |
D.加强文化和教育交流 |
18.
下面是一五计划基建投资比重分配表(%)。从中可以直接得出的信息是
农林水利 | 轻工业 | 重工业 | 运输邮电 | 贸易物储 | 文教卫生 | 城市公用 | 其他 |
7.6 | 6.52 | 51.68 | 19.2 | 3 | 7.2 | 3.7 | 1.1 |
A.土地改革进展顺利 |
B.优先发展重工业 |
C.大力发展轻工业 |
D.注重各行业协调发展 |
19.
为筹建新中国,1949年9月,各方代表齐聚一堂,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下列不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决定是
A.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
B.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 |
C.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
D.采用公元纪年 |
20.
“每年的阳春三月,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们聚集在人民大会堂。他们参政议政,集思广益,无愧于人民代表的光荣称号”。这说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 |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C.民主集中制度 |
D.民族平等制度 |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对“新纪元”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
B.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
C.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D.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以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
24.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年轻的人们拿起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纪念那一群可爱的人。”被称为“最可爱的人”是( )
A.中国人民志愿军 | B.中国人民解放军 | C.工农红军 | D.抗日义勇军 |
26.
作为我国重要的民族精神之一,它产生于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升华,也是对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时至今日,它已经跨越了时空、跨越了国界,被世界几十个国家的人们所接受,它是( )
A.五四精神 | B.长征精神 |
C.延安精神 | D.雷锋精神 |
28.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转析”体现在
A.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
B.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
C.从“以阶段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D.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
3.填空题- (共5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5道)
选择题:(25道)
填空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