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九年级会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9644

试卷类型:会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8/2

1.选择题(共2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喷/饼   然/鼓晨钟   心旷神/笑大方
B.拘/土   悬/眦必报   堂大笑/一而散
C.蜒/约   咀/味同蜡   如法制/根问底
D.婷/礼   挣/安营寨   百无忌/弱不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惘然   腐烂   侦缉队   不屑置辨   断章取义
B.坍塌   摇曳   黄粱梦   血雨腥风   两肋插刀
C.阔绰   濡养   捅娄子   如雷灌耳   如座针毡
D.戳破   箴言   报录人   无原无故   附庸风雅

2.诗歌鉴赏(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小题1】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小题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两句诗。

3.现代文阅读(共2题)

4.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父亲的电话

①父亲耳朵越来越聋,你在他耳朵旁扔个炮仗他都不会有任何反应。

②以前,闲下来时,他会到村口的老槐树下,和大家说些家长里短,听听村子里的大情小事。或者一个人泡一缸子老茶,抱着收音机,坐在院子里听花鼓戏,听秦腔。可现在,世界于他来说,只有一个字:静。

③那时,母亲的身体还好。我们给家里打电话时,就打给她。然后,母亲再把我们通话的内容及问候,借助手势以及他们一起生活几十年的经验,传达给父亲。

④父亲耳朵聋,口齿却非常清晰。他声音洪亮。母亲比画一句,他就会嗯,哦,唉,呀地说一句,以表示母亲转述的话他听明白了。末了,他就会对母亲说,告诉儿子,我们啥都好着哩,放心吧。

⑤自从父亲的耳朵聋了之后,我们几乎很少和他说话了。许多时候,他总是答非所问。和他说话,说了等于没说。

⑥但父亲并不是不说话了。比如喂猪,喂羊,喂鸡时,父亲就会情不自禁地和它们说:“狗东西,这么好的吃食,还挑挑拣拣的。”或者说:“别抢呀,都有份的。”这样的话,他能絮絮叨叨说上半天。

⑦父亲年轻时,脾气不怎么好,而母亲呢爱唠叨。两个人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一言不合就吵吵起来。那时候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烦不烦呀。现在,父亲的耳朵聋了,母亲一下子也安静了下来,母亲说什么父亲都听不见,就不说了。倒是父亲说什么,她都言听计从,像个小媳妇似的。

⑧有一次过节回家,我们和母亲开玩笑说:“娘,你看爹现在的样子像不像个领导,说啥你都听,他让你干啥你就干啥。”母亲说:“你以为他能?我是让着他。现在,他什么都听不见了,和他吵他听不见,骂他他也听不见。他现在就剩下一张嘴了。”

⑨父亲的耳朵聋了,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了。

⑩过年时,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又说又笑的,父亲坐在那里,虽然听不见我们说什么,但见我们笑,他也跟着笑。他将他的孙子抱在怀里,掏出一个红包塞进孙子的手里。孙子拿着红包,将嘴凑近他的耳朵说,谢谢爷爷。这一次,父亲竟然听懂了,说,不用谢!

⑪我们大家都笑,说父亲这句话是胡蒙对的。

⑫春天的时候,母亲中风。一切都来得很突然。从医院里出来时,母亲留下了后遗症。说话口齿不清,每说一句话都相当费力。她坐在轮椅上,经常为要一件东西,或者要办什么事,憋得脸红脖子粗。而我们却不知所云。倒是父亲,母亲说什么,他一下子就听懂了。父亲说,你娘说,她出院了,这病一时半会儿不会死,也好不了多快。她说你们都耽误了这长时间了,你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该回去上班了。

⑬听了父亲翻译过来母亲的话,我们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说真的,我们去上班了,家里怎么能放心得下?母亲能听见我们说的话,却表达不出来,而父亲能表达,却听不见我们说什么。这以后,就是给家里打个电话,也是个问题。

⑭父亲见我们愣在那里,似乎明白了我们的意思,他说:“你们放心上班去吧。我虽然耳朵背,可我身体好着呢。我能照看你娘的。你们也别担心,你母亲说不了,可耳朵灵,我呢,听不见,却还能说。以后你们打电话了,我们两个人合起来接听。”

⑮为了证明这种办法可行,我们进行了一项模拟实验:我们将母亲的手机放在了她的轮椅旁,拨响了电话,母亲听见电话铃声响起时,通过肢体动作将这个信息传递给了父亲。父亲拿起电话接通后,直接放到了嘴边。他说,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

⑯回到城里,每次给家里打电话时,那个画面一直就在我的脑子里,像电影一样。而且,每次电话接通,父亲永远都是那句话:“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

⑰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的原因。
【小题2】结合语境,分析文中划线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
(1)这样的话,他能絮絮叨叨说上半天。
(2)倒是父亲,母亲说什么,他一下子就听懂了。
【小题3】请结合全文,理解“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这句话的深层意蕴。
【小题4】小说以“父亲的电话”为题,但文中父亲从未打过电话,这样命名有什么妙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5.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诗词文化普及不能止于记诵

①在近日刚结束的上海书展中,与古诗词相关的图书、分享会、谈话活动等都备受读者青睐,这也是近年来古诗词热的一个缩影。而包括《中国诗词大会》在内的电视综艺节目的热播,正展现了人们对古诗词文化的热情。但若要避免古诗词文化成为“快餐文化”,使其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养读者的心灵,把握古诗词文化普及的方向并作有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②古诗词文化的普及,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所谓“普及”究竟指向何处?目前来看,社会上对古诗词的弘扬,着力点主要在于记诵。古诗词文化的普及固然应包括记诵乃至创作,但仅停留在这些“技”的层面实则并非真正的普及。我们的社会既不需要“有脚书柜”,也不期望人人都成为诗人。古诗词及其传承有其自身的特性。作为“有意味的形式”,诗词所承载的是人的情感。而一首诗词能够超越时空的界限流传至今并成为经典,这是我们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选择的结果,这些诗词中的“意味”也因此而包含了历史合理性。

③其次,我们也应认识到,诗词中的这些“意味”并不是僵化的,而是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理解与体认中被不断丰富,从而不断生成利于社会发展的、深契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意味”。古诗词中的每一个意象与典故,所承载的都是人们的情感积淀与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吟诵古诗词的过程,其实也是对这些“意味”产生情感认同和审美体认的过程,将最终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④诸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这些经典的诗词,它们各自虽有其不同的风格与历史文化语境,却往往蕴含着相似的主题:对人生价值的追寻、对本真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情感的珍视。而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人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也正是因为这些作品中所传达的对于人生的思考与选择具有跨越古今的普遍性意义。因此,长期的吟诵与体会便会使这些诗词中的意蘊积淀到人们的文化心理中,对人的价值建构与心灵成长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⑤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古诗词文化普及所指向的,应是每位读者道德和情感的自觉能力的提升,而每一个个体人文素质的提升,也将为我们民族走向未来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记诵是我们体认古诗词的径,以记诵为判标准的文娱节目对于古诗词文化传播也确有其借鉴意义,但仅从记诵层面“普及”古诗词文化,其局限性是不言自明的。这就需要我们有更多的学者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来体认、解读古诗词的文化意蘊,为读者与古诗词之间架起有效的桥梁。

【小题1】作者针对“诗词文化普及不能止于背诵”提出了哪些方面的见解?
【小题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小题3】第④段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4】下面那一则材料适合作本文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边是边关功业,一边是亲情,友情和爱情,两难选择成了巨大的张力,诗的艺术魅力由此氤氲开来,人们沉浸其中,对自我不断进行着发现、认识和确认,心灵也在不断的成长。

材料(二)江西某知府欲砍掉一颗百年的古树。有位诗人得知后,便在树上题一首诗云:“遥知此去作栋材,无复清荫覆绿苔。只恐月明秋夜冷,误他千岁鹤归来”。知府读过之后,为古树感伤可惜,于是撤销了砍树的命令。

4.对比阅读(共1题)

6.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

(节选自《板桥自叙》)

注:①激:激励,激发。②委蛇:曲折前进。③奥区:深奥区域。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又无硕师名人与游/故有所不辟也
B.无肥滋味之享/陶后有闻
C.慕圣贤之道/香远
D.主人再食/隐天蔽
【小题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小题3】在语段(甲)的“当余之从师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中,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求学的艰苦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4】如何学习才能取得成功?请结合语段(甲)(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

5.名著阅读(共1题)

7.
名著阅读
***曾说过,“大雁之所以能够穿越风雨、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其结伴而行、相互助力”请你从下面三个选项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相关内容从正反两个反面来印证这个观点。
①《西游记》 ②《水浒》 ③《格列佛游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综合性学习(共1题)

8.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在“全国统编教材与语文学科素养”讲座上,该教材丛书总主编温儒敏从统编教材使用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思考与建议。在他看来,置身网络时代,语文教学比以往更为困难,从手机网游“王者荣耀”到短视频应用“抖音”“快手”等,学生所受诱惑“五光十色”,很多人进入高中后阅读量骤减,大学阶段读书更少。他将统编新教材的特点概括为“读书为要”,称“新教材专治不读书”。

材料二  “师生同读”就是老师和学生共读一本书,可以拉近师生距离,让师生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阅读是一场心灵对话。普鲁斯特说:“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是一次与不在场或者已经死去的当事人的心灵的对话。”“亲子阅读”又称“亲子共读”,通过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通过共读,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通过共读,可以带给孩子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

材料三

(1)材料一、材料二共同传达出一种怎样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市推进“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行动计划,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公益海报设计评比活动。材料三的甲乙两幅图为参赛作品,你喜欢哪幅?请结合画面内容谈谈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你喜欢的那幅海报的内容,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口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对比阅读:(1道)

    名著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