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18-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9674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6

1.选择题(共2题)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女排夺冠的捷报传回华夏大地,引起举国的欢呼。
B.草原上的小丘不是用墨线勾勒的,是用绿色渲染的。
C.漫天的浪花,前仆后继地撞向那巨石,炸裂成无悔的壮丽。
D.目前,不少国际阴谋家仍在孜孜不倦地宣传着中国威胁论。
2.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港珠澳大桥将作为粤港澳湾区的新的大动脉,已经连接起粤西与珠三角所孕育的新的想象空间。(把“已经”删去)
B.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射升空,据计划它将在月球南极着陆,人类首颗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将“升空”改为“成功”)
C.环保部门使出组合拳,在深化重点行业整治、加快移动源治理、持续跟进扬尘污染防治等方面夺得较好成效。(将“夺得”改为“取得”)
D.电子竞技成为热点,受到更多关注,更需要我们引导青少年去理解、去了解“竞技”与“游戏”之间的区别。(将“理解”与“了解”互换位置)

2.字词书写(共1题)

3.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抬头仰望,guǎng mào(_____)无垠的天空中,珍珠般的星星正在眨着眼睛。
(2)那笑声清纯、甜美,如风铃yáo yè(_____),似春雨绵绵,渐渐地弥漫开来。
(3)内容丰富的电影,fú guāng lüè yǐng(_____)地浏览将无法完全领略其内涵。
(4)这里的建筑,diāo liáng huà dòng(_____),含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3.现代文阅读(共2题)

4.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为什么我们常说“俗话说得好”

人常说:“俗话说得好。”这不仅仅是引用或生发某一句俗话时所使用的语辞和套话,同时也是对俗话本身的一种价值判断与中肯评价。俗话亦称俗谚、谚语。它该是传統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言简意深,直指人心,是民间智慧的结晶。

俗话说得好,好就好在它的真。《韩非子》有言:“古无虚谚。”由于谚语是我们的先民通过口耳相传源远流长传承下来的,真实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不然,進会将一句套话、假话抑或虚与委蛇的话,一代又一代“义务”地接力传递下来呢?谚语之天然本真,诚如唐诗所谓“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完全是通过不加修饰地自然呈现出来的。俗谚是真言,也是箴言,但箴言首先必须是真言。

俗话说得好,好就好在它的善,有道是,“知行合一是善”善是人心的指归。谚语的善,在于它的益世功能和实用价值。千百年来,谚语保留着许多对生产生活颇有用处,对世道人心颇有教益的东西。譬如,“惊蛰百虫动,走马快耕田”(生产),“凡人败德坏名,钱财占了八分”(警世),等等。

谚语虽是黎民百姓的家常话,但在家长里短中却包含着生活哲理与人生哲学。谚语的内容内涵,几乎都是向上向善的;纵使伤时骂世,也是从反面来隐喻劝善的。古往今来,谚语始终“自觉地”承担着一种社会教化功能,如知时节的春雨,润物细无声。即使是从未上过学的人之父母,亦可用谚语来教育子女,引导他们知行合一,崇善向上,长大成人。谚语是人世间最宝贵的“经验之谈”。

俗话说得好,好就好在它的美。俗话说:“养儿不用屙金尿银,但能见景生情。”生活中常见的这种其乐融融的骨肉亲情,体现的即是天伦之乐,人伦之美。俗话又说:“人是正月正,景是九月九。”老百姓讲究,宁穷一年,不穷一天,“正月正"乃大年初一,这一天,每一个人都有钱有闲有精神!“九月九”已入深秋时节,天高云淡,凉爽宜人,橙黄橘绿,美景无限。此类俗谚,既是景语,亦是情语,情景交融,美美与共。

可以说,所有的谚语都似比喻,所有的比喻都是诗文。诗意是美,隽永是美,幽默是美, 思想是美,物我交融、情景合一是真美,朴素自然、俗中见雅是大美。

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俗话所关注的从来是大地和人民,所深入的永远是生活与心灵。它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朴实,深刻,精辟!形式上的大白话、大实话,内容上的乡土气、泥土味,正是它深入人心、流布广远的真谛所在;也是它称之为文化、融心化人的根本所在。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先提出“俗话说得好”的观点,接着先后从俗语具有的“真”、“善”“美”等特点来说理,结尾重述观点,结构严谨。
B.文章善于运用引用材料的方法来论证观点,如名人名言、诗文诗句、日常的俗语,这样,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加强了论述的力度。
C.因为俗语通俗易懂,父母可以用来教育子女,引导他们知行合一,崇善向上,长大成人,故而,很多俗语都可以作为人性向善的向导。
D.文章告诉我们,俗语(俗谚)是民间智慧的结晶。所以,俗语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文化。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对俗语(谚话)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舌尖儿上挂着上帝,心窝儿里藏着魔鬼”(西谚)说的口是心非、言清行浊的恶人恶行,这俗语不能证明俗话“好在它的善”。
B.俗话“千两纹银万两金,难抵父母在世恩”说的人生事也是世俗事,是俗语真诚与真实的体现,所以俗语是真言,也是箴言。
C.“粗布衣裳家常饭,吃不俗,穿不烂”这句俗语,可谓是俗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名副其实的活的哲学。
D.“春捂秋冻”、“吃饭先喝汤,到老不受伤”"、“花开在春天,人学在少年”等谚语对生活、对世道人心起到教益之用。
【小题3】为什么俗语(谚语)能够“深入人心、流布广远”?结合选文,说说你的理解。
5.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拖鞋、小猫和安尼尔先生

曼妮姑妈微笑着打开门,拉维和米娜立刻跑出来,把表姐梅里杜往屋里推。“等等,让我先把鞋脱掉”梅里杜喊道。她把她的鞋放在一双大号的、沾满灰尘的黑色拖鞋旁边。梅里杜没有时间考虑这是谁的拖鞋,因为拉维拉着她匆匆往后院跑。

“大人们总是告诉我们要善待动物,但是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他们就会大喊,“哦,别把那脏兮兮的动物带回家!”拉维说。

“可是这个秘密迟早会被你们奶奶发现的。”梅里杜也很喜欢小动物,可是她妈奶不允许家里出现任何动物,因为她爸爸对动物的毛发过敏。

“我们打算让拉莉去向奶奶求情,因为奶奶最喜欢拉莉。”拉维说道。

“好主意。咦,拉莉呢?怎么不见她?”梅里杜说道。曼妮姑妈一共有三个女儿,拉莉是大姐,拉维是二姐,米娜是小妹。而梅里杜是拉莉的表妹,拉维和米娜的表姐。

“在练琴呢。今天教他练琴的是妈妈新请来的老师,安尼尔先生。”米娜说道。

三个女孩悄悄走到一个窗口。屋内,拉莉正在专心致志地拉琴,旁边,拉莉的新老师安尼尔先生正在仔细地聆听。安尼尔先生是当地一位颇有名气的琴师,今天是他第一次来给拉莉上课。

突然,厨房的窗口传出了曼妮姑妈的声音:“米娜,拉维,那个流浪汉又来了。快让他离开。今天没有剩饭。”

女孩们转身望去。一个衣杉破旧、蓬头垢面的男人正坐在院子里的树下。后院的门敞开着,刚才地们三个沉醉于琴声当中,都没有注意到他进来,“这个流浪汉每天都来我们家要吃的,已经一个多星期了。”拉维向梅里杜解释道。

米娜走过去,说道:“先生,刚才我妈妈说的话我想你已经听到了,你还是走吧。

时间将近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烤着大地。

“小姑娘,太阳太大了,你就让我在树下躲一会儿吧,外面的路已经被晒得发烫,我的脚都被烫伤了。你瞧。”说完,流浪汉抬起了他的脚。他的脚底已经被烫得通红通红的,连皮都破了。

要是他有一双鞋就好了。梅里杜想。可是,她不知道姑妈家是否有多余的鞋。就算有,适合他穿吗?她小声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米娜和拉维。米娜和拉维都摇了摇头。

梅里杜看着流浪汉那双黑乎乎的大脚,突然想起了什么,她拉起拉维和米娜的手来到了前门。刚オ她进门时看到的那双大号的、沾满灰尘的黑色拖鞋还摆在那里。

“这是谁的鞋?是姑父的吗?”梅里杜指着那双拖鞋问道。

“不是。我们从来没见过这双鞋。”米娜答道。

“可能是妈妈打算扔掉的旧鞋,不知什么原因暂时放在了这里。”拉维说道。

“我们就把这双鞋送给那个可怜的流浪汉吧。应该适合他穿。”梅里杜说道。

米娜和拉维没有反对。梅里杜拿着鞋回到树下。“你愿意接受这双鞋吗?”梅里杜对流浪汉说道。

“当然!”流浪汉高兴地说道。他接过鞋,马上把脚伸了进去・不大不小,刚合适。“太好了,我再也不怕发烫的马路了,谢谢你们,善良的小姑娘。也谢谢你们一家这些天施舍给我的可口饭菜。谢谢!”说完,流浪汉着小曲离开了。

这时,拉莉的小提琴课也结束了。曼妮姑妈、奶奶与拉莉一起正送安尼尔先生出门。

“咦,我的鞋呢?”安尼尔先生说道。

听到安尼尔先生的话,梅里杜、米娜和拉维知道她们闯祸了。原来那双被她们送给流浪汉的拖鞋是安尼尔先生的。

“你们三个看到安尼尔先生的鞋了吗?”奶奶问道。梅里杜、米娜和拉维都低着头不敢出声。

“怎么回事?”曼妮姑妈问道。

梅里杜一咬牙,拍起头说道:“姑妈,都是我的错。请你不要责怪米娜和拉维……”

听了梅里杜的解释,安尼尔先生哭笑不得。奶奶和曼妮站妈向安尼尔先生道了谦,然后回屋去找鞋子。

几分钟后,曼妮姑妈拿着一双鞋和奶奶一起出来了。“可能不太合适,但家里最大号的男鞋只有这一双了。”曼妮姑妈满脸歉意地说道。

安尼尔先生把脚伸进去。鞋子果然偏小了。“没关系,没关系。能走回家就行了。请你不要责怪孩子们,她们毕竞是做好事。再说,是我太不修边幅了,穿着一双拖鞋就来上课。

就当我把那双拖鞋送给流浪汉了吧。”安尼尔先生笑着说。

“喵一一”

突然,米娜和拉维的脸色僵住了。

原来,她们两个今天早上收养的小猫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跑到了她们的身后。

“哪来的猫?”奶奶厉声问道。曼妮姑妈也盯着自己的女儿。

“奶奶,是我今天早上从后院的门外捡回来的。”米娜颤抖着说道。

“你们不知道奶奶不喜欢猫吗?快把它扔了!”曼妮姑妈大声道。

“可是,姑妈,这只小猫太可怜了!”梅里杜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

“唉,梅里杜,她们的奶奶跟你爸爸一样,也对动物的毛发过敏。”曼妮姑妈说道。

梅里杜不出声了。

安尼尔先生笑道:“这样吧,你们把我的拖鞋送给了流浪汉,那么,你们也回送我一份礼物,就把这只小猫送给我吧。我刚好想养一只猫。你们愿意吗?”

女孩们尽管有些舍不得,但小猫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她们怎么会不愿意呢?米娜俯身抱起小猫,然后把它交给了安尼尔先生。

安尼尔先生抱着小猫,穿着那双不太合脚的鞋离开了。

拉莉表姐,姑妈给你找了一位好老师哦!”梅里杜说道。

“当然!”拉莉开心地说道。

【小题1】根据选文内容,以梅里杜为陈述对象,填写下表。
地点
情节
主要事件
曼妮姑妈家门口
开端
米娜到曼妮姑妈家,和表妹们商量如何安排收养小猫
曼妮站妈家后院
发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曼妮姑妈家门口
高潮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曼妮姑妈家门口
结局
和表妹们将小猫送给安东尔先生收养
 
【小题2】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流浪汉哼着小曲离开了。
(2)突然,米娜和拉维的脸色僵住了。
【小题4】文末画线句中的“好老师”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

4.名著阅读(共1题)

6.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①他(国王)命令我,如果我还想保住一命,就不要再提这事了。

②死板的教条和短浅的目光就产生了这么奇怪的结果!一位君王,具有种种令人崇敬、爱戴和敬仰的品质,他有卓越的才能,伟大的智慧,高深的学问,统治国家的雄才,臣民们对他都很爱戴;就是这么一位君王,出于一种完全没有必要的顾虑,竟将到手的机会轻轻放过了,这真是我们欧洲人意想不到的,要不然,他很可能成为他领导下的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的绝对主宰。我这么说倒也丝毫不是要减损那位杰出国王的许多美德。我清楚地知道,在这件事上,英国的读者会很看不起国王的这种性格。不过我认为他们有这种缺点是出于无知,他们至今还没能像欧洲一些比较精明的才子那样把政治变成一门科学。因为我记得很清楚,在有一天我和国王的谈话中,我曾偶然提到,关于统治这门学问,我们写过几千本书。使我没有想到的是,这反而使他非常鄙视我们的智慧。他表示,不论是君王还是大臣,心里每一点神秘、精巧和阴谋都令他厌恶、瞧不起。

(节选自《格列佛游记》)

【小题1】在本名著中,选文第①段的“这事”具体指什么事?
【小题2】格列佛拒绝帮助小人国国王灭掉不来夫斯古国的要求,却建议大人国国王加强武器装备。根据原著,说说你对其行为的理解。
【小题3】结合选文,简要分析本名著的讽刺写作特色。

5.课内阅读(共1题)

7.
文言文阅读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撤,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摩,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衣食所    (2)弗敢也 (3)既,公问其故
【小题2】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记录了齐、鲁两国的一场军事战争,重点不在叙述长勺之战的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列“论”战略、战术。
B.文章详写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战争取胜的原因是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时机等。
C.文章将曹刿和鲁庄公对战争的见解进行对比,以鲁庄公的昏庸、专横来突出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D.文章前后照应紧密,如“肉食者部,未能远谋”与“公问其故”相照应、“故逐之与“遂逐齐师”相照应等。

6.课外阅读(共1题)

8.
文言文阅读

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每五日洗沐,常事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为内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彀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之。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剧改)

注:①庄:郑庄,汉代陈县人。②大父:祖父。③洗沐:官员休假。④算器:竹制器皿。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皆其大父/大道之也(《礼记》)
B.请宾客/长跪而之(《唐雎不辱使命》)
C.至其旦/越年(《岳阳楼记》)
D.未尝吏/之者谁(《醉亭记》)
【小题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又 不 治 其 产 业 仰 奉 赐 以 给 诸 公 然 其 馈 遗 人 不 过 算 器 食
【小题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说说山东士诸公为什么“翕然称之”。

7.综合性学习(共1题)

9.
语言运用

从食器进化推想,先民应是先以手抓食,后来发明了用火煮食,热食烫手,徒手取食多有不便,他们多生活在森林和洞穴,树枝触手可及,随手用树枝夹取热食方便不少:筷子或许就是这样诞生的。于是,在文明的用筷子进食行为下,“食物不再成为人们暴力下的猎物,而是和谐传送的物质。”另据检测,在使用筷子时,要牵动人体30多个关节和50多条肌肉,有助于刺激神经系统的活动。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30字。
(2)根据材料,以“使用筷子”开头,用“既……又……”的句式,写一句话。

8.命题作文(共1题)

10.
作文

愿,某词典解释如下:①[名词]希望将来能够达到某种目的、目标的想法;②[动词]因符合自己的心愿而同意;③[动词]想达到某种愿望。

有学者这样解释:“原”与“心”联合表示“本真的念头”,其本义是本初的想法。

请以“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文体自选;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字词书写:(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课内阅读:(1道)

    课外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命题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