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人口流动现象有其特定的政治、经济因素,也直接影响着该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晋末,北方流民南迁人数激增,他们不但为常武地区增加了大批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北方的小麦南朝时在江南大量种植,一年稻麦两熟,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常武地区经济的发展。
——《常州历史》
材料二 反映历史上人口流动的两张示意图

请回答:
⑴ 我国北民南迁的首次浪潮发生于什么时候?据材料一指出北民南迁促进了常武地区经济发展的理由。
⑵ 据材料二图1并结合所学,说出南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的重要变化。
⑶ 据材料二图2,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移民的主要流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材料一 西晋末,北方流民南迁人数激增,他们不但为常武地区增加了大批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北方的小麦南朝时在江南大量种植,一年稻麦两熟,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常武地区经济的发展。
——《常州历史》
材料二 反映历史上人口流动的两张示意图

请回答:
⑴ 我国北民南迁的首次浪潮发生于什么时候?据材料一指出北民南迁促进了常武地区经济发展的理由。
⑵ 据材料二图1并结合所学,说出南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的重要变化。
⑶ 据材料二图2,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移民的主要流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2.
文明具有民族性、区域性,文明也是属于世界的,不同文明要加强交流、学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类文明的交流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二 而拜占廷帝国则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在以后的日子里,它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廷人认为,他们的职责仅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亚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战后10年内成为独立国家,非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战后20年内成为独立国家。出现这一意想不到的结局的一个原因是……如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样,老百姓不仅受到了某些地区的战争造成的穷困和苦难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宣传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纵观历史,诸如造船业等技术的进步为消除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界线提供了方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今天,几乎是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在无线电、电视、传真机和网络计算机的交流中,一个地球村出现了,往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隔离消失了。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第五版)
请回答:
⑴ 公元前4世纪的亚历山大东征,反映了哪两大文明的遭遇?材料二中的“文明新因素”指的是什么?最终灭亡拜占庭帝国的国家所代表的是什么文明?
⑵ 开启真正意义上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的文明“遭遇”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我国是被西方文明“轰”入近代的,其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试结合19世纪后半期中国历史有关史实,说明在西方文明冲击下,中国社会作出的反应。
⑶ 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亚非独立运动兴起的文化原因。
⑷ 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文明(文化)传播的根本原因。
⑸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明之间交流、学习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类文明的交流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二 而拜占廷帝国则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在以后的日子里,它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廷人认为,他们的职责仅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亚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战后10年内成为独立国家,非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战后20年内成为独立国家。出现这一意想不到的结局的一个原因是……如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样,老百姓不仅受到了某些地区的战争造成的穷困和苦难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宣传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纵观历史,诸如造船业等技术的进步为消除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界线提供了方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今天,几乎是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在无线电、电视、传真机和网络计算机的交流中,一个地球村出现了,往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隔离消失了。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第五版)
请回答:
⑴ 公元前4世纪的亚历山大东征,反映了哪两大文明的遭遇?材料二中的“文明新因素”指的是什么?最终灭亡拜占庭帝国的国家所代表的是什么文明?
⑵ 开启真正意义上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的文明“遭遇”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我国是被西方文明“轰”入近代的,其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试结合19世纪后半期中国历史有关史实,说明在西方文明冲击下,中国社会作出的反应。
⑶ 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亚非独立运动兴起的文化原因。
⑷ 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文明(文化)传播的根本原因。
⑸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明之间交流、学习的认识。
3.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1949年以来,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工作,一直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的蓝图指导之下进行的。……***领导下的中国,在独辟现代化道路这一点上,与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类似。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材料二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表

——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 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看,不同时期的产权制度都要适应农业生产的实际水平,否则将会导致生产经营方式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最终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李淑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启示》
请回答:
⑴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领导下的中国,在独辟现代化道路这一点上,与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类似”。
⑵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材料二表格中年均增长率最低点出现的国内政治因素。
⑶ 以导致材料二表格中年均增长率第二高点出现的相关史实,概括阐释材料三的“不同时期的产权制度都要适应农业生产的实际水平”的观点。
⑷ 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了哪些认识与启示?
材料一 自1949年以来,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工作,一直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的蓝图指导之下进行的。……***领导下的中国,在独辟现代化道路这一点上,与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类似。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材料二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表

——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 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看,不同时期的产权制度都要适应农业生产的实际水平,否则将会导致生产经营方式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最终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李淑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启示》
请回答:
⑴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领导下的中国,在独辟现代化道路这一点上,与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类似”。
⑵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材料二表格中年均增长率最低点出现的国内政治因素。
⑶ 以导致材料二表格中年均增长率第二高点出现的相关史实,概括阐释材料三的“不同时期的产权制度都要适应农业生产的实际水平”的观点。
⑷ 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了哪些认识与启示?
2.选择题- (共12题)
4.
据蒙文通先生考证,唐朝农作物平均亩产约1.5石,而宋代平均亩产约2石,比唐代高约30%……而且农产品种类也有明显增多的迹象。宋朝较唐朝农业更发达的原因不包括( )
A.宋朝政府注重农作物的推广种植和引进 | B.宋朝人口数破1亿,劳动力有增加 |
C.宋朝农业技术的提高和农业工具的改进 | D.宋朝社会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苦 |
5.
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方法之一。下列选项不能够印证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历史发展线索的是 ( )
A.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 | B.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密切汉藏交往 |
C.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促进南洋经济发展 | D.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 |
6.
《复兴之路》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表述:“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材料中的“国耻”指的是
A.鸦片战争失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
B.甲午战争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
C.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辛丑条约》 |
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攻占北京城 |
7.
下表是在不同时段《新青年》杂志刊发的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其中某一时段出现的频度最高,其原因是( )


A.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 B.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
C.国共合作出师北伐的推动 |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
8.
某电视剧中有这样的场景:“1934年12月2日,红34师阵地淹没在敌人的炮火中……师长陈树湘率全师殊死鏖战4天5夜,终于保证红军主力全部过了湘江,但全师却从6000多人锐减到不足1000人。“该战斗场景发生于( )
A.红军长征途中 | B.血战台儿庄 | C.百团大战中 | D.淮海战役中 |
9.
下图是我国某地的水稻产量数据柱状图。图中某年的亩产量远高于其他年份,导致该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完成 |
B.“大跃进”运动中浮夸风盛行 |
C.“籼型杂交水稻”技术创新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
10.
邓小平说:“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保障中国“十亿人口”基础教育的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B.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 D.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11.
“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上述条款出自于( )
A.《古兰经》 | B.《汉谟拉比法典》 | C.《人权宣言》 | D.《权利法案》 |
12.
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物的看法和态度。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
A.《神曲》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
B.1781年10月,英军司令康华利在约克镇向华盛顿投降 |
C.1814年,史蒂芬孙成功试运行“布拉策号”火车机车 |
D.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联合发表了《共产党宣言》 |
13.
理查德·奥弗里的《泰晤士世界历史》载:“到1914年,全世界的电力有关的产业有一半来自德国,德国钢产量几乎是英国钢产量的两倍。德国超过英国,成为欧洲工业的核心地区。” 该时期德国经济超过英国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的飞速发展 | B.英国忙于殖民掠夺,忽略了工业发展 |
C.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的飞速发展 | D.德国拥有着爱因斯坦等一大批科学家 |
14.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战争刚开始时,几乎所有美国人都决心保持中立。但是,希特勒出人意料的胜利,尤其是法国的沦陷,迫使美国的决策人开始提出疑问:中立态度能否自动提供保护,免受卷入战争之害。如果希特勒征服英国,然后控制大西洋,征服下一个目标会不会是美洲大陆?”材料中的“战争”指的是 ( )
A.拿破仑对外战争 | B.美国内战 |
C.第一次世界大战 | D.第二次世界大战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