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中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91096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6/16

1.判断题(共1题)

1.
清朝的“大一统”进程
材料 清朝前期真正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消除了千百年来自“三北”(东北、北部与西北)的“边患”变成和平的边疆;把一个横行大草原的强悍的蒙古族变为能与其他各族共处的和谐民族,把一个远离中华传统文化的藏民族拉近了距离,密切了与汉满民族的关系,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二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未涉及”。
①清朝采取多种措施成功地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
②由于封建制度的腐败,“边患”问题成为清王朝难以逾越的鸿沟。
③清朝前期,我国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我国的疆域东起库页岛,西迄帕米尔,北及外兴安岭,南达南沙群岛,从而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2)请你举出清朝前期解决“三北”“边患”对西藏、蒙古和回部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综合题(共2题)

2.
近代中国的教育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西新旧交融,并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事件
创办人
备注
1839年
马礼逊学堂
传教士马礼逊
澳门
1843年
英华学院
传教士爱礼逊
从印尼迁至香港
1844年
宁波女塾
传教士爱尔德赛
宁波
1861年
京师同文馆
恭亲王奕䜣
北京
1864年
广州同文馆
谈文和
广州
1898年
京师大学堂
张百熙等
北京
1903年
《奏定学堂章程》
张之洞等
建立初等、高等学堂的教育体系
 
材料二 第一,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虽然中了许多暗箭,背了许多谣言,教授和学生也都逐年地有些改换了,而那向上的精神还是始终一贯,不见得弛懈。第二,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即使只有自己;北大究竟还是活的,而且还在生长的。凡活的而且在生长着,总有着希望的前途。

——1925年鲁迅《我观北大》

材料三  1938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在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民族存亡之际,他们赓续文化,弦歌不辍……在这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832名从军的英雄……无论是投笔从戎走上抗战前线,还是在校园继续刻苦学习,都是一种爱国

——中国教育报《西南联大-抗战烽火中的不辍弦歌》

材料四  40年前,我们打开窗户,发现世界教育已经走向现代化。于是我们如饥似渴地引进西方教育的先进理念、教育改革的经验,逐渐使我国的教育恢复起来,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为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而且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如今新时代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与教育发展的不充分不均衡之间的矛盾。所以,继续关注农村教育与西部地区、边远地区的教育,继续关注弱势人群的教育,仍然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光明日报·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

(1)根据材料一,分析1839-1903年近代教育发展有何突出特点?京师大学堂创办于哪次重大社会改革运动期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举两例说明北大是“改进运动的先锋”、“北大与黑暗势力抗战”。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南联合大学成立的背景,并据材料三概括西南联大在此时期发挥的积极作用。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40年我国教育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和现阶段我国的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
(5)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分析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3.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在评价欧洲14-16世纪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时说“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为他们效劳,借用它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的一幕。”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指的是什么?演出“新的一幕”的“新”有何含义?
材料二  19世纪在同样地借用西方世界的东西时,发生的冲突较少、痛苦较小。过去,日本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思想,适应了经过挑选的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现在,日本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思想,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因此,同中国帝国的铁板一块的特点相比,日本的政体和社会结构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古代在“日本精神、中国知识”思想指导下进行了怎样的实践行动?后来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思想进行了怎样的社会变革?综合上述两次重大历史事件,与中国相比,日本的社会变革具有怎样突出的特点?
材料三 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Bolshevism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可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3)材料三中“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是何含义?请举出一例在这场革命的思想理论影响和指导下成功的事件。
(4)通过以上探索学习,说一说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3.选择题(共11题)

4.
“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是梁启超对中国古代某一机构的比喻。这一机构是
A.秦朝的丞相
B.元朝的中书省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5.
词汇出现的频率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下列词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中国各报刊上的有
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新政
B.民国、孙文、共和、三权分立
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
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抗日
6.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的“激进”其实是反动政府的“极端”逼迫出来的。……与其呼吁民众不要“激进变革”,不如吁请统治者不要“极端顽固”。可以佐证此观点的是
A.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
B.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
C.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
D.北洋军阀与新文化运动
7.
1937年7月7日,驻华北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外国在华北地区驻军始于
A.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B.辛亥革命失败之后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D.九一八事变之后
8.
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七子之歌》中写有:“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请问诗中“妈港”何时回到“母亲”的怀抱?
A.1997年7月
B.1997年12月
C.1999年7月
D.1999年12月
9.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10.
法国的封建主认为它“是一个可恶的新字眼”、“是王国的威胁,是僧侣的耻辱”,然而终究无法否认它“是平民的骄傲”,它催生了市民阶层,文中的它指
A.西欧城市的兴起
B.查理马特改革
C.《查士丁尼法典》
D.《拿破仑法典》
11.
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一款规定,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者组织邦联”,“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材料充分体现了
A.民主共和的原则
B.自由平等的原则
C.联邦制的原则
D.分权制衡的原则
12.
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13.
学习历史需要将历史概念用层次化的方法组织起来。与“废藩置县-日本明治维新-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层次结构相一致的是
A.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
B.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美国冷战政策
C.《全国工业复兴法》-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范例
D.英国议会-欧洲共同体-联合国
14.
2017年特朗普上台后,在“美国优先”的口号下,抛弃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等国际交往基本准则,实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经济霸权主义,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国作出一系列不实指责,利用不断加征关税等手段进行经济恫吓,试图采取极限施压方法将自身利益诉求强加于中国。这些做法与下列哪一国际组织的宗旨直接相违背
A.
B.
C.
D.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1道)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