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5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的起因异乎寻常,主要是由商务上的误会所引起的。
材料二 英国人坚持中国人应在平等的基础上将其国家对外开放,这个要求引起了冲突。因为中国人仍然是英国人为蛮夷,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有一个结果——发生战争。
材料三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连串不平等条约(包括《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和在上海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西方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中国人普遍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请你以《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一连串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一 这场战争的起因异乎寻常,主要是由商务上的误会所引起的。
材料二 英国人坚持中国人应在平等的基础上将其国家对外开放,这个要求引起了冲突。因为中国人仍然是英国人为蛮夷,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有一个结果——发生战争。
材料三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连串不平等条约(包括《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和在上海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西方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中国人普遍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请你以《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一连串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据图,分别写出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英国割占的领土。
(2)同图一相比较,图二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域分布上有何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3)从发动战争的目的和战争影响来看,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据图,分别写出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英国割占的领土。
(2)同图一相比较,图二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域分布上有何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3)从发动战争的目的和战争影响来看,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3.
英雄史观是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历史研究表明:重要人物往往能影响一段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2)材料二最早会出现在哪一年?材料中所描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指出梁启超一系列探索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梁启超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材料一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材料二 从今以后,任凭甚么人,尧舜咧,桀纣咧,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咧,王莽、朱温、袁世凯咧,若再要想做中国皇帝,可是海枯石烂海枯不会有这回事了。——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材料三 梁启超以“善变”闻名于世。辛亥革命后,他回国参与政治,两次讨伐复辟,再造共和。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并将这一传统转变成新的人格和社会理想,在不断的“变”里,其宗旨和目的始终不变,“其方法虽变,然其所以爱国者未尝变也”。——萧公权对梁启超的评价
(1)根据材料一指出怎样才能使国家富强?梁启超是怎样进行救国探索的?(2)材料二最早会出现在哪一年?材料中所描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指出梁启超一系列探索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梁启超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恭亲王奕昕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2)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是运动?此次运动的局限性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以来仁人志士面对侵略做出的反抗探索的认识。
材料一 至恭亲王奕昕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材料二 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三 义和团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尽萧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
(1)上述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出自哪些政治派别的观点?他们分别领导了什么运动?(2)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是运动?此次运动的局限性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以来仁人志士面对侵略做出的反抗探索的认识。
2.选择题- (共20题)
6.
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绘制一些简单的图示 , 可以能对历史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与发展有更直观地了解。对下列图示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


A.中国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
B.中国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
C.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
7.
《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之分裂……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
B.义和团运动时期 |
C.辛亥革命时期 |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
8.
***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中“革命性、民主性”主要是指《临时约法》
A.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
B.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
C.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
D.不承认清廷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
9.
戊戌政变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维新派继承了洋务运动的做法,使一家一户的中国人看到了“群”的形式和力量,为开启中国的民智和介绍西方的社会和科学知识奠定了基础。这段话中的“做法”是指
A.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
B.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
C.训练新式军队 |
D.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
10.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由此可知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是
A.与中国友好贸易 |
B.更好地给中国提供工业品 |
C.打开中国市场 |
D.向中国输入鸦片 |
11.
“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面:英法手牵着手,美俄提着篮子来了,两个强盗抱着大清这棵枯树摇晃,摇落的除了果子还有枯枝败叶。”这段文字描述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2.
下表是黄海海战中日力量对比表,在这场海战中中方损失惨重。其原因是
北洋海军 | 参战舰只10艘,总吨数31336吨,总马力46200匹,大炮总数173门,小口径炮149门,官兵总数2054人 |
曰本联合舰队 | 参战舰只12艘,总吨数40849吨,总马力73300四,大炮总数268门,小口径炮257门,官兵总数3630人 |
A.缺乏外援 |
B.实力差异 |
C.不习海战 |
D.指挥失误 |
13.
从1851年起共抗争坚持了14年,势力扩展到17省,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崩溃,阻止了中国殖民地化的进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及其重要的一页。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
B.太平天国运动 |
C.辛亥革命 |
D.北伐战争 |
14.
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大规模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 | B.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 |
C.阻止了民族危机的加剧 | D.近代海防意识的增强 |
15.
(□□□□)没有写上禁止鸦片进口的条款,外国商人利用这一点,加强了进行有利可图的非法买卖鸦片活动,清政将打输了这场战争,不敢禁止这种买卖。结果鸦片交易实际上交变得毫无约束,鸦片进口从1842年的33000箱上升到1848年的46000箱和1850年的52929箱。“口口口口”应是( )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16.
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苦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价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场战争( )
A.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B.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
C.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 D.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
18.
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描写的是
A.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
C.义和闭抗击八国联军 |
D.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
19.
某举人在光绪二十七年(注:光绪元年为1875年)的日记中写道:“朝廷俯从和议,而输与洋夷金四百五十兆。山西起派八百万金,吾邑派十五万金。材料中的“洋夷”指
A.英国殖民者 |
B.英法联军 |
C.日本侵略者 |
D.八国联军 |
20.
历史学家陈旭麓曾说过“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其中的“它”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五四运动 |
22.
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 )
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 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
C.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 D.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 |
23.
有人用《增广贤文》中“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来比喻洋务运动。这里的“花”和“柳”分别指
A.自强,求富 抵制西方列强的侵略 |
B.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创办中国近代工业 |
C.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 |
D.维护清朝统治 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24.
据1913年2月23日《独立周报》第七期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有志于民主推广的人常到田间“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 )
A.民主人士已经广泛深入民众 |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农民了解代议制,只是无暇顾及 | D.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薄弱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5道)
选择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