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李鸿章的什么主张?
(2)材料二反映了曾国藩的什么主张?目的是什么?
(3)李鸿章、曾国藩的主张反映了哪个派别的意愿?这一派别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各有哪些人?
(4)李鸿章、曾国藩等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前后期有什么不同之处?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
材料二 “今日和议即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引自曾国藩《复陈购买洋船炮折》
(注:“和议”指的是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与英法等国签订屈辱条约;“发”指太平军,“捻”指捻军(农民起义军)。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李鸿章的什么主张?
(2)材料二反映了曾国藩的什么主张?目的是什么?
(3)李鸿章、曾国藩的主张反映了哪个派别的意愿?这一派别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各有哪些人?
(4)李鸿章、曾国藩等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前后期有什么不同之处?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材料二 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末,是中国清代的鼎盛时期,史称“康乾盛世”。那个时期,中国的工业产量居世界前列。但正是在这个时候,欧洲诸国先后开始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后来居上。而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对这一历史性大变革却茫然无知,仍沉迷于盲目自大之中,视西方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康乾盛世”之后的100多年,中国的发展大大落后了,国际地位急剧衰落,沦为半殖民地,备受外强欺侮。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对应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列强的三次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三个不平等条约,请你写出其中任意一幅图片所对应的条约名称。
图 (填写图片编号)——《 条约》
(2)19世纪中后期,外国列强接连发动的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请你写出这个时期反抗外国侵略的一位英雄人物及其事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
材料一

材料二 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末,是中国清代的鼎盛时期,史称“康乾盛世”。那个时期,中国的工业产量居世界前列。但正是在这个时候,欧洲诸国先后开始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后来居上。而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对这一历史性大变革却茫然无知,仍沉迷于盲目自大之中,视西方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康乾盛世”之后的100多年,中国的发展大大落后了,国际地位急剧衰落,沦为半殖民地,备受外强欺侮。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对应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列强的三次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三个不平等条约,请你写出其中任意一幅图片所对应的条约名称。
图 (填写图片编号)——《 条约》
(2)19世纪中后期,外国列强接连发动的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请你写出这个时期反抗外国侵略的一位英雄人物及其事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英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饰品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搬走,竟被打碎了。
(1)材料中所提到的事件发生在哪一次战争期间?
(2)材料一中,遭到劫掠的是中国的哪个地方?劫掠者是谁?
(3)材料二中,俄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主要是指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感想。
材料一 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英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饰品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搬走,竟被打碎了。
——1860年英国《泰晤士报》
材料二 俄国采取表面“调停”、实际支持的态度,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马克思
请回答:(1)材料中所提到的事件发生在哪一次战争期间?
(2)材料一中,遭到劫掠的是中国的哪个地方?劫掠者是谁?
(3)材料二中,俄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主要是指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感想。
2.选择题- (共28题)
10.
“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中国人)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年同日本的战争。”其中第一次战争后中国同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
B.《马关条约》 |
C.《辛丑条约》 |
D.《尼布楚条约》 |
12.
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为此,战胜国将要采取的行动是
A.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
B.扩大资本输出 |
C.发动战争扩大市场 |
D.割占台湾岛 |
14.
法国大文豪雨果有这样的评价:“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无与伦比的圆明园被毁于(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6.
“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这句打油诗深刻揭露了()
A. 鸦片输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B.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官场腐败
C. 列强入侵使中国无数家庭妻离子散的现状
D. 《南京条约》签订后,个体农户纷纷破产的现实
A. 鸦片输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B.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官场腐败
C. 列强入侵使中国无数家庭妻离子散的现状
D. 《南京条约》签订后,个体农户纷纷破产的现实
17.
“迟至1863年,中国的皇帝致函林肯,告知中国致力于保持与美国的友好关系……发此函时,中国已经输掉了与西方列强的两场战争……。”这“两场战争”是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⑧④ |
18.
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9.
下图所示书页出自清末民初平民教育家陈荣衮编写的白话教材《妇孺三字书》。(注:時——时;開——开;豐——丰;廣東——广东;國——国;圓明園——圆明园;燒——烧)根据图片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咸丰十年”是


A.1840年 |
B.1842年 |
C.1856年 |
D.1860年 |
20.鞋的尺码通常用“码”或“厘米”表示,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式:b=2a﹣10.(b表示码数,a表示厘米数)小丽买了一双32码的鞋,鞋底长{#blank#}1{#/blank#}厘米,小丽妈妈的鞋底长23.5厘米,是{#blank#}2{#/blank#}码.
21.鞋的尺码通常用“码”或“厘米”表示,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式:b=2a﹣10.(b表示码数,a表示厘米数)小丽买了一双32码的鞋,鞋底长{#blank#}1{#/blank#}厘米,小丽妈妈的鞋底长23.5厘米,是{#blank#}2{#/blank#}码.
22.
康有为在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该诗中的“议和”与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有关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24.
台湾人民发布广告声明:“惟台湾土地政令非他人所能干预。设(日本)以干戈从事,台民惟集万众御之。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这一文告发布的历史背景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 B.《瑷珲条约》的签订 |
C.《马关条约》的签订 | D.《辛丑条约》的签订 |
26.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A.主张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
B.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
C.训练和装备新式陆、海军 |
D.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 |
27.数列 {#mathml#}{#/mathml#} , {#mathml#}{#/mathml#} , {#mathml#}{#/mathml#} , {#mathml#}{#/mathml#} ,…的第10项是( )
28.数列 {#mathml#}{#/mathml#} , {#mathml#}{#/mathml#} , {#mathml#}{#/mathml#} , {#mathml#}{#/mathml#} ,…的第10项是( )
29.数列 {#mathml#}{#/mathml#} , {#mathml#}{#/mathml#} , {#mathml#}{#/mathml#} , {#mathml#}{#/mathml#} ,…的第10项是( )
30.
对联具有记载历史的功能,是时代的见证。“宣传民主维新,倡西学,发展资本主义;批判专制守旧,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此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五四运动 | D.新文化运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