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4题)
A.狩(shòu)猎 待慢 风雪载(zài)途 张灯结彩 |
B.雾霭(ái) 震憾 窈窕(tiǎo)淑女 人情世故 |
C.缄默(jiān) 晦暗 销声匿(nì)迹 天衣无缝 |
D.连翘(qiáo) 惬意 辗(zhǎn)转反侧 草长鹰飞 |
A.杨小琪回首与书法相伴的三十载,在对人生充满种种了悟的同时,于书法艺术也有一种大彻大悟的释然之感。 |
B.当优美的旋律戛然而止时,整个晚会现场出奇的寂静,人们沉浸在无尽的回味中。 |
C.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率先垂范,勇当医改马前卒,为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
D.《大众电子》《智能机械杂志》等12种科技杂志全都是科技行业重要的传声筒,拥有忠实的读者群体,它们的消失,令读者们叹为观止。 |
①其中“常”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②而“常”也有表示长度的意思,它的具体尺寸是“寻”的两倍,也就是一丈六尺
③由此可见,看上去平平常常的汉字,它们背后却铺陈着广博的知识背景,隐含
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④原来,“寻”在古代是一种丈量宽度或长度的单位,具体尺寸是商周时期的八尺
⑤“寻常”最初的意思就是不太长的、日常比较常见的长度,后来逐渐就有了“平常” “普通”等含义
⑥举例来说,“寻常”表示“普通” “平常”等意思
A.④①⑥⑤③② | B.④⑥①③②⑤ | C.⑥①④②⑤③ | D.⑤②①③⑥④ |
A.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皆为我国传统节日。 |
B.“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
D.二十四节气不仅归纳了一年中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而且和人类的农事安排、民俗活动等密切相关。公历六月有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正是农忙时节。 |
2.诗歌鉴赏- (共1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小题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_,诗歌最后两句借用典故在现代汉语中成了一个成语,它是_____________,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小题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请作简要赏析。
3.现代文阅读- (共3题)
①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小题1】选文第②段主要从哪些角度给我们展现了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小题2】“豆麦”、“水草”、“朦胧的月”、“淡黑的起伏的连山”竟让人陶醉、让人“自失”起来。仿照选文的写作手法,用上恰当的修辞,描绘让你陶醉的美景。(至少50字)
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
柳静
①鲨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
②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与吞食。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境下更是如此:一定尺寸的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但是,在2018年1月,西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的大量猎杀,导致多种鲨鱼濒临灭绝。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的形态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因此,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的“整容师”。
③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7种不同的鱼类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部和尾鳍大小。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鳍尺寸小40%。
④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鲨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眼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
⑤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⑥其次,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持,水质环境会进一步恶化。因为,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它可以通过清理腐烂的大型海洋动物尸体,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
⑦由此看来,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称它为海洋系统的“整容师”一点儿也不为过。
(选自《知识窗》,2018年第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选项对本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则说明文,主要说明了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了三个方面的作用,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 |
B.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不能适应海洋生物环境的变化,对它们来说,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
C.“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一句中的“悄悄”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鲨鱼数量的减少对其它海洋生物系统的影响缓慢的过程,表明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D.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与吞食。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境下(所有鱼类)的尾鳍可以保护鱼类远离鲨鱼的追捕。 |
孩子,有些东西不属于你
周海亮
我在始发站上了公共汽车,坐到最后一排。在我的后面,紧跟着上来一对母女。妈妈三十多岁,戴着无框眼镜。她的女儿五六岁,怀里紧抱着一只毛绒玩具。那时车厢里尚有部分空座,可是小女孩瞅瞅那些空座,然后坚定地指指我,对她妈妈说:“我要坐那里。”
我愣住了。
女人抱歉地冲我笑笑。她低下头,对小女孩说:“咱们去那边靠窗的位置坐吧。”
“不,我要坐那里!”小女孩再一次指指我。
我不知道小女孩为什么非要坐到我的位置。但我知道,现在她与妈妈犟上了,任女人如何哄她,就是站在那里,不肯随女人去坐。她不去坐,女人也不去,两个人站在狭窄的过道里,任很多人用异样的目光打量她们。
我想,现在小女孩想要的并非是一个座位,而是一种满足。习惯性的满足,有理或者无理要求的满足。或许大多数时候,她的这种满足可以在家里得到,在她妈妈那里得到。问题是,现在,她并不是在家里。(A)
“你应该向我要这个座位,而不是你的妈妈。”我终于忍不住了,提醒她说。
小女孩似乎没有听到我的话。她看着妈妈,拽着妈妈的手,说:“我要坐那里,我要坐那里。”
“那你们过来坐吧。”我说,“你和你妈妈挤一挤,或者你妈妈抱着你……”虽然我并不想惯着她,可是我实在不忍看到女人尴尬的模样。
“不!”她说,“我不要和妈妈一起坐!我要一个人坐!”
这就太过分了。或者说,对她的妈妈来说,这已经远非胡搅蛮缠,而是威胁了。
我告诉小女孩,她乘公共汽车是免费的,她的妈妈并没有为她花一分钱。既然是免费,公共汽车上就没有给她准备座位。现在我把座位让给她,她应该把座位让给妈妈。或者,就算她花了钱,就算她有一个座位,有老人或者孕妇上来,她也应该给他们让座。现在,全社会都在这样做。
“我要坐那个座位!”小女孩对我的话充耳不闻,她一门心思缠着她的妈妈。
我想起一个词:教养。
那天,直到终点,我也没有给她让座。我始终坐得安安稳稳,再也没有和小女孩说一句话。而她则始终站在我的面前,拽着妈妈的手,每隔一会儿,就要说一遍“我要坐那个座位”。(B)
可是,没有用。她的要求在今天、在这辆公共汽车上、在我的面前,注定不会得到满足。
车上的人看着我,看着她,看着她的妈妈,目光里,各种情绪都有。但不管如何,我想,大概没有人觉得这个小女孩可怜,也没有人觉得我应该把座位让给她。
那天我必须拒绝她,不仅要用语言,还要用行动。我想告诉这个小女孩:这世上,有些东西并不属于她。不属于她的东西,并非撒娇,或者威胁唯一可以对她没有立场和底线的妈妈就可以得到的。
小女孩终会长大。但愿长大后她会明白:世界不是她家的客厅,别人的东西不是她怀里的毛绒玩具,别人也绝非她的妈妈。
这是世间最为简单的道理。
【小题1】本文讲述了“我”拒绝了一个小女孩要“我”的座位的无理要求。请梳理“我”当时感情变化的过程。_________ 忍不住 ________ 必须拒绝
【小题2】品读A、B两处画线的句子,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A.或许大多数时候,她的这种满足可以在家里得到,在她妈妈那里得到。问题是,现在,她并不是在家里。 |
B.而她则始终站在我的面前,拽着妈妈的手,每隔一会儿,就要说一遍“我要坐那个座位”。 |
【小题4】文中的妈妈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5】读了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请你从孩子或家长的角度谈谈。
4.对比阅读- (共1题)
(甲)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 ②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 ④悄怆幽邃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面句子中的“之”与例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能以径寸之木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B.乃记之而去 |
C.问所从来,具答之 | D.忘路之远近 |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题4】甲、乙文段画线句子都是环境描写,它们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名著阅读- (共1题)
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何况还要使衣服走样,你所来往的圈子特别是有教育的圈子,一举一动务须特别留意。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
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你只要留心别的有教养的青年就可知道。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盘上,叮叮当当的。
(1)傅雷的这封信,是写给儿子________(人名)的,主要从__________方面对儿子进行了教导?(2)结合生活实例说说你到别人家做客是怎样做到有礼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综合性学习- (共1题)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低碳生活”。八年级准备举办“低碳生活在身边”的校园宣传活动。请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目前全世界二氧化碳日排放量高达605万吨,温室效应不断加强,每天损失可耕地3万公顷,损失雨林5700公顷,减少动植物种100~200种。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有60%正处于不断退化状态,支撑能力正在减弱。为此,人们开始关注低碳生活。低碳生活要求通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低碳量排放。比如节约每滴水、每度电、每粒粮食……;注意废物回收、资源的再生利用等,减缓温室效应的扩大化。
材料二 关于“是否关注低碳生活”的调查(共100人)
是否关注低碳生活 | 人数 | 比例(%) |
肯定关注 | 35 | 35% |
一定程度上关注 | 50 | 50% |
不太关注 | 7 | 7% |
不关注 | 8 | 8% |
--来自中国低碳网
材料三 “低碳生活”,旨在使公众认识到低碳生活是一种优质的生活方式。例如,随手关灯,回收废品等,可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习惯;再如,调低空调的温度,减少汽车的出行等,既可以节约能源,也有利于身体健康。习惯于低碳生活的人士都认为,选择低碳生活方式,摒弃奢华的物质追求,能带来心灵的宁静。
(1)在这次活动中,你要向同学们介绍与低碳生活相关的情况。请从材料一、材料二中各提取一条主要信息,作为你介绍的要点。主要信息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信息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需要在校园的显要位置张贴一条倡导践行“低碳生活”的宣传标语,要求生动形象,具有校园气息。请你代拟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材料三说说对“低碳生活是一种优质的生活方式”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对比阅读:(1道)
名著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