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共1题)
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在题前“( )”里,对的打“√”,错的打“×”,并改正。
( )(1)、中国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谚语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丘处机为两个孩子取名郭靖、杨康,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勿忘国耻。“国耻”指辽灭南宋。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宋元时期辽宋争夺的焦点是幽云十六州。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中国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谚语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丘处机为两个孩子取名郭靖、杨康,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勿忘国耻。“国耻”指辽灭南宋。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宋元时期辽宋争夺的焦点是幽云十六州。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题- (共2题)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

材料三:西汉、唐朝和北宋时期南北经济发展情况
材料四: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有何用途?
(3)材料三反映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4)据材料四,请问宋朝统治者为管理海外贸易,专门设置了什么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至少写两点)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

材料三:西汉、唐朝和北宋时期南北经济发展情况
朝代 | 南方 | 北方 | ||
人口(户) |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 人口(户) |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 |
西汉 | 2470685 | 19.8% | 9985785 | 80.2% |
唐朝 | 3920415 | 43.2% | 5148529 | 56.8% |
北宋 | 11224760 | 62.9% | 6624296 | 37.1% |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有何用途?
(3)材料三反映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4)据材料四,请问宋朝统治者为管理海外贸易,专门设置了什么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至少写两点)
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历史上出现了各民族的分裂和统一,但是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会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入蕃。弄赞率其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
──《旧唐书》
材料二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田猎是生涯。
——契丹生活图景
材料三 辽太宗因中原人民“难治”,而把“纵兵抢掠”和“括民私财”列为三大失误中的两个教训,转而推行“以汉制待汉人”、保护发展先进中原文明的政策。
(1)据材料一,体现唐太宗开明民族政策的名句是什么?
(2)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据材料二,这一时期和两宋并立的政权还有哪些?其中辽与宋签订的澶渊之盟有何积极影响?
(4)据材料二,辽太宗为什么说中原人民“难治”?辽是如何“以汉制待汉人”,促进民族融合的?
(5)根据上述材料,就唐宋时期民族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会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入蕃。弄赞率其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
──《旧唐书》
材料二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田猎是生涯。
——契丹生活图景
材料三 辽太宗因中原人民“难治”,而把“纵兵抢掠”和“括民私财”列为三大失误中的两个教训,转而推行“以汉制待汉人”、保护发展先进中原文明的政策。
(1)据材料一,体现唐太宗开明民族政策的名句是什么?
(2)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据材料二,这一时期和两宋并立的政权还有哪些?其中辽与宋签订的澶渊之盟有何积极影响?
(4)据材料二,辽太宗为什么说中原人民“难治”?辽是如何“以汉制待汉人”,促进民族融合的?
(5)根据上述材料,就唐宋时期民族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3.选择题- (共4题)
4.填空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1道)
综合题:(2道)
选择题:(4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