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太平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9月份月考八年级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657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9/29

1.综合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带兵入侵新疆,他先后攻下天山以南的喀什噶尔、叶尔羌(今莎车县)和阗(今和田县)等地。不久,阿古柏在喀什噶尔建立了所谓的“哲德沙尔汗国”,自立为汗,占据了南疆。1870年,阿古柏又向天山以北扩张,占领了乌鲁木齐等地,新疆几乎沦为异域。1871年,沙俄趁火打劫,出兵强占伊犁。英国也加强了对南疆的渗透,力图把阿古柏政权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新疆绝大部分地区沦陷,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震动朝野。恰在此时,日本又从海上入侵台湾,西北、东南狼烟并起,海防、塞防同时告急。
1866年8月,左宗棠从外国订购造船机器,聘请西方工程技术人员,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同时,设立福州船政学堂,以培养本国的造船和驾驶人才。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委以筹兵、筹饷以及指挥西征军的全权。经过一年的积极备战,1876年3月,左宗棠离开兰州挥师西进,一年半,终于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全部失地。1880年5月,左宗棠率亲兵千余人“抬棺出征”,把大营从肃州(今酒泉)迁到哈密,既表示抗俄的决心,也做好了捐躯沙场的准备。
1881年2月,中俄新签了改订的《伊犁条约》,由于谈判代表曾纪泽的外交努力和左宗棠的积极备战,伊犁地区的大部分回归祖国怀抱。
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及新疆重归版图后,左宗棠力图“为新疆谋划久安长治之策”,他强调平等对待汉族和少数民族,“只分良匪,不分汉回,为久远之规、制贼之本”,在经济上,他着力于减轻赋税,修筑道路,兴修水利,推广蚕丝,还推出屯田政策,让军队自己生产,减轻了新疆民众的负担;在文化上,他兴建义学,让各族百姓读书识字,还下令刊刻《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启蒙书籍,传播中原儒家文化;在政治上,他提出“设行省,改郡县”,先后五次奏请在新疆建省以巩固国家统一。

——摘编自《左宗棠全集》等

材料二 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鸿章上《筹议海防折》,提出朝廷应向海防倾斜,“海防与塞防之争”渐渐演变成各派之间的“爱国与卖国之争”。其实,此次大论战的实质,是国力日益衰微的大清帝国,如何在东部沿海与西北边疆两个战略方向上,分配有限战略资源的政策大讨论。李鸿章力主加强海防,目的在于防范强势崛起的日本,左宗棠强调塞防与海防并重,反对削减西北战费,也是着眼于解决阿古柏入侵的燃眉之急,遏制觊觎新疆的沙俄及英国的气焰,以后的实际历史演进,固然证明左宗棠收回相当于六分之一中国领土面积的新疆,功在千秋,但李鸿章所担忧的东部沿海危机,最终也全面爆发。

——摘编自吴胜《左宗棠和李鸿章30年恩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左宗棠的历史功绩。
(2)材料二中李鸿章力主加强海防,左宗棠强调塞防与海防并重,你赞同谁的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受命于钦差大臣,后赴广东虎门销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摘自初中历史教学参考书

(1)材料中的“他”是谁?虎门销烟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二:该条约签订以后,台湾人民纷纷表示“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坚决反对割让台湾。爱国志士徐骤等人组织义军,与刘永福等人领导的清军协同作战,在5个多月的时间里,打死打伤日军32000多人

——摘自初中历史教科书

(2)写出材料二中条约的名称。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最大影响是什么?台湾军民为什么“坚决反对割让台湾”?

2.选择题(共20题)

3.
今年4月,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后,一位网友作诗:“巴黎悲失火,怎比百年前。圣母犹能圣,圆明不复园。”1860年,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是
A.英国军队
B.英法联军
C.美英联军
D.八国联军
4.
有史学家指出:“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下列图片能对此进行佐证的是
A.
B.
C.
D.
5.
小华同学在图书馆读到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中的段文字:“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他据此判断康有为主张
A.实行洋务运动
B.推行维新变法
C.进行暴力革命
D.开展新文化运动
6.
“《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予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领土的割让使中国经历半个世纪的分裂,巨额的赔款使清王朝无力自救……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据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A.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
“中国皇帝座下同意,英国臣民及家人仆从,从今以后获准居住广州、厦门、福州府、宁波和上海的城市或镇,以进行通商贸易,不受阻挠和限制……”材料描述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
唐德刚在《从晚清到民国》中指出,“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康有为在“第二段”的主要活动是
A.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B.力陈变法,推行维新
C.组织北伐,推翻军阀
D.宣传科学,批判礼教
9.
在我国近代的反侵略抗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与下表中爱国将领英勇事迹相关的战争是
姓名
籍贯
官职
阵亡地点
邓世昌
广东番禺
副将加提督衔
黄海大东沟
李仁党
湖南桂阳
副将加总兵衔
辽宁盖平
杨用霖
福建闽县
副将
山东刘公岛
 
A.甲午中日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鸦片战争
10.
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1万多拜上会会众,蓄发易服,头裹红巾掀起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这次运动由兴盛走向衰败的标志是
A.太平军攻破清军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
B.太平天国改南京为天京定为都城
C.太平军在江苏青浦打败华尔洋枪队,但进攻上海时损失惨重
D.大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天京事变”
11.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该学者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A.李自成起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秋收起义
12.
1877—1889年,英国太古、怡和,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与轮船招商局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终旗昌公司破产,而太古、怡和公司不得不与招商局达成协议: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繁荣,表明洋务运动(  )
A.完全无力与外国的企业抗衡B.达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
C.完成了中国近代社会工业化D.部分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
13.
观察下图,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态度的变化,可以判断出这种情况出现在(  )
A.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14.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体现在变法(  )
A.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推翻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
C.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虽最终失败但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
15.
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与下边线路图相关的史实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6.
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海战唯恃船炮”军事优势是战争的关键。但慈溪太后的意识比李鸿章的见识更能发挥影响:每年“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以建造颐和园。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军备废弛
B.观念落后
C.资金短缺
D.制度腐败
17.
《清史纪事本末》:“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沸腾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下列历史人物,不属于材料中“志士”的是
A.严复
B.邓世昌
C.梁启超
D.康有为
18.
从1840年开始,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华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条约,清政府偿付赔款最多、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人反帝性质的组织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9.
李鸿章认为中国正处于“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jíjí。急迫;急忙)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的局面。为此,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强兵富国的运动。关于这场运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D.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0.
“西方列强一巴掌把大清帝国打落谷底,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中华民族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寻找失去的尊严,寻找在世界的位置,寻找复兴的道路……”。西方列强的“一巴掌”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1.
观察下表,导致表中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表
货物
旧税率(%)
新税率(%)
棉花
24.19
5.56
棉纱
13.38
5.56
斜纹布
14.92
5.56
 
A.通商口岸的开放B.小农经济的破产C.纺织工业的发展D.协定关税的影响
22.
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说:“其最大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判断,他评论的是(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