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于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宋朝比大多数中国其他朝代更倚重商业税收,因而鼓励了港口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宋朝为出口贸易发展起大规模的陶器生产,江西的景德镇因精于烧制陶器的窑炉技术而兴旺起来。”。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朝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国内经济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曾厉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清朝收复台湾后,曾放松海禁,开放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连云港)四处为对外贸易港口,准许外国商船前来交易。后来由于外商在中国进行不利于清朝的非法活动,1757年,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
(2)材料二反映出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哪些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消极影响?
材料一 由于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宋朝比大多数中国其他朝代更倚重商业税收,因而鼓励了港口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宋朝为出口贸易发展起大规模的陶器生产,江西的景德镇因精于烧制陶器的窑炉技术而兴旺起来。”。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朝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国内经济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曾厉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清朝收复台湾后,曾放松海禁,开放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连云港)四处为对外贸易港口,准许外国商船前来交易。后来由于外商在中国进行不利于清朝的非法活动,1757年,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
(2)材料二反映出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哪些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消极影响?
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民族问题关系重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材料二

材料三 实物资料

材料四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于是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相互并立之势,形成割据分裂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以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状况。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关于文成公主入藏的记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描绘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所遣求婚使者的名画是什么?简述唐蕃和亲的主要影响?
(2)写出材料二图一、图二中少数民族政权A、B的名称和建立者。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朝民族关系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3)材料三反映清政府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采取了哪些措施?
(4)唐代、两宋时期、清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分别属于材料三“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发展模式”的哪一种模式?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材料二

材料三 实物资料

材料四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于是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相互并立之势,形成割据分裂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以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状况。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关于文成公主入藏的记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描绘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所遣求婚使者的名画是什么?简述唐蕃和亲的主要影响?
(2)写出材料二图一、图二中少数民族政权A、B的名称和建立者。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朝民族关系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3)材料三反映清政府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采取了哪些措施?
(4)唐代、两宋时期、清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分别属于材料三“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发展模式”的哪一种模式?
3.
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王朝统一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予以变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派官职……
——柏杨《中国人史纲》
(1)依据材料一回答,与前朝相比,隋朝选拔人才的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材料三 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宋代科举名额成倍增加,科举考试录取者大幅增加,只要登科一般都授予官职。
(3)依据所学回答,宋朝“注重文教事业”与当时的哪一政策有关?材料三反映宋朝的科举考试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材料四 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沉痛地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炎武抨击科举制度的原因。
(5)结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从隋朝到明清时期的发展趋势。
材料一 隋王朝统一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予以变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派官职……
——柏杨《中国人史纲》
(1)依据材料一回答,与前朝相比,隋朝选拔人才的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材料三 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宋代科举名额成倍增加,科举考试录取者大幅增加,只要登科一般都授予官职。
(3)依据所学回答,宋朝“注重文教事业”与当时的哪一政策有关?材料三反映宋朝的科举考试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材料四 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沉痛地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炎武抨击科举制度的原因。
(5)结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从隋朝到明清时期的发展趋势。
2.选择题- (共19题)
5.
赵翼说:“是宋之为国,始终以和议而存,不和议而亡。盖其兵力本弱,而所值辽、金、元三朝,皆当勃兴之运,天下所兴,固非人力可争,以和保邦,犹不失为图全之善策。”由此可见,对宋与辽、金等的和议,赵翼认为是
A.不敌外邦,实属民族的耻辱 | B.“以和保邦”,就是明智选择 |
C.被逼无奈,导致国家的灭亡 | D.和议图存,实属下策 |
7.
“世祖即位,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此材料选自明代宋濂所著《元史》之《百官志》,这则材料表明
①元代职官制度与前代相比有了一些变化
②在地方上设行省,行省之下有路、府、州、县
③地方长官中,蒙古人掌实权
④元代国土比汉唐更辽阔
①元代职官制度与前代相比有了一些变化
②在地方上设行省,行省之下有路、府、州、县
③地方长官中,蒙古人掌实权
④元代国土比汉唐更辽阔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9.
昆曲源于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在明朝万历末期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清朝前期,发展到达顶峰。下列作品中,不属于昆曲名作的是
A.《牡丹亭》 | B.《窦娥冤》 | C.《长生殿》 | D.《桃花扇》 |
10.
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 B.中国国力不断削弱的趋势 |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 D.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
11.
诗歌有时承载着历史信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这首诗讽刺的对象是
A.南宋统治者 | B.北宋统治者 | C.西夏统治者 | D.金统治者 |
13.
宋太祖时置诸道转运使以总财赋,分全国为十三路。太宗以边防、盗贼、刑讼、钱谷之任皆委于转运使,分全国为十五路。真宗时设置了提点刑狱使,总揽一路司法和监察,安抚使主持一路军事,而转运使专理一路财赋和民政。据此宋代转运使
A.总揽地方军事、财政大权 |
B.中央设置的监察地方的职官 |
C.其职责变化表明地方权力增大 |
D.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
15.
以下是清朝前期人均占有耕地情况简表。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与表中的趋势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是
清朝年号 | | 年代 | 人均耕地(亩) |
康熙二十年 | | 1673 | 27.92 |
乾隆十八年 | | 1753 | 6.89 |
乾隆三十一年 | | 1766 | 3.56 |
A.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 B.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
C.人口数量急剧增加 | D.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
17.
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管理辽阔的国土,元朝除在地方设行省外,还根据边疆地区的实际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元朝设立的专门管理西藏地区军政事务的机构是
A.澎湖巡检司 | B.驻藏大臣 | C.宣政院 | D.北庭都元帅府 |
18.
“朕自临御以来,十有三年矣,……岂意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谋危社稷……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文中的“朕”应该是
A.元世祖 | B.唐太宗 | C.宋太祖 | D.明太祖 |
19.
维护国家统一,打击分裂势力,是任何一个国家统治者的重大治国谋略。下列史实中,属于清朝加强对西北地区管理的是
①平定噶尔丹叛乱 ②设置伊犁将军 ③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④进行雅克萨之战
①平定噶尔丹叛乱 ②设置伊犁将军 ③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④进行雅克萨之战
A.①③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20.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一直处于郑氏子孙的统治之下。1683年,康熙帝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进军台湾。郑军大败,台湾纳入清朝的版图。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对此事最准确的历史评价是
A.康熙帝维护了国家统一 | B.清朝扩大了国家的统治区域 |
C.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建立行政机构 | D.清军驱逐了外来势力的入侵 |
21.
“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从材料中不能解读出的信息是
A.为明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 |
B.明朝国力强盛 |
C.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 |
D.郑和传播了和平和友谊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