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到了。”
(2)分析材料二,你是否同意马士的观点,并说明理由。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你如何理解?材料三认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4)你认为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基本前提是什么?
材料一

材料二 “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到了。”
——美国历史学家马士(1855-1934)
材料三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1)图一中“堕落的帝国”指哪个国家?(2)分析材料二,你是否同意马士的观点,并说明理由。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你如何理解?材料三认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4)你认为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基本前提是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生平活动大事年表
材料二、(领导革命,走向共和)

材料三.对于许多未经历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又是常被过低估计的……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材料四: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掘吾民。
(1)据材料一,1892年至1894年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辛亥革命怎样的历史功绩?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材料四反应的是孙中山的哪一次革命活动?
(4)结合材料五,你能感受到孙中山怎样的精神品质?
材料一.孙中山生平活动大事年表
1866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 |
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 |
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 |
1894年11月,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
1912年2月,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制订开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913年以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革命斗争 |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
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
材料二、(领导革命,走向共和)

材料三.对于许多未经历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又是常被过低估计的……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摘自人民网
(黑暗的统治)材料四: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掘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材料五.上海《商报》评价孙中山“不知有身,不知有家,不知有敌人,不知有危害,不知有艰难寝馈食息,必于救国,造次颠沛,不忘奋斗”。(1)据材料一,1892年至1894年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辛亥革命怎样的历史功绩?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材料四反应的是孙中山的哪一次革命活动?
(4)结合材料五,你能感受到孙中山怎样的精神品质?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据材料二,概括晚清财政收人结构有什么变化。说明这一变化与上述运动之间的关系。
(3)请举出一个这场运动中所创办的民用企业。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场运动的认识。
材料一:1894年,洋务军事工业雇用工人约10800人;洋务民用工业雇用工人约8000人;洋务矿业雇用工人约20000人,总计约为39000人…...1843年至1893年,中国城镇人口数量由2072万增加到2351万,城市人口比重由5.1%提高至6%。近代城市的数目在增加。河北的唐山,河南的焦作,湖北的大冶,江西的萍乡,台湾的基隆等地,正是洋务派在那里采新法开矿,才发展为近代城市。
材料二: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
时间 | 农业税收人 | 工商业税收人 | 其他收人 | 总收人 | ||||
数额(万两) | 比重(%) | 数额(万两) | 比重(%) | 数额(万两) | 比重(%) | 数额(万两) | 比重(%) | |
1849年 | 3281 | 77 | 969 | 23 |
|
| 4250 | 100 |
1885年 | 3071 | 40 | 3923 | 51 | 714 | 9 | 7708 | 100 |
1911年 | 4810 | 16 | 20441 | 69 | 4445 | 15 | 29696 | 100 |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城市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这与哪一运动有关?
(2)据材料二,概括晚清财政收人结构有什么变化。说明这一变化与上述运动之间的关系。
(3)请举出一个这场运动中所创办的民用企业。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场运动的认识。
2.选择题- (共24题)
4.
有一份以清光绪帝名义发布的《罪己诏》称:“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5.
《卿云曲》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卿云烂兮,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简短的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
A.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 |
B.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巨大成就 |
C.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迅速进步 |
D.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荣光 |
6.
“冲击——反应”模式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是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驱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下列史实对应关系最符合“冲击——反应’模式的是
A.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
B.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 |
C.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
D.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 |
7.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互动经历了被迫融入世界、主动融入世界、与世界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等三个阶段。其中“被迫融入世界”阶段始于
A.开放五口通商 |
B.开展虎门销烟 |
C.创办新式学堂 |
D.组建新式海军 |
8.
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南京古城墙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包括
①维新变法运动拉开序幕
②中华民国成立
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
④太平天国失败
①维新变法运动拉开序幕
②中华民国成立
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
④太平天国失败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10.
《复兴之路>一书中说:”人们发现,既然两千多年来都被视为奉天承运的“天之子”不过是压在人们心灵上的土偶,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思想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呢“此观念最早可能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
B.洋务运动期间 |
C.义和团运动期间 |
D.辛亥革命期间 |
11.
如图为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的部分目录。请根据内容,为本单元选出合适的标题


A.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
B.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
13.
1877~1889年,英国太古、怡和,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与轮船招商局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终旗昌公司破产,而太古、怡和公司不得不与招商局达成协议: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繁荣,这表明洋务运动
A.击败外国企业在华经济侵略 |
B.达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 |
C.完成了中国近代社会工业化 |
D.部分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 |
14.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边疆、沿海地区受到列强的窥视,形势严峻。清政府为解决危机采取的措施有
①收复新疆
②设置新疆行省
③筹建新式海军
④建立台湾行省
①收复新疆
②设置新疆行省
③筹建新式海军
④建立台湾行省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15.
如图漫画为1900年俄国人创作,画面中的人物为中国人,或是义和团或是清政府,壶中为众多荷枪实弹的洋兵和轰鸣的大炮。该漫画


A.讽刺清政府不自量力 |
B.谴责英法火烧圆明园 |
C.反对俄国参与八国联军 |
D.客观反映甲午中日战争 |
20.
阅读下图《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 |
B.五口通商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
C.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占领了中国市场 |
D.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
22.
1838年,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痛陈鸦片“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由此得出,他主张严厉禁烟的原因是( )
A.闭关锁国,腐败不堪 | B.兵弱银荒,国力日衰 |
C.列强瓜分,国家危亡 | D.惩治毒贩,打击侵略 |
23.
有人说:“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
B.甲午战争后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 |
C.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
D.甲午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上升到制度层面 |
25.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劝导国人
A.放弃天朝观念 |
B.学习西方技术 |
C.拥护民主共和 |
D.反抗列强侵略 |
26.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
A.经济技术方面探索 | B.政治制度方面探索 |
C.思想文化方面探索 | D.军事强国方面探索 |
27.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三年内入会且身份可考者379人,其中国内和留学国外的学生354人,官吏和有功名的知识分子10人,教员、医生8人,资本家、商人6人,贫农1人。上述成员身份构成可看出
A.同盟会的主张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同 | B.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
C.西方政党政治的观念已经深人人心 | D.广大知识分子是辛亥革命的主力军 |
3.填空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4道)
填空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