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共1题)
1.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1)戊戌变法的序幕是什么?
(2)关于戊戌变法的性质,小历、小史有不同认识(如下图),你同意谁的意见?结合百日维新的一项具体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1)戊戌变法的序幕是什么?
(2)关于戊戌变法的性质,小历、小史有不同认识(如下图),你同意谁的意见?结合百日维新的一项具体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2.综合题- (共3题)
2.
某校八年级同学开展主题为“近代工业的兴起”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
(读图说史)

(1)、图(a)、图(b)分别是洋务派创办的哪一类型的近代工业?
(探究学习)

(2)根据图(c),指出1842-1890年外国轮船公司在华货物运送数量变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72-1890年外国轮船公司在华货物运送数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学法运用)
(3)洋务运动给中国近代化探索留下哪些有益的启示?
(读图说史)

(1)、图(a)、图(b)分别是洋务派创办的哪一类型的近代工业?
(探究学习)

(2)根据图(c),指出1842-1890年外国轮船公司在华货物运送数量变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72-1890年外国轮船公司在华货物运送数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学法运用)
(3)洋务运动给中国近代化探索留下哪些有益的启示?
3.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879年,为加强海防,李鸿章于大沽、北塘炮台试射电报以达天津、效果良好。他再次上奏:“旱线”(即陆线)从天津到上海所需不过“十数万两”,可先从淮军军饷内拨款开办,等到办成后仿照轮船招商局的办法招募商股,分年缴还本银;经营方式自然是“官督商办”;由于中国目前没有这方面人才不能不雇外国专家,但他明确提出要设立电报学堂培养中国学生“自行经理”。1880年10月,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同时设立电报堂,这是中国近代电讯事业的开始。
――摘编自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的目的?(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4.
下面三幅图片分别对应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三次侵华战争,请仔细观察三幅图片,回答问题。

(1)请你分别指出上面三幅图片所反映的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影响。(每次战争各一句话)
(2)在侵略者的炮口下,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最能体现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更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最终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的分别是哪三个条约中的哪一条款?
(3)对于三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你有哪些感慨?

(1)请你分别指出上面三幅图片所反映的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影响。(每次战争各一句话)
(2)在侵略者的炮口下,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最能体现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更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最终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的分别是哪三个条约中的哪一条款?
(3)对于三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你有哪些感慨?
3.选择题- (共30题)
6.
陈老师为撰写论文,列出以下提纲:“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二、梁启超与《变法通议》;三、严复与《天演论》;据此推测,他的论文题目应该是
A.《论鸦片战争的危害》 | B.《浅议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
C.《探究戊戌变法的背景》 | D.《追寻辛亥革命的起因》 |
7.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习近代西方的
A.科学知识 | B.选官制度 | C.军事技术 | D.教育与政治制度 |
8.
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描写的是
A.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 B.太平天国北伐失败 |
C.台湾人民抗日斗争 |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
9.
近代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规定各国派遣军队保护北京使馆,永远禁止中国人参加带有排外性质的任何组织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北京条约》 |
D.《辛丑条约》 |
10.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的消息付出,全国上下一片哗然,众人议论纷纷,忧心忡忡。下列议论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①割地开口岸,丧权辱国
②赔白银4.5亿两
③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中国民族工业没指望了
④圆明园被烧掉太可惜了
①割地开口岸,丧权辱国
②赔白银4.5亿两
③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中国民族工业没指望了
④圆明园被烧掉太可惜了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11.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该材料出自
A.《南京条约》 | B.《望厦条约》 | C.《黄埔条约》 | D.《北京条约》 |
14.
1849年,林则徐与左宗堂交谈时曾预言:“终为中国患者,从俄罗斯乎!”下列历史事实能证明他的预言的是
A.割占香港岛 | B.割占九龙司 |
C.割占台湾及所有附属岛屿 | D.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
16.
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这首诗不仅评价了太平天国的历史功绩,也体现了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悲壮。导致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
②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③领导集体的腐败和内讧
④资本主义方案不适合中国国情
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
②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③领导集体的腐败和内讧
④资本主义方案不适合中国国情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 |
19.
2018年9月,在辽宁海域发现并确认了北洋水师沉舰一一经远舰,这是继致远舰之后,发现的又一艘北洋沉舰。与这两艘军舰沉没有关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20.
某派官员杨深秀于光绪二十年四年(1898年)上书光绪皇帝:“臣尤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与材料中“大计”相关的是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22.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 B.获得更多赔款 |
C.让外国使节进驻北京 | D.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
23.
2015年10月3日,国家文物局专家确认,在黄海海域发现的“丹东一号”沉舰应为1894年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致远舰.当年,率领致远舰重创日舰、最后壮烈殉国的海军管带是
A.戚继光 |
B.郑成功 |
C.左宗棠 |
D.邓世昌 |
24.
太后、皇帝和侍从“穿着普通人的粗布衣服,以免被官员认出,惶惶然向西逃亡。在长途的艰难流亡之后,10月23 日,朝廷在西安重建起来。”这情形出现在
A.鸦片战争期间 |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
25.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侵略者纷至沓来,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下对条约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南京条约》使列强的侵略由沿海深入到内陆
②《马关条约》打击了中国民族工业
③《辛丑条约》使清王朝的内政外交受洋人控制
④三个条约的签订都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①《南京条约》使列强的侵略由沿海深入到内陆
②《马关条约》打击了中国民族工业
③《辛丑条约》使清王朝的内政外交受洋人控制
④三个条约的签订都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A.①② |
B.②④ |
C.②③ |
D.②③④ |
26.
“以天国的理想作为现实奋斗的目标,以政治上的平等与经济上的平均作为政治动员的口号。”下列文献内容能够印证该观点的是( )
A.《南京条约》 | B.《天朝田亩制度》 | C.《资政新篇》 | D.《国闻报》 |
28.
曾经不可一世高高在上的大清帝国一夜之间被英国人打得颜面扫地,这掀开了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史。这场导致中国走进屈辱历史的战争是 (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D.中法战争 |
29.
我国首部禁毒法于2008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历史上,国际联盟把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1987年联合国又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它们的确定是为了纪念被誉为“全球禁毒第一人”的()
A.关天培 | B.林则徐 |
C.左宗棠 | D.邓世昌 |
31.
1895年,有人写了一副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这副对联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成为东洋朝廷 | B.封建制度腐朽落后 |
C.日本政治制度先进 | D.日本侵华准备充分 |
32.
“舞动的北京”是和平、友谊、进步的象征。某电视台准备制作历史纪录片《1901年底的北京城》,片中不可能出现的画面是:
A.圆明园已成残垣断壁 |
B.清政府在筹备大量赔款 |
C.驻扎有外国军队 |
D.东交民巷居住许多北京居民 |
33.
1866年,京师同文馆开设了“算学”馆,学员兼学医学、机器制造、西洋史地和万国公法等科。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洋务运动的兴起 | B.辛亥革命的爆发 |
C.科举制度的废除 | D.百日维新的推行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1道)
综合题:(3道)
选择题:(3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2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