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定州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5193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5

1.综合题(共3题)

1.
近代中国备受列强凌辱,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近百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战;有单独入侵,更有合伙劫掠,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

材料三:“由于中国人民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840年以来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界碑”指什么?如何理解“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这句话?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合伙劫掠”中国的一个典型事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清政府在“三次灾难性战争”中屡战屡败的原因有哪些?
(4)综上探究。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2.
中国的近代化也伴随着中国人对自身认识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认为:要自强,就必须有新的生财之道,开辟新的财源;要开财源,莫如振兴商务。薛福成指出,“工商之业不振,则中国终不可以富,不可以强。”

——王鲁英《论洋务运动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

材料二:甲午战败让中国人蒙受了巨大损失,唯一值得中国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人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

——马勇《甲午战争影响:沉痛的转身》

材料三:为了挽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亡,为了拯救民众于水火,一批仁人志士揭竿而起,浴血奋战;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党人前赴后继,屡败屡战,英勇牺牲,“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一批革命志士“敢以颈血藏诸侯”,以手枪、炸弹等铁血手段对抗残暴的专制政体……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同时这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永远值得炎黄子孙尊敬和怀念。

材料四: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教、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本志罪安之答辩书》

(1)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李鸿章“自强”的具体措施。简要说明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文中“中国人没有就此沉沦”的具体表现。中国人“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带来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4)根据材料四,概括陈独秀的主张。
(5)综上所述,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3.
民主与自由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材料二:


材料三:中华民国建立后……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认识,陈独秀认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莫克拉西和赛因斯)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其内容出自哪一法律文献?这部文献的性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老百姓在国家中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这种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进行了哪些活动?陈独秀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为此他掀起了什么运动?

2.选择题(共20题)

4.
鲁迅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勇,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里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实质是辛亥革命
A.反封建不彻底
B.没有唤醒民众
C.没有反对帝国主义
D.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5.
“从此中国东南沿海各省门户洞开,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势力,凭借着不平等条约中的特权,在它的炮舰的保护下,通过这些口岸在中国开始泛滥。”该“不平等条约”还要求清政府
A.割让香港岛
B.增辟苏州为通商口岸
C.镇压义和团运动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6.
观察下面表格,相关机构的设立
A.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产物
B.目的是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
C.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冲击的产物
D.体现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
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国通史》中写道: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对中国是灾难性的。对“灾难”解读正确的是
A.满清政府主权完全丧失
B.中国近代化进程开始
C.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中国社会性质彻底改变
8.
1900年,北京首次全城禁止随地大小便,但这种全城禁止是纯以武力威慑为后盾的。时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曾见到“另一国人为了宣扬他们清洁的信条,射杀任何在公众场所便溺的人。”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鸦片战争的发生
B.维新变法的展开
C.太平天国运动进行
D.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9.
孙中山在最初开展革命活动时,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拥护,他们普遍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1900年后,越来越多的土人加入了孙中山的事业,孙中山的形象由原来的“犯上作乱者”,变为爱国志士。促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A.列强加剧侵略扩张
B.革命思想不断传播
C.清廷日益腐朽反动
D.孙中山个人生望提高
10.
“人们穿着节日盛装,向虎门海滩涌去。前往海滩的群众,经过英国洋馆,过去英国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可今天,洋馆却死一般寂静,几个在窗口向外探望的英国商人,见人海如潮,喊声震天,吓得赶忙把头缩了回去。”材料表明此事件
A.成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B.促使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C.限制了中英贸易的正常发展
D.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11.
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二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按照公元纪年法,孙中山逝世于公元
A.1923年
B.1924年
C.1925年
D.1926年
12.
梁启超曾说:“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认为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实现了民族独立
C.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13.
某学者指出:“一曰,须言之有物……八曰,不避俗语。”该史料涉及新文化运动
A.提倡民主
B.提倡科学
C.提倡新道德
D.提倡新文学
14.
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在《民国前十年》中说:“袁世凯那台滑稽戏的演出,也是靠个班底的。他老人家晚年,班底里的主要配角,一个个各唱其戏,他这个袁兰芳只好唱个独角戏,就卖不了票了。”上述材料反映出袁世凯复辟帝制导致其(  )
A.众叛亲离陷于孤立B.遭到帝国主义强烈反对
C.被迫向革命党屈服D.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15.
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北京城墙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A.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在这里签订
B.公车上书在这里进行,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C.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诞生
D.这里最早开放为通商口岸
16.
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发表《青春》一文。他不仅强调青年之青,而且强调一个“新”字。在当时的李大钊看来,新青年应该“新”在:
A.坚持民主科学
B.坚持人文主义
C.坚持共产主义
D.坚持马克思主义
17.
遗迹是无声的历史,通过下图中的遗迹,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

①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
②清王室腐败奢侈的生活
③列强对中华文明的摧残
④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的辉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18.
近代以来列强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主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下列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的是
A.片面最惠国待遇B.领事裁判权
C.租地建房权D.开矿设厂权
19.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该条约中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
A.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 增开通商口岸 D.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0.
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它意味着旧式的民族反抗和斗争难以改变中国的命运,民主革命的涛声已经隐约可闻。隐约可闻的“民主革命的涛声”有可能是:
A.《资政新篇》的写成B.《海国图志》的问世C.《民报》的发行D.《新青年》的创刊
21.
1913年3月20日22时45分,宋教仁被杀手刺杀于上海火车站,经过调查杀害宋教仁的幕后黑手竟然是袁世凯。“宋教仁案”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权力之争B.美日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C.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D.共和与专制的矛盾
22.
“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该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公车上书B.五四运动C.辛亥革命D.戊戌变法
23.
有人认为:“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种改造和变革社会的执著探索精神;一种团结战斗的精神。”下列能够说明这些结论的史实有
①反对巴黎和会将中国山东主权转让给日本 
②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③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探索救国出路
④运动从学生扩大到工商界人士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