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材料一 参加拜上帝会的人越来越多,“阎罗妖”不断逮捕教徒,我们组织了太平军与这帮清妖阎罗们斗争,我们从金田村起义,一路势如破竹,直达南京,天王坐了龙座,南京也叫天京了,成为天国的都城。
(1)依据材料一,指出“我们”在太平天国军事生涯中经历的重大事件。材料二 天朝定都后,伴随着军事发展,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它说我们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我的天国梦终于要实现了!
(2)材料二中《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符合了当时广大农民的哪一愿望?材料三 1856年,太平天国士兵中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打起包裹回家转,依旧做长工,”天国竟然变成这样了,天国该怎么办呀?我迷茫了。
(3)材料三中的歌谣反映了哪一事件?这一事件对太平天国有何影响?材料四 终于到这天,天国城破!正所谓:“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
(4)导致这场运动最终失败的原因除材料四中的“煮豆燃萁”之外,还有哪些原因?材料一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材料三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监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1)材料一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该条约的签订是在哪一次战争之后?(2)材料二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该条约中最能体现日本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规定是什么?
(3)材料三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一 (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蚕食鲸吞,曰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週然不同。
——摘编自1913年一位乡村知识分子的日记
材料二 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表年代 | 哲学、宗教 | 自然、应用科学 | 社会科学 | 历史、地理 | 文学艺术 | 合计 | 年平均数 |
1895年前 | 1 | 4 | 1 | 2 | 3 | 12 | |
1896—1911 | 38 | 172 | 366 | 238 | 136 | 958 | 63.86 |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乱”是指哪一政治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2)据材料二,指出甲午战争后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出现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现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
2.选择题- (共24题)
A.创办军事工业 | B.创办民用工业 | C.派遣留学生 | D.组建北洋舰队 |
A.中共一大 | B.中共二大 | C.中共三大 | D.中共四大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B.“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
C.“暂死力争,还我青岛” | D.“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 |
A.戊戌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洋务运动 | D.五四运动 |
A.太平天国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第二次鸦片战争 |
D.甲午中日战争 |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B.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 |
C.八国联军屠杀劫掠 | D.日本实施报复性“扫荡”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B.《中华民国约法》 |
C.《南京条约》 |
D.《马关条约》 |

A.《南京条约》签订之后 |
B.《北京条约》签订之后 |
C.《马关条约》签订之后 |
D.《辛丑条约》签订之后 |
A.维护了封建统治 |
B.得不到群众支持 |
C.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
D.传播了革命思想 |
A.盲目排外 | B.斗争矛头是帝国主义 |
C.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 D.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 |
A.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
B.力陈变法,推行维新 |
C.组织北伐,推翻军阀 |
D.宣传科学,批判礼教 |
A.推翻了封建帝制 |
B.实现了民族独立 |
C.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 |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
A.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 B.建立了中华民国 |
C.创办了京师大学堂 | D.废除了科举制度 |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