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七校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4995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9

1.综合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中国人民包括清政府军队里的爱国将士表现得很英勇,浴血奋战直至战死疆场。但是,五四运动之前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还处于被动、自发的状态,形不成整体的斗争合力。五四运动不仅有青年学生的参与,广大工人、商人、教师、市民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相互呼应,取得了运动的初步胜利。中国人民以伟大的觉醒铸刻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烙印。

——摘自齐卫平《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一次伟大觉醒》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和学生爱国运动是互为因果的。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经过五四运动,介绍、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摘自《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人数及党员人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与五四运动前斗争相比,中国人民在五四运动中的斗争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的地位。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和口号分别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归纳其主要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是哪年召开的?提出怎样奋斗目标?材料三中体现了党的队伍建设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的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被完全忽略了。”
材料二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为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中国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中国国民有建立民主共和的能力,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唯一出路。

——摘自朱志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材料四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俄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

——摘自徐国琦《中国与大战》等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及的“这场持续了三十五年的运动”指什么事件?材料中“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和“更为可取的方面”分别指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认为国弱的主要因素以及强国的具体主张。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兴民权、改民主”不懈努力,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4)据材料四指出中国人的国家模式认同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开始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也赞同将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中国自此开始被拖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2011年5月7日至15日,“圆明园国宝全国巡展”在柳州展出,柳州市民目睹了圆明园12生肖兽首铜像中的四件(见如图)。

材料三  1895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出了一副对联,其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当他把上联拿给前去日本谈判的清朝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要求李鸿章对下联时,这位清政府举足轻重的人物思考良久,终于勉强对出了下联:“天无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材料四 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郊游也。惟庚子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孙中山

请回答:
(1)根据所学,指出材料一中“将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这四件饱经沧桑的国宝是在哪一事件中被迫离开故土的?劫掠者是谁?
(3)材料三与近代日本发动的哪一场侵华战争有关,谈判的结果是签订了什么条约?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材料四中“庚子失败”指什么事件?

2.选择题(共14题)

4.
“这一文件的空想性质和当时阶级斗争的残酷程度都决定了其用心规划的土地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这一文件”是指
A.《天朝田亩制度》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资政新篇》D.《北京条约》
5.
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创始人在《章程》中最先发出“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由此可知,开启了近代中国民主复兴思想先河的历史人物是
A.孙中山B.李鸿章C.康有为D.陈独秀
6.
梁启超说:“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末有留意焉者也。”为了“塑造”新民,中国知识分子在20世纪掀起了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7.
瞿秋白评价五四运动时曾说:“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这里的“民主主义”是指
A.太平军抗击洋枪队B.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C.彻底地反帝反封建D.变法图强的思想
8.
“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向复兴彼岸的航迹。”与材料描述有关的事件是
A.中共一大的召开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五四运动D.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9.
某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此人
A.作为正式代表参加了中共“一大”B.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
C.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的内涵D.指挥了辛亥革命
10.
“我之廉价工人,彼(西方国家)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近代出现这一现象始于哪一条约的签订(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1.
“北地终招八国兵,金城坐被联军毁。拳民思想一朝熄,又换奴颜事洋鬼。”诗句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包括
①火烧圆明园
②义和团运动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④《辛丑条约》的签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
历史漫画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历史,让人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引发对历史的思考。与下图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不相符的是
A.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领导者是孙中山
C.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13.
清末某官员说:“战争骇人地向毫无准备的我们袭来,李鸿章所吹嘘的舰队、要塞、枪炮和人力,都已证明非一般所期待的那样厉害。”这里的“战争”指(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4.
1861年,法国作家雨果说:“抢劫已成为一种日常行为,小至小资家庭的钱匣,大至富丽堂皇的圆明园,直到被塞满的裤子不堪负重,坠至脚踝处。”英法联军的这一掠夺行为出现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15.
马克思说:“代表陈腐世界的清帝国必然要在这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但它是基于禁止毒品的道义原则,而现代社会的代表大英帝国却是为了发财。”这场“殊死的决斗”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益瓦解
D.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16.
1889年,张之洞在《筹设炼铁厂折》中说:“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他主张
A.创办民用工业
B.任用维新人士
C.实行三民主义
D.宣传民主科学
17.
《近代中闰的新陈代谢》一书中介绍说,1840 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形成一个群体。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请判断,这里“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 )
A.虎门销烟B.洋务运动C.公车上书D.新文化运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