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城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88320

试卷类型:三模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9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世纪16世纪之交,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在这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人类所取得的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几乎皆与西欧一次又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海外扩张密切相关,它们标志着世界资本主义曙光的来临。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15世纪16世纪之交西欧社会变革”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材料分析题(共4题)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世纪末,在爱国人士纷纷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的压力下,清廷为挽救财政危机,于1903年3月发布“上谕”,承认“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准令成立商部,派载振等先订商律。1904年1月公布《公司律》,又由商部奏定《公司注册试办章程》。10月起,施行《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及《商标注册试办章程细目》,又颁《改订商标条例》《商部商标注册局办法》等。1906年颁行《破产律》和商部奏准的《奖给商勋章程》。1907年谕令各官署:从优奖励经营农、工、商、矿确有成效者。农工商部制定出《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和《改订奖励华商公司章程》。1909年完成《大清商律草案》。这是中国近代首次编定商事法典草案。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商业立法开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商业立法开展的意义。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爆发后,英国的战时宣传立即启动。1939年9月7日,新闻部正式形成,专门设有对美国的宣传部门。英国对外宣传的媒体主要是广播……英国驻美国的宣传机构有英国信息图书馆、英国新闻社和英国驻美大使馆。为了获得美国人民对英国的支持,英国在美国组织了一些规模大小不一的亲英团体,多次开展演讲和聚会等活动。
1939年9月至1940年4月“奇怪战争”期间,英国的宣传并没有大张旗鼓,影响有限。这一时期,英国政府试图改变弥漫美国的孤立主义舆论气焰,使美国人相信,德国胜利将会损害美国的利益和安全。1940年8月“不列颠之战”开始,英国宣传的目标十分清晰,即向美国显示英国在获得美国进一步的援助和支持下,一定会夺取最后的胜利,同时,对美国宣扬一种英美共同建立世界美好未来的思想。1941年下半年,英国宣传致力于进一步在美国扩大影响。英国信息部与英国驻美大使馆、信息图书馆和新闻社组成联系紧密的宣传网络。

——摘编自张瑾《二战初期英国对美国宣传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初期英国对美国宣传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初期英国对美国宣传的影响。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生在颠沛流离和危困之中度过。经历了安史之乱,他深刻地感受到统治阶级的腐败和人民生活的痛苦。他的诗歌反映了唐由盛转衰时期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他的《兵车行》《丽人行》等光辉诗篇,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与奢侈,他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表达了他对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更是揭露社会不平的千古名句。安史之乱后,他在长期漂泊的生活中写出了著名的诗组“三吏”“三别”,深刻地刻画了当时广大劳动人民在沉重的兵役徭役下的水深火热的生活。杜甫的诗,从头到尾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反映,充满了人民性,是“史诗”。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甫诗歌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杜甫艺术风格形成的因素。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是乡村社会救助的发展时期。社仓、乡约、义庄、社邑等社会救助形式丰富了宋代乡村社会救助手段。社仓是建立于乡村的地方仓储形式;乡约在社会救助中更多的作用是社会道德教化和劝导人们进行社会救助活动;义庄建立体现了宗族内部成员救助的规范化特征;社邑所表现的社会救助形式是乡村救助的普遍情况。宋代社会处于“国贫民富”的时期,以士绅、富民为代表的民间力量在乡村平时的社会救助中占据主导地位。

——摘编自陈国柱《宋代乡村社会救助的新特征》

材料二  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人们开始感觉到农村问题的严重性,当时“救济乡村”“复兴乡村”的呼声特别高涨。一些在农村已设立试验区、从事乡村教育的教育机构、团体开始逐渐将工作重心从乡村教育转移到乡村建设上来,先后设立各种试验区1000多处,乡村建设运动逐渐兴起。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里,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减贫政策阶段、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政策阶段、扶贫攻坚政策阶段的努力,中国农村反贫困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的绝对贫困状况得到了很大缓解。

——摘编自吕书奇《中国农村扶贫政策及成效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乡村社会救助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农村扶贫工作开展的意义。

3.单选题(共9题)

6.
罗马法规定:“凡由室内向道路投弃物品致人伤亡的,不比受害人亲自起诉,凡市民均可控告加害人。”这一规定表明,在古代罗马
A.本国公民享有法律特权
B.注重提高人们公德意识
C.任何市民都拥有控告权
D.严禁人们投弃垃圾物品
7.
1989年,美国总统布什提名具有丰富的处理军事事务经验的托尔为国防部长,民主党占据多数的参议院对此加以否决。虽经布什多方做工作终未挽回。参议院此举
A.捍卫了宪法赋予的职权B.加强了国会的立法权力
C.反映了政党间斗争激烈D.体现了权力中心在国会
8.
1944年,作为美军观察组成员的谢伟思在报告中写道“延安民众官吏打成一片,男女平等,文化运动极为认真,整个地区民主模范自修、自觉、自评,与重庆另一世界。”这一报告反映出
A.国共发展态势呈现反差
B.美国力主消除国共矛盾
C.美国开始改变对华政策
D.敌后抗战开始成为主导
9.
下图为全国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农业生产不断进步
B.铁制农具广泛应用
C.社会局势渐趋稳定
D.小农经济逐步壮大
10.
在明清小说中,有大量叙述和描写文人弃学经商的故事,其中不少都是文人主动改弦更辙,弃文经商。这说明当时
A.科举取士弊端凸显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抑商观念遭到削弱
D.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11.
1893年,《北华捷报》称:“现在华茶在英国只是作为一种充数之物……许多茶商承认他们现在已经不卖华茶。”这反映出当时
A.英国对茶叶需求降低
B.英国对中国实行贸易壁垒
C.中国茶叶出口的衰减
D.华茶在英国面临竞争压力
12.
1961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调整管理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提出经济管理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重要物资由中央统一管理、分配;所有生产、基本建设等各项任务,都必须执行全国一盘棋的方针。其意在
A.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B.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C.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D.扭转国内经济困难局面
13.
在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鳩和卢梭对中国的论述所根据的材料基本上是同一来源,然而,伏尔泰热情赞扬中国的一切,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态度是贬中有褒,卢梭尖刻地批判中国的制度、道德和文明。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三者
A.立场不同致使结论迥异
B.都以科学态度认识中国
C.观点不同但却殊途同归
D.深受中国儒学文化影响
14.
1875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时,将其沿途见闻编成《使西纪程》,但因多有对西方政治等方面的记述,出版第二年就遭到了清政府的毁版,禁其流传。这表明清政府。
A.禁止国内传播西方文明。
B.严禁官员私自著书出版。
C.极力维护“中体”的地位。
D.无意于了解西方的国情。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