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5题)
A.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我不耻下问,经常向老师请教问题。 |
B.考试在即,我不但没有紧张感,反而很平静,甚至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
C.回到故乡,见到亲人,在外漂泊多年的他终于忍俊不禁,流下了辛酸的泪水。 |
D.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莫言火了,莫言的书也火了。所有的书店,凡是跟莫言有关的书都被抢购一空,这真是骇人听闻。 |
A.校补(jiào) 羸弱(léi) 忍俊不禁(jīn) 深恶痛绝(wù) |
B.亘古(gèn) 殷红(yīn) 忧心忡忡(chōng) 锲而不舍(qiè) |
C.修葺 (qì) 晌午(shǎng) 鲜为人知(xiān) 心有灵犀(xī) |
D.愧怍(zuò) 炽热(chì) 义愤填膺(yīng) 屏息凝神 (píng) |
A.滞笨 澜语 污秽 毛骨悚然 酣然入梦 |
B.吞噬 塌败 诘问 悲天悯人 锋芒必露 |
C.商酌 毋宁 忏悔 祸不单行 颠杮流离 |
D.告罄 澎湃 无虞 怏怏不乐 切切察察 |
A.《阿长与<山海经>》选自小说集《朝花夕拾》,表达了鲁迅对阿长的怀念之情。 |
B.《伟大的悲剧》选自《人类群星闪耀时》,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都德。 |
C.《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
D.《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
2.现代文阅读- (共2题)
穿西装的修车老爹
①一年之前,我们家的老房子因为临近的汽车站要扩建被拆迁了。我们这个工薪家庭得到了一大笔钱。随后,我和妻子穿梭于各个楼盘之间。最后,我们看中了一套带车库的复式洋房,但买房款还是有十几万的缺口。父亲知道后,毫不犹豫地拿出多年攒下的积蓄给了我们。那段时间,虽然我经常忙得不亦乐乎,但一直沉浸在无比喜悦之中。
②入住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的邻居不是“金领”就是“海归”。我们这工薪家庭与整个小区显得有点格格不入。在这个时候,偏偏父亲还做起了更“离谱”的事——在家里车库前摆起了自行车摊。
③修自行车是父亲的老本行。在老宅的院子里,他已经摆了十几年。街坊邻里都知道陈老头修车既便宜又牢靠,隔着几条弄堂都会找他来修车。
④我劝了父亲好几次,别修车了。可他的态度非常强硬:“不管有没有人来修,摊我一定得摆。你们要是嫌脏,我就天天打扫;要是嫌我穿这工作服丢脸,我就穿得体面点儿。”父亲说到做到,第二天就把我淘汰的西服、衬衫和领带翻出来,洗熨妥当穿上了。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光瓦亮。
⑤小区里的人路过都会好奇地看看,也有人还会说上几句风凉话。都住这么好的小区了,竟然摆摊修车?这老头脑子肯定有毛病……可这丝毫没让父亲动摇,他每天依旧准时出来摆摊。父亲的修车摊成了我眼中的一根刺。每次看到父亲的修车摊,“穷酸”两个字总在我耳边回响,我觉得很不自在。
⑥一天,一个中年人领着小孩站在了车摊前,试探地问道:“大爷,孩子的自行车坏了,能帮忙看看吧?”。
⑦他们的到来让父亲顿时来了精神。这是他摆摊以来第一次有“顾客”来咨询。他脱下西服,把领带折起来,系上干净的围裙,戴上袖套,忙活起来……修完之后,他还用抹布擦干净车轴,一点机油的痕迹都没留下。看着孩子骑车远去的背影,他昂着头说:“谁说我没生意?”我只好无可奈何地笑了笑。
⑧自那以后,来找父亲修车的人多了起来,而且修的多是孩子们的车。空闲时,他用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子们的车上。孩子们有时候顽皮,会动父亲的工具箱,可他一点儿也不生气,笑呵呵地说:“孩子们,玩完了要记得放回原处。”
⑨到了夏天,父亲在车摊周围摆上五颜六色的花,放上几把躺椅,再沏上一壶清茶。修车的人可以坐下来,歇歇脚;老人们则可以来聊聊天,下下棋。
⑩陈老头修车摊渐渐在小区里出了名,有时甚至需要“排队挂号”。我家的车库前空地,也成了小区老人打发时光的好地方。几年下来,父亲的修车生意越来越好。
除夕夜,我特意做了一大桌丰盛的晚餐。吃完晚饭,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间,将一个存折小心翼翼地递给了我。我打开一看,傻了眼,存折上竟然有20万。父亲说:“我知道你们买这房子,没剩下什么钱。孩子还小,用钱的地方也多,我能帮你们搭把手,日子可以过得宽裕点儿,不要为了钱活得太辛苦……”父亲说着,我连忙转过身,不想让他看到湿润的眼睛。现在,我终于明白他为什么总是熬到晚上9点多才收摊,总是顶着火辣的太阳骑3个小时车去城西最便宜的店进货,总是一年半载也不为自己添件新衣裳。
我想起小时候和父亲一起挤火车回老家。站台上挤满了人,他会嘱咐母亲看好我,然后冲进拥挤的人群。等安顿好座位,他又忙着给我们打开水泡面。长大了,我在职场打拼时,他常常对我说:“你们照顾好自己就行,我和你妈养老用不着你们。”当我想买这套洋房时,父亲二话没说,把多年的积蓄都给了我。当我嫌弃他摆车摊时,他又西装革履,把车摊装饰成为“花园”,把修车的活计演绎成生活的艺术……
这么多年过去,父亲就是这样为我们活着。
①工薪(________) ②妥当(________) ③咨询(________) ④一年半载(________)
【小题2】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小题3】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品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他脱下西服,把领带折起来,系上干净的围裙,戴上袖套,忙活起来……修完之后,他还用抹布擦干净车轴,一点机油的痕迹都没留下。
【小题4】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写出两方面即可)
【小题5】阅读文章和下面材料,谈谈你的阅读感悟。
[链接材料]
网上有这样一则新闻:有一次,在外打工的老周夫妻抽时间去学校看孩子,他们穿着平时的工装,也没有在意。可是孩子一副躲闪不及的样子,还嫌弃他们说:“你们怎么穿得这么穷酸?以后不要来学校看我了,我好没面子,我可不想被同学嘲笑。”老周夫妻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梦想在珠峰之巅
林嘉
①环境越来越险恶,猛烈的山风吹得人摇摇欲坠,登山鞋已经很难扎进坚硬的冰川,这使得每一次行进都变成了世界上最洁净也是最难以忍受的吃苦方式。罗丽莉必须用冰镐开路,努力挖出一个坑来才能小心翼翼行走一步。尽管如此,脚下依然十分滑,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危险。在途中,她亲眼看见一名登山者在数百米下的一处石缝里挣扎,显然是站立不稳滑下去的。攀登雪山就是这么残酷!看着他艰难挣扎的身影,罗丽莉真想下去救他,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根本无路可下,除非也滑下去,然而这一滑,就不知会滑到什么地方了,也许是万丈深渊!她唯有默默地祝愿他自救成功。
②卓奥友峰,位于西藏和尼泊尔交界处,与珠穆朗玛峰相距仅100公里,海拔8201米,山体雄健陡峭,常年被积雪和冰川覆盖,攀登难度极大。“卓奥友”在藏语中的意思是“首席尊师”。迄今为止,只有20多年前一位当地的藏族女登山运动员成功登顶。来此之前,罗丽莉已从资料上看到一个个伤心的故事:1999年,一位瑞典登山者成功登上了卓峰山顶,可是下撤到7000米的C2营地后,在睡梦中悄然死去;2001年,韩国一支登山队的队长因高山病死亡;2003年,猛烈的山风把一位登山者吹下山脊摔死……而登山伊始,卓奥友峰果然不断地给罗丽莉和同伴下马威:几名登山协作员从C2营地抬着一名登山者下山,他的双臂已被冻僵,毫无疑问,这双手臂将被锯掉;不久,又有一位瑞士登山者被扶着下山,他的鼻子已被冻得发黑,这只鼻子也将被切掉;在途中,罗丽莉还看到一个老外在艰难地攀行,从他的腿部动作可以看出,这是一双假腿。罗丽莉认得他,5月份攀登珠峰北坳时就见过他,就是在那次攀登中,他的腿被冻坏了。“高山把他的腿收走了,但没有收走他的命,他还是要登山,真是让人受刺激啊。”罗丽莉百感交集,暗暗鼓励自己,“我一定要爬上去,完整地上去,完整地下来!”
③这时,两名照顾罗丽莉的高山协作员出现了高山反应,直叫头昏脑涨,罗丽莉只好放慢步伐反过来照顾他们。7700米处的C3营地看上去近在咫尺,却又似远在天涯一般难以接近。她崭新的登山靴并不合脚,脚后跟已经磨破了,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罗丽莉只能咬紧牙关,拼命地告诫自己要顶住、顶住!她开始出现高山反应了,晕沉沉的脑袋像要胀裂一般,每走一步都变得十分艰难……
④好不容易到达C3营地,休息到凌晨1点,罗丽莉开始向巅峰冲刺。半夜里,风力小了点儿,更容易站得稳一些,然而迷蒙的夜色让她无法看清前方的路,却是另一种危险。夜色中,罗丽莉挥镐使劲地挖,冰镐撞在冰川上迸出的火花都能清晰地看见。头顶的探灯,只能照出十米开外,前方怎么走她的心里一点儿底都没有,只有凭着感觉一步步地往上移。这时的罗丽莉,已经没有了时间概念,心里只有一种意识,那就是走,不停地走。
⑤天渐渐亮了。罗丽莉的脚底下出现了一抹抹红色,这是阳光照在低于她的平流层映射出来的迷人景象。突然,在挥镐将要挖掘下一个坑时,罗丽莉发现前方已没有坡,抬头一看,眼前是一个巨大的平台——到巅了!8201米之巅!
⑥这位22岁的广西女孩、广西联通公司的普通职员罗丽莉以业余选手的身份一举登上了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名副其实地成为“中华女子登山第一人”。
⑦“登上珠峰之巅,是我最大的梦想。”,一个正当花样年华的女孩,就这样以卓绝、独立、坚忍和不可思议的方式,顽强地坚守着自己的梦想,将美丽的身影和精彩的人生留在巅峰上……
【小题1】阅读第①段,罗丽莉亲眼看见一名登山者在数百米下的一处石缝里挣扎,她为什么不去施救?【小题2】文章开头的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小题3】阅读文章第②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罗丽莉从资料上看到的故事为什么让人感到“伤心”?此处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
【小题4】纵观全文,罗丽莉在登顶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认为是什么让她勇敢前行,成功登上珠峰之巅的。
3.课内阅读- (共1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小题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人名),字晓岚,________(朝代)学者、文学家。【小题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山门圮于河(______________) ②曳铁钯(______________)
③湮于沙上(______________) ④不亦颠乎(______________)
【小题3】寺僧、讲学家寻找石兽的具体方法分别错在哪里?
【小题4】讲学家和老河兵在发表看法之前都“笑”了,请分析二人因何而笑。
【小题5】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并写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4.课外阅读- (共1题)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②诸?”其父曰:“是非若③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④,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⑤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⑥饥寒犹远。若之何⑦而去夫猫也!”
(注释)①中山:古国名,在今河北正定东北。②盍:何不。去:去除(本文可译为“赶走”)。③若:你。④垣墉:泛称墙。⑤病于:病,有害。于,比。⑥去:距离。⑦若之:像这样。【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鼠尽而其鸡亦尽(________) ②弗食鸡则已耳(________)
【小题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
【小题3】读了这则故事后,你有什么启发?请简要谈谈。
5.综合性学习- (共1题)
科技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式,无人驾驶汽车改变了人们的交通方式; 3D打印改变了人们制造产品的方式; 地下交通系统中的触摸屏设备大幅改善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移动应用改变了人们的购买方式……
(1)班级将开展“科技改变生活”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围绕本次活动主题,仿照“活动一”再设计一个活动。活动一:“科技改变生活”图片展
活动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中,班级要进行活动宣传,请你使用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拟写一则宣传语。
(示例)科技,一盏改变生活的明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存在一些弊病。请用简洁的语言谈谈在生活中智能手机应用的便利与弊端。(各写出一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命题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课内阅读:(1道)
课外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命题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