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东中考历史模拟题(二)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82584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6/19

1.综合题(共3题)

1.
中央和地方、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一直是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基本矛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材料二:《史记》记载:“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汉书》

材料三:《元史》载:“行中书省,凡十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废除的地方政治制度又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武帝实行的哪一历史措施?并分析这一措施的高明之处。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元朝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
(4)概括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制度和措施的共同作用。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以来,日本近乎中国发展的克星,曾经有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都因日本而中断。
1861年,中国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打击后终于醒悟,开始向西方学习,史称“同光中兴”。之后几十年,中国的经济构成发生巨变,近代化工业基础逐渐成型,然而,就在中国依照自己的规则按部就班前行时,中国改变了韬光养晦的既定政策,为了朝鲜的未来与日本大打出手。短短几个月,清军原形毕露,“同光中兴”的神话消失得无影无踪。
此后中国又经历三十几年动荡,于1928年重建统一,开始新一轮现代化建设。1928年——1937年这10年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岁月”,中国的现代化在此期间确实获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又是日本第二次打断了中国现代化进程,14年漫长等待,8年殊死抵抗,中国苦撑待变迎来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付出巨大的生命代价、物质代价最终赢得了完全的胜利,但战前开启的现代化进程也化为一股青烟。
如今中国又到了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改革开放近40年为中国人赢得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底气;日本的步步紧逼、寸步不让,也不断激起中国人的愤怒。然而,日本在历史上两次打断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梦想,是我们永远不应忘记的教训。今天,历史赋予崛起了的中国更多的战略选择空间,那么,如何管控中日外交风险,不让钓鱼岛成为历史上的“朝鲜”、“伪满洲国”,不让日本第三次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不仅是外交当局的责任,更值得全体中国人警醒。
(1)材料中的“同光中兴”是指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中“为了朝鲜的未来与日本大打出手”是指哪一历史事件上?之后与日本签订的条约中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款是什么?
(3)日本第二次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的14年漫长等待的标志性的起止事件分别是什么?“8年殊死抵抗”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间有什么关系?
(4)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哪一成就?
(5)当前中国GDP总量已超过日本一倍多,赶超美国也是指日可待,中国梦的实现已成为全民族的期盼,在此关键时刻,中国应如何避免第三次现代化进程被日本打断?
3.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1853年,美国强行打开日本的大门后,西方列强纷纷侵入日本。日本经济遭到摧残,国家主权不断丧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材料二:1931年,日本的工业总产值比1929年下降了1/3,进出口贸易额下降约50%,失业者多达300万,在业工人工资降低了1/3以上。1/3的农民失去土地,许多地方发生饥荒,农民要求减租的斗争达3400多起。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300万人丧生,所有大城市都因空袭而遭到严重破坏,全国1/4的财富被毁,生产水平只相当于战前的1/3,经济陷于崩溃。
(1)材料一中美国入侵使日本出现的民族危机和世界历史上的哪一次科技革命有关?日本摆脱危机的改革措施中哪一内容最能体现此次改革的性质?
(2)材料二中日本出现经济困难的国际因素是什么?为摆脱困境日本对美国采取哪一冒险行动揭开了太平洋战争序幕?
(3)材料三中日本摆脱战后困境而在50年代至70年代迅速崛起的外部因素是什么?
(4)从上述材料所涉及的美日关系的变化你得到什么启示?

2.选择题(共7题)

4.
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经济地理格局中的一次巨大变迁.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历史上南方经济一直落后于北方
B.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我国南方地区
C.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两宋时期
D.“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反映了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
5.
“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以下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①发明活字印刷术 ②改进造纸术 ③普遍使用指南针    ④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6.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此推理,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
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7.
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18世纪确立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以来不断崛起的美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1978年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它们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惊人的一致。它们崛起的一致因素是
A.致力于长期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提升经济实力从而和平崛起
B.强化国家军事实力,通过战争手段奠定强国的地位
C.通过革命或改革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提升综合国力
D.建立先进自由民主理念提高世界影响力确立强国地位
8.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二千多年前新疆就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前我国在新疆的行政管理制度来源于什么制度
A.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B.清朝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
C.元朝时设宣政院,加强对新疆的管辖
D.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9.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大国及大国联合体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状态。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三次大的演变,其出现的原因的先后顺序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解体
B.凡尔赛和华盛顿会议--雅尔塔会议--苏联解体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超多强--两极格局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沦为二、三流国家。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更使欧洲人民终于意识到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基于这样的认识,欧洲国家开始
A.逐步走向联合来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B.和美国结成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来阻止苏联的威胁
C.成立联合国来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建立世贸组织以促进世界贸易自由公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