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陕西省汉中市实验中学初二12月月考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638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8

1.综合题(共5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材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1)中国工农红军为何要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艰难的长征路?
(2)诗中“三军”指的是哪三支军队?
(3)长征途中召开的这次会议有何历史意义?
(4)你所理解的“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抗战胜利不久,蒋介石接连三次电邀***赴渝谈判,“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材料二:1945年8月,***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中共代表团的来临使整个山城重庆为之沸腾,许多人感动地流下了热泪。
(1)上述材料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2)蒋介石电邀***到渝谈判的理由是什么?其真实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及个人理解,为什么“整个山城重庆为之沸腾,许多人感动地流下了热泪”?
(4)有人认为,既然没能阻止战争,这种谈判就没有意义,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采取积极防御战略,主动撤离一些城市和地方,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经过八个月的作战,歼敌70多万,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不久,又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在重点进攻中,我军主动撤离延安,写下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
材料二:对这一军事行动,美国人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以目击者的身份写道:“我阅历过多次战争,却从未见过比共产党这次和以后抢渡黄河更为高明出色的军事行动。”对这一战略部署,***作了生动的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1)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发生于何时?其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中,美国人杰克·贝尔登和***两个人都生动地描述了解放战争时期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3)从上述材料中分析,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战略方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三十万同胞,在黑暗中挣扎,三十万,三十万冤魂,在地狱里哭泣。……”
材料二:关于南京大屠杀,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的表述发生了变化。修改前,都提到了“屠杀”,谈及屠杀的数字,少的说有“十几万人”,但在修改稿中,用“大量、许多”等词语模糊其辞,有的还公然写着“没有定论”。
(1)材料一反映的是日本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制造的什么事件?当时屠杀的中国军民达多少人?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发生变化的实质是什么?作为当代中学生,请谈谈你的认识。
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材料二:“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材料三:1936年12月12日清晨,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
(1)材料一的密电是在什么事件后发出的?对该事件蒋介石采取了什么政策?蒋介石的政策产生了什么严重后果?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后部分东北军民采取了什么积极应对措施?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双十二事变”最后的结果及重大意义是什么?

2.选择题(共17题)

6.
西安事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
B.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推动
D.国民党内部分化的加剧
7.
鲁迅先生说“人生最痛苦的事,是梦醒了发现无处可走”。下列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民指明了革命道路的事件是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8.
观察下图,佩戴这种臂章的军队应该是在
A.北伐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十年对峙时期
9.
历史学习中,常常需要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下列史实没有因果关系的一组是
A.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戊戌变法
B.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五四运动
C.“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红军长征
D.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完全沦陷
10.
很多人认为贵州省的旅游可以归纳为:一栋房子(如下图),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树子(黄果树瀑布)。你认为贵州省这栋房子能够成为旅游景点是因为这里()
A.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
B.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宣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D.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11.
红军长征途中越过了千山万水,下列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强渡大渡河 
②巧渡金沙江 
③四渡赤水河 
④翻过大雪山
A.③②①④B.③④②①
C.③①④②D.③①②④
12.
长征途中使红军从此跳出了敌人包围圈的是( )
A.遵义会议
B.强渡大渡河
C.巧渡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13.
“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我们去了,可是他们毫无准备,一切提案都是我们提出的。”***在1945年的一次讲话材料中所包含的信息有
①为争取和平做最大努力
②揭穿国民党真内战假和平的目的
③体现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根本利益
④迫使国民党不能发动内战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4.
将***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中共七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一大
D.中共三大
15.
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的矛盾
B.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的矛盾
C.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D.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16.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那无尽的宝藏。”这首凄怆的《松花江上》时刻告诫着我们勿忘国耻。九一八事变距今
A.75周年
B.85周年
C.79周年
D.89周年
17.
据日军《步兵第10团战斗详报》记载,台儿庄中国守军“决死奋战之状历历在目”,“士兵依靠堑壕顽强抵抗直到最后”,“睹其壮烈者变为之感叹”。当时中国守军的总指挥是
A.彭德怀
B.李宗仁
C.佟麟阁
D.冯玉祥
18.
***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里所说的“转折点”是指
A.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B.三大战役的胜利
C.南京的解放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9.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被东方的小国日本打败,举国震惊。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却以中国的完全胜利而告终,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A.国共两党的合作
B.全民族的共同抗战
C.国际社会的援助
D.中共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20.
1940年8月,为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对日寇展开了一场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这次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徐州会战
D.百团大战
21.
历史赋予各个时代不同的主题,如五四运动时期的主题是民主与科学;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主题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主题是
A.爱国救亡
B.民主和平
C.自强求富
D.和平发展
22.
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胜利相同的意义是
①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②打击了日寇
③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
④鼓舞了中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5道)

    选择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