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7题)
A.归省(xǐnɡ) 幽悄(qiǎo) 褶皱(zhé) 销声匿迹(nì) |
B.黧黑(lí) 连翘(qiáo) 拙劣(zhuō) 戛然而止(jiá) |
C.亢奋(kànɡ) 缄默(jiān) 腈纶(jīnɡ) 拾级而上(shè) |
D.斡旋(wò) 龟裂(jūn) 差互(cī) 怒不可遏(è) |
对清代结束之后的近代和现代,实在一言难尽:文化信号很多,而文化实绩很少;文化激情很多,而文化 很少;文化言论很多,而文化 很少;文化名人很多,而文化 很少;文化破坏很多,而文化 很少。
A.理性 思考 巨匠 创造 | B.理性 创造 思考 巨匠 |
C.理性 巨匠 创造 思考 | D.理性 思考 创造 巨匠 |
A.我虽年近八十,行将就木,但还要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尽自己一份力量。 |
B.他为人大度,心胸开阔,乐观向上,说起话来还很幽默,这种豁然开朗的性格,深受老师和同学们喜欢。 |
C.董事长刚去世,子孙就陷入财产争夺战,原来辛苦建立的企业王国顿时分崩离析。 |
D.那“画框”中的亭桥,在阳光下金碧辉煌,桥身与倒影相映成趣,孔如环佩,半实半虚,这“借景”之作,让人叹为观止。 |
A.在学校组织的丹江沧浪洲生态湿地步行桥本学期研学旅游活动中,我拍了许多照片。 |
B.我们要汲取江苏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3·21”爆炸事故的教训,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不发生。 |
C.近日,十堰广电《创文视线》栏目记者在暗访时发现,校园周边仍存在不少不文明现象。 |
D.通过这一年的调研走访,使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咱们十堰山更绿了,水更清了,通往农户的路更平了。 |
①平心而论,唐代的军队并不太强,在边界战争中打过很多败仗。
②因此,如果纯粹从军事、政治的角度来看,唐代有很多可指摘之处。
③但是,一代代中国人都深深地喜欢上了唐代,远比那些由于穷兵黩武、排外保守而显得强硬的时代更喜欢。
④唐代的疆域也不算太大,既比不过它之前的汉代,也比不过之后的元、明、清。
⑤这一事实证明,广大民众固然不愿意国家衰落,却也不欣赏那种失去美好精神心态的国力和军力。
A.①④③②⑤ | B.①④⑤②③ | C.①④②③⑤ | D.②③⑤①④ |
A.《北冥有鱼》选自《庄子集释》。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
B.中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强忍病痛在病榻上历时三年写成的。这本书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英雄形象。 |
C.《傅雷家书》收录了1954到1966年间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的100多封家信。这些家书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的问题。 |
D.《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
2.诗歌鉴赏- (共1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小题1】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别,依依不舍,动人肺腑。 |
B.首联交代了送别之地、描绘了送别之景,颔联交代了送别之事。 |
C.“挥手”写分别时的动作,并用班马长鸣烘托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心情。 |
D.这首五言绝句描绘了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色彩斑斓,相互映衬。 |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林里曲径通幽处
商艳燕
①我才知道,城市一角竟有这样一个幽静的所在——一条细长蜿蜒的小路直通山际。静谧安闲的午后,不为寻春,我却在这里与春天不期而遇。
②山路入口处颇有些漫不经心,若不是已风闻了它的名字——生态园,我是断不敢轻易踏入的。幸好此时有三三两两的身影在前方领路,我便也试探着向其中走去。对于未知的风景,我们总是充满期待,有如青春时因为憧憬而心生欢喜。一片碎石平坦处外,便是一条小路通向深处了。而山此时如默亦如墨,春尚浅,山道两旁无颜色。
③前几日的积雪化为春泥,一段略有泥泞的小路仿佛春讯,告诉你大地正在苏醒,一切都将变得柔软。左手边的半坡处,有一方不规则的圆润石块,上写着“曲径通幽”四个字,原本就颇为耐人寻味,在此时,是不是还会有况外之喜呢?
④被修建好的小路不疾不徐,道两旁松柏蔽之,松柏后有野生树木各生姿态,我猜那是些槐树榆树。尚不到河开雁来的日子,山间的花与树自然不能提前打马扬鞭。但是对于一双曾见证过山间冬去春来的眼睛来说,心头却早已是挥就了春日烂漫的风光图。春在心间,春便不远。
⑤果然是好一个曲径,小路兜兜转转,几番峰回路转,向前望似是尽头,转过一个小弯,又是一条曲径。又果然是好一个通幽,午后的山间无甚人声,细细的风从耳畔吹过,去岁的枯草兀自摇摆,残雪在乱石间有如淡墨山水,举头望,却是瓦蓝的天。清脆鸟鸣从山与天间穿过,它却在哪个幽静处生生不息?
⑥偶有略陡的山坡,却也并不会太消耗气力。这样舒缓的小路再加上两旁密密麻麻的林带,倒颇适合散步沉思慢行低语。假如你不是在人群热闹的时候来凑趣,我想,这里或许会有许多诗意降临。
⑦不知不觉中,已登至一小小山腰,风在此时有些猎猎而动。向西望,是热闹而拥挤的城;向东望,小路仍蜿蜒不绝,三两凉亭零落在远远近近的山头。我仿佛望见童年的家园,那时我住在东山脚下,夏日炎炎之时,红得心醉的山丹花开起来了。从小我便知道,有些美总是开在深山寂寞之处。
⑧四下里望去,我已在山间,刚刚走上来的小路若隐若现。人生不也正是如此吗?走着走着就爬上了一个又一个山坡。那双脚下有时间的印迹,有梦想的过程,只要一直走着,你便拥有了山。是啊,山始终在那里,重要的是你要去走一走。
⑨下山时,已是近傍晚时光,仍有三两人向上结伴而行……
⑩“曲径通幽”之处在小区“林里嘉苑”一侧。我很喜欢名字中的这个“林”字,木为大自然之本,树为山之魂。于那曲径里走下去,你会遇见人生幽静之所在。
(选自2019.3.5《唐山劳动日报》,有改动。)
【小题1】理清游踪能帮我们更快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请根据下面提示,补全作者的游踪。“山路入口处”——⑴___——“左手边的半坡处”——“已登至一小小山腰”——⑵____——“下山时”
【小题2】标题中“林里”具体指哪里?“曲径”“通幽”的特点分别体现在何处?(可用文中词句作答)
【小题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这个句子。
尚不到河开雁来的日子,山间的花与树自然不能提前打马扬鞭。但是对于一双曾见证过山间冬去春来的眼睛来说,心头却早已是挥就了春日烂漫的风光图。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景、情、理交融。 |
B.作者游览时虽“春尚浅,山道两旁无颜色”,却在山路上得到了春讯,感受到了春意。 |
C.文章第⑦段实写了在山腰所见时:西望看到的城,东望看到的蜿蜒不绝的小山和山丹花。 |
D.本文语言长短句交错,妙词佳句俯拾皆是,且富有哲思,很见作者的文学功力。 |
①纸张广泛用于图书、杂志、字画、股票、邮票、钞票、契约、条约等方面,是记载和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然而,当你翻看自己几年前用过的书本时,便会惊奇地发现,书本的纸张全都变黄了,有些纸张甚至变得“弱不禁风”,多翻几下就会破损,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②成品纸张到用户手中,要经过蒸煮、漂白、脱氯、增白、抄造、在库保管、运送及商店陈列等过程。纸张的原料是木材,且木材里含有一定比例的木质素。木质素由苯基丙烷结构单元构成,在漂白时,木质素虽然因为氧化和水解作用而成为无色的烷基酚状态,但仍留在纤维中,这些烷基酚经日光曝晒等氧化作用成为醌构造,对可视光有吸收能力,呈现出从黄色到茶色的色相。
③当然,纸张的泛黄也与光线的照射密不可分,在阳光暴晒下的纸张变黄速度会加快。空气中的某些物质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会生成强氧化剂,从而氧化降解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使纸张老化。另外,紫外线还会直接引起C-C键和C-O键的断裂,从而使得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聚合度降低。同时,光线中的红外线会加热纸张,使纸张温度升高,内部反应速度加快,加速纸张发黄、变脆,边缘部分被降解等。
④纸张泛黄变脆,对于书籍和重要文件的保存非常不利。研究表明要抑制纸张发黄,首先要在造纸过程中除掉木质素。实际上,只要在粉碎木材时加入一些化学制剂就可以去掉木质素,从而制成不易发黄的纸张。但是采用此法造纸,要浪费四分之一的木材。另外,研究人员也对各种防止纸张发黄的方法进行了试验比较,发现一种叫聚乙二醇的物质对于抑制发黄很有效。涂上聚乙二醇的报纸,即使经过长时间的光照也不会发黄。在未经印刷的厚新闻纸上涂上不同量的聚乙二醇,然后用相当于两天直射日光照射量的特强人工光进行照射一小时,结果表明,聚乙二醇涂得越多,发黄程度就越低。
⑤引起纸张泛黄的原因较为复杂,考虑到纸张的原料成分及其周围环境影响,收藏的书籍报纸最好放在干燥并且避光处加以保存。
【小题1】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小题2】纸张泛黄变脆的原因有哪些?请归纳作答。
【小题3】本文介绍说明时主要采用了逻辑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做具体分析。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解读,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了纸张变黄的原因和抑制纸张发黄的办法。 |
B.要抑制纸张发黄,可以在造纸过程中除掉木质素,也可以给书籍报纸涂上聚乙二醇,但这两种方法浪费都比较大。 |
C.本文较多地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语言准确平实。第①段“是记载和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一句中的“之一”一词不能去掉,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D.要想让自己收藏的书籍报纸不泛黄,最好把它们放在干燥避光处加以保存。 |
4.课内阅读- (共1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小题1】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人不独亲其亲 矜、寡、孤、独、废疾者 |
B.天下为公 不必为己 |
C.不独子其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D.大道之行也 缘溪行 |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议论的表达方式为主,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
B.文章运用“总—分”的结构方式,先对“大同”社会做纲领性说明,再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层次清晰。 |
C.大同社会政权是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的,管理成员选举产生,社会成员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
D.文章结尾拿现实社会与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指出大同社会将有一个和平、安定的局面。 |
5.命题作文- (共1题)
题目一:
闭目入神,回望来路,总有一段历程令你难忘。或许在校园内,或许在人海中,或许在列车上,或许在戈壁滩;或许正响春雷,或许正飘初雪,或许正升朝霞,或许正落夕阳;或许是那座山、那片水,或许是那块田、那个园;或许是与一株花、一棵树,或许是和一个玩偶、一只爱宠;或许是因那声关切的问候,或许是因素昧平生的援手;或许于阅读天地中,或许于情感世界里……
背起行囊的游玩历程、阅读学习的成长历程、刻骨铭心的情感历程、经历独特的生活历程,时常令人难忘,给人启迪。
请以“难忘那段历程”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注意运用恰当的记叙顺序,力求叙事清楚、描摹生动、中心明确,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悟。题目二:
请以“压力”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要求:①内容具体,情感真挚,积极向上;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7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课内阅读:(1道)
命题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