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马山县2017年初三第二次中考适应性检测 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93182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10/10

1.综合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这样,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选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占领了南昌城。
——选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材料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伟大转折和新的革命起点。它意味着中华民族在经历种种探索与曲折之后开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1)请写出材料一中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多少周年?
(2)材料二中的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其重大意义是什么?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每年的8月1日被定为什么节日?
(3)材料三中描绘红军长征的历史画卷。长征途中哪次会议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红军长征是我国军事史上伟大的业绩,它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决定实行什么伟大的决策?材料四所说“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又称作什么?
(5)回首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历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日本19世纪中叶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威胁时,能够以这些国家为榜样,顺利地实现本国的社会变革,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世界史·近代史稿》
材料二:“……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1933年罗福斯的总统就职演说
材料三: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纪录片《复兴之路》演说词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说的“社会变革”是近代史上的哪一场重大改革?与此同时中国也向西方学习,开展了哪一场探索活动?当时中日向西方学习的重点有什么不同之处?
(2)材料二中罗斯福所描述的现象是由什么事件引起的?针对“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的问题,美国政府在推行“新政”时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解决?
(3)材料三所说的“社会变革”在农村经济改革体制中采取什么形式?除了材料三所说的“变革”之外,新中国还有一些“变革”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请举出一例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创新与国家发展的认识。
3.
17—19世纪,英法美等国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钱乘旦教授在论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说:“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英国是如何从法律上限制“一个人的绝对权力”?由此确立的政治体制是什么?
(2)列宁说:“现代美国史,是由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这场战争要完成哪些革命任务?标志美国诞生的事件是什么?
(3)1789年,资产阶级发表宣言,宣言所宣布的人权、法治、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该宣言是什么?是由什么机构颁布的?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影响

2.选择题(共16题)

4.
央视《百家讲坛》播出的《明十七帝疑案之朱元璋》引起观众对朱元璋极大兴趣,下面与朱元璋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靖难之役B.设立东厂C.废丞相D.执行削藩政策
5.
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它反映了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中推行(    )
A.严厉的禁海政策B.“闭关锁国”政策
C.“对外开放”政策D.“重本抑末”政策
6.
《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这一条款损害了中国的
A.领土主权B.司法主权C.关税自主权D.内河航运权
7.

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土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    )

①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②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

③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          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

8.

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土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    )

①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②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

③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          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

9.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推论对应不正确的是(  )
A.日本加紧侵略华北——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C.“七七事变”——日本挑起全面侵华战争
D.台儿庄战役——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10.
1956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
A.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B.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C.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D.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1.
“鞍册轧钢开红花,解放汽车跑中华”。新中国自主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是在()
A.土地改革时期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大跃进”运动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许多批评家主张散文不得放弃“边界”。即使古代散文不存在一个稳定的散文文类,现代散文也到了建章立制的时候。然在我看来,散文的“边界”可以撤除;换言之,诗、小说、戏剧之外均可成为散文。事实上,这就是我认定散文疆域的参照坐标。诗的节奏、押韵以及铿锵语调具有严饬的形式感——这一切无不展现出摒弃世俗的美学高度;散文则是流水般的叙述话语,而且,这种叙述话语松弛、从容,直面琐碎卑微的日子,充满日常的烟火气息。因此,散文与小说时常面目相近,甚至不分伯仲。考察二者的区别,许多人聚焦于“虚构”:散文必须纪实,小说允许虚构。为什么小说拥有虚构的特权而散文不得染指?在我看来,与其说小说占有了虚构之利而将笨拙的纪实扔给了散文,不如考虑二者的分疆而治带来了什么。小说必须有偿使用虚构,它通常以传奇性、戏剧性和悬念回报虚构——即以想象打破庸常现实的平淡与乏味。相反,散文不屑于虚构,它的自信是洞悟平淡背后的玄机与妙趣,以内心的起伏取代情节的跌宕。不言而喻,以上粗糙的概括忽略了许多例外,这犹如放弃细节的精雕细琢换取基本轮廓的浮现,仅仅列举几个有限的参照标识,散文的“边界”勘察远未精确。王若虚的《文辨》曾经对于文体发表了一个睿智的观点:“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意即各种文体规范并非僵硬的教条。必要的时候,文学必须有勇气破门而出。

(选自南帆《文无定法》,有删改)

1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许多批评家主张散文不得放弃“边界”。即使古代散文不存在一个稳定的散文文类,现代散文也到了建章立制的时候。然在我看来,散文的“边界”可以撤除;换言之,诗、小说、戏剧之外均可成为散文。事实上,这就是我认定散文疆域的参照坐标。诗的节奏、押韵以及铿锵语调具有严饬的形式感——这一切无不展现出摒弃世俗的美学高度;散文则是流水般的叙述话语,而且,这种叙述话语松弛、从容,直面琐碎卑微的日子,充满日常的烟火气息。因此,散文与小说时常面目相近,甚至不分伯仲。考察二者的区别,许多人聚焦于“虚构”:散文必须纪实,小说允许虚构。为什么小说拥有虚构的特权而散文不得染指?在我看来,与其说小说占有了虚构之利而将笨拙的纪实扔给了散文,不如考虑二者的分疆而治带来了什么。小说必须有偿使用虚构,它通常以传奇性、戏剧性和悬念回报虚构——即以想象打破庸常现实的平淡与乏味。相反,散文不屑于虚构,它的自信是洞悟平淡背后的玄机与妙趣,以内心的起伏取代情节的跌宕。不言而喻,以上粗糙的概括忽略了许多例外,这犹如放弃细节的精雕细琢换取基本轮廓的浮现,仅仅列举几个有限的参照标识,散文的“边界”勘察远未精确。王若虚的《文辨》曾经对于文体发表了一个睿智的观点:“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意即各种文体规范并非僵硬的教条。必要的时候,文学必须有勇气破门而出。

(选自南帆《文无定法》,有删改)

14.
2017年4月26日,我国自行研制第一艘航母正式下水,加强了我国海军防备力量,回顾历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是(  )
A. 华东军区海军 B. 北洋舰队 C. 东海舰队 D. 南海舰队
15.
1971年,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升起,有位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感慨地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  )
A.中国代表出席万隆会议B.中国在联合国法席位恢复
C.中日关系正常化D.中美建交
16.
今年,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国际歌》诞生146周年。该战歌创作的背景是( )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B.五四运动C.巴黎公社失败D.英国宪章运动
17.
张三同学在“五一”放假期间随父母乘坐飞机出游,你知道下列还有哪种交通工具是在同一次工业革命中被发明出来的吗?( )
A.汽船B.蒸汽机车C.汽车D.载人航天飞船
18.
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说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主要依据是因为这次会议(  )
A.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B.消除列强间的矛盾
C.调整列强的统治秩序
D.惩治战败国德国
19.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英法对德宣战B.世界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矛盾激化
C.苏德战争爆发D.太平洋战争爆发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