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共1题)
1.
(1)在洋务派“自强”的旗帜下,19世纪60年代起在中国创办了一系列民用工业。( )
(2)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全军覆没。( )
(3)当某条约得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人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条约应是《马关条约》。( )
(4)爷爷把在北京东郊民巷拍的照片给大家看,并介绍说是1905年的作品,小明看到照片上有大量北京市民居住在东郊民巷里。( )
(5)“新纪元以来,中华民国之名,既为世界各国所承认,主权属国民全体,载在临时约法,然而十年之间,有二次之革命,八十日之帝制,有八日之复辟……”材料说明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稳定了政局。( )
(2)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全军覆没。( )
(3)当某条约得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人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条约应是《马关条约》。( )
(4)爷爷把在北京东郊民巷拍的照片给大家看,并介绍说是1905年的作品,小明看到照片上有大量北京市民居住在东郊民巷里。( )
(5)“新纪元以来,中华民国之名,既为世界各国所承认,主权属国民全体,载在临时约法,然而十年之间,有二次之革命,八十日之帝制,有八日之复辟……”材料说明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稳定了政局。( )
2.综合题- (共2题)
2.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革与革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源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清王朝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重新组织……日本击败中国引起了年轻的光绪皇帝的注意,他意识到有必要进行彻底的改革。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把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与解决中国遭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侵略压迫的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的学说。
(4)对比材料一中两次运动在近代化探索上有何异同?
材料一: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清王朝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重新组织……日本击败中国引起了年轻的光绪皇帝的注意,他意识到有必要进行彻底的改革。
——斯塔夫阿里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联系所学,反应清朝地主阶级进行“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重新组织”的事件是什么?此次反省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光绪帝的“彻底的改革”又是指什么事件?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认为变法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维新派在文化教育方面采取什么具体措施?材料三: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把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与解决中国遭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侵略压迫的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的学说。
——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3)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哪种学说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辛亥革命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4)对比材料一中两次运动在近代化探索上有何异同?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光时,二十年,英吉利,开香港。到咸丰,第六年,打广东,第十年,英法国,打京城,圆明园,放火烧。到光绪,甲午年,日本国,来打仗,我国败,失台湾。
——1903年发行的《爱国三字书》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在19世纪遭受的列强侵华战争有哪些?
材料二 慈禧对列强保留她的统治地位感激涕零,欣然回电李鸿章:“……所有十二条大纲,立即照允”,并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而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2)材料二中慈禧对列强“感激涕零”并欣然同意签署了哪一条约?最能说明“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的是条约中哪一规定?
材料三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需几艘三桅战船就能摧毁其海军舰队。
——英国马戛尔尼
(3)依据材料三“中华帝国”被摧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材料一 道光时,二十年,英吉利,开香港。到咸丰,第六年,打广东,第十年,英法国,打京城,圆明园,放火烧。到光绪,甲午年,日本国,来打仗,我国败,失台湾。
——1903年发行的《爱国三字书》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在19世纪遭受的列强侵华战争有哪些?
材料二 慈禧对列强保留她的统治地位感激涕零,欣然回电李鸿章:“……所有十二条大纲,立即照允”,并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而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2)材料二中慈禧对列强“感激涕零”并欣然同意签署了哪一条约?最能说明“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的是条约中哪一规定?
材料三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需几艘三桅战船就能摧毁其海军舰队。
——英国马戛尔尼
(3)依据材料三“中华帝国”被摧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3.选择题- (共16题)
4.
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仍坚持革命的立场,为捍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果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其中包括( )
①发动“二次革命” ②组建国民党 ③发动护国战争 ④发动护法运动 ⑤成立中国同盟会
①发动“二次革命” ②组建国民党 ③发动护国战争 ④发动护法运动 ⑤成立中国同盟会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⑤ | C.②③⑤④ | D.④③⑤① |
5.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孙中山对我国“民主性”的贡献有( )
①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制度 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①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制度 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 | D.②③④ |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对中国的不同政见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与这三种政见较一致的政治派别分别是( )
A.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 | B.洋务派、革命派、顽固派 |
C.维新派、洋务派、革命派 | D.顽固派、革命派、维新派 |
7.
“(清末)这个运动是在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不能根本变革的约束下进行的,因此以坚持清朝政府的政治垄断……为基础……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以此为基础来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工业化模式。”材料所述的这一运动( )
A.使中国实现了近代化 | B.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
C.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 | D.便利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11.
中国近代的一本启蒙读物中写道:“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最能体现作者描述状况的是某不平等条约中的哪项规定
A.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B.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
C.划定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
D.割占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
12.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割占了中国东北6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
C.便利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 D.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13.
中国称之为的“鸦片战争”,英国却一直称为“通商战争”,由此我们认为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真正意图是
A.报复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
B.改变英国贸易中“入超”的地位 |
C.解体当时中国的自然经济 |
D.打开中国市场 |
14.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下列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表述有误的是( )
A.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
B.领导集团的腐败和内讧 |
C.太平军将士的无能 |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力量过于强大 |
15.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材料中所涉及的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
C.列强对华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 |
D.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1道)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