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修筑了一条长约1400公里的直道,骑兵从他的军事指挥中心出发,三天三夜即可驰抵阴山脚下。汉朝在交通方面最显著的贡献是开辟了丝绸之路,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隋朝时完成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工程,唐朝时海上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宋朝将指南针适用于航海,宋朝港口众多且分外繁荣。明代出现了造船高峰,又有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把我国航海活动推向了顶峰,但好景不长。不久明清两朝相继实行了海禁、航海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2)概括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美国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并指出近代美国与古代中国发展国内交通的共同目的。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交通建设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关系。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修筑了一条长约1400公里的直道,骑兵从他的军事指挥中心出发,三天三夜即可驰抵阴山脚下。汉朝在交通方面最显著的贡献是开辟了丝绸之路,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隋朝时完成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工程,唐朝时海上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宋朝将指南针适用于航海,宋朝港口众多且分外繁荣。明代出现了造船高峰,又有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把我国航海活动推向了顶峰,但好景不长。不久明清两朝相继实行了海禁、航海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摘编自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
材料二 美国建国初期,面临着经济版块离散,国民国家意识薄弱的局面,不少政治人物认为应大规模地开展交通建设,19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形成了修筑运河的热潮,进一步向西开发的需要也导致了铁路建设迅猛发展,1850—1857年国会通过了授予铁路公司土地的一系列法令,在以私人投资为主的基础上,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也积极投资建设,40年代以后,铁路运输逐渐取代了运河的地位。1840年,美国铁路总长度超过英国居世界第一位。1888年美国铁路总里程达到156080公里,这超欧洲和世界其它国家的总和,交通先行成为19世纪美国迅速崛起的关键因素。——摘编自张玲蓉《试论19世纪美国交通革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交通发展的特点。(2)概括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美国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并指出近代美国与古代中国发展国内交通的共同目的。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交通建设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关系。
2.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元朝至元五年(1268年),制定了《定台纲三十六条》,随后,《行台(行御史台)体察条例》等法规陆续出台并录入《元典章》。这些法规改变了历朝奉行的“以卑察尊”传统,第一次使监察制度得到国家法律保障。元在中央设御史台,在地方置行台和廉访司,对御史台负责,《定台纲三十六条》规定御史台与中书省、枢密院地位等同,并有权弹劾这些部门。《定台纲三十六条》规定行台具有“弹劾行中书省、宣慰司及以下诸司官吏、奸邪”的权力,行省行政体系与行台监察体系各自平行,互不统属。廉访司负责监察行省以下路、府、州、县。元代监察体系覆盖全国,为明清监察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是现代中央、省、市(县)三级监察体系的最早模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元代监察体制改革的影响。
材料 元朝至元五年(1268年),制定了《定台纲三十六条》,随后,《行台(行御史台)体察条例》等法规陆续出台并录入《元典章》。这些法规改变了历朝奉行的“以卑察尊”传统,第一次使监察制度得到国家法律保障。元在中央设御史台,在地方置行台和廉访司,对御史台负责,《定台纲三十六条》规定御史台与中书省、枢密院地位等同,并有权弹劾这些部门。《定台纲三十六条》规定行台具有“弹劾行中书省、宣慰司及以下诸司官吏、奸邪”的权力,行省行政体系与行台监察体系各自平行,互不统属。廉访司负责监察行省以下路、府、州、县。元代监察体系覆盖全国,为明清监察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是现代中央、省、市(县)三级监察体系的最早模型。
——摘编自李晓春《从制度改革看元代监察体制的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概括元代监察体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元代监察体制改革的影响。
3.
材料 1919年列宁提出“和平共处”思想,认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是完全可能的,这成为苏俄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利用1922年参加热那亚国际会议的大好时机,苏俄代表团积极推动苏德签订了《拉巴洛条约》。条约就苏德两国以最惠国原则发展贸易和经济合作等问题做了一系列规定,条约签订后,波兰及小协约国纷纷向苏俄靠近,到1925年底,已有22个国家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签订的各种条约和协定达40多个。同时,这也是德国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以后,在国际上第一次被人放在平底地位上进行政治对话,到1922年底,德国对苏俄的出口额增加了一倍多,来自苏俄的进口额增加了十三倍以上。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拉巴洛条约》签订的意义。
——摘编自孙祥秀《苏德<拉巴洛条约>简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俄积极推动《拉巴洛条约》签订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拉巴洛条约》签订的意义。
4.
材料 姚锡光,近代军事思想家,20世纪初,清政府内部一些人认识到:“欲谋自强之用,非振兴海军,无以外困洋面,内卫各省”。姚锡光即为其中代表。1907年,姚锡光拟制海军复兴规划,他认为:“今天下,一海权争竞剧烈之场耳,古称有海防而无海战,今环球既达,不能长驱达海,即无能控扼进洋。”这对士大夫强调海口防御是一剂清醒针。他认为:“我国海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将陆军亦运调不灵。”为发展海军,姚锡光主张“兹拟就军港所在,设为初级、高级专门诸学堂,演习、研究学管诸厂舍,而则其优者,以留学监造于外国学堂、工场。”然而,清政府没有采纳他的计划,认为其方案“不得要领”,被全部否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姚锡光的海军规划未被采纳的原因。
——摘编自舒习龙《姚锡光述论》
(1)根据材料,概括姚锡光的海权思想及其倡导海权的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姚锡光的海军规划未被采纳的原因。
2.论述题- (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生物进化论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其影响远远超越了生物学领域,它猛烈冲击了各种神创论,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促成思想方式上的另一次大革命”。
甲午战后,康有为、严复等人积极传播进化论,康有为吸收了《易传》等古代典籍中的“变易”思想,将其与进化论相结合,提出了中国式的历史进化论;严复则将进化论思想与中国传统的“人力胜天”观点相结合,号召国人奋起“自强保种”,他们用“物竞天择”的观点解释民族危机,倡扬进取自强,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武器。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外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材料 生物进化论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其影响远远超越了生物学领域,它猛烈冲击了各种神创论,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促成思想方式上的另一次大革命”。
甲午战后,康有为、严复等人积极传播进化论,康有为吸收了《易传》等古代典籍中的“变易”思想,将其与进化论相结合,提出了中国式的历史进化论;严复则将进化论思想与中国传统的“人力胜天”观点相结合,号召国人奋起“自强保种”,他们用“物竞天择”的观点解释民族危机,倡扬进取自强,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武器。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外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3.单选题- (共10题)
6.
古代希腊城邦往往建有高大的神庙,宽阔的市场,露天剧场和体育馆等,一个20000人规模的露天剧场据说能确保在最后一排也能清楚地听到剧场中央发出的声音。其目的主要是为了
A.满足公共活动需要 |
B.彰显神祇尊贵地位 |
C.构建人人平等社会 |
D.促进体育文艺事业 |
7.
清代实行银两与制钱并用的货币制度。史书记载,江浙地区银钱市价之比历来在2000文以上,但在1855年后的三年时间里跌至1100文。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江浙地区
A.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
B.受到开埠通商的影响 |
C.是抗击英法侵略军的主战场 |
D.受太平天国运动冲击 |
8.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1937年1月诞生于延安(右为该校校徽)。其前身是1931年创建于瑞金的中国红军学校。以下对于“抗大”的认识,正确的是


A.诞生于红军长征时期 |
B.是国共合作抗战的产物 |
C.在抗战大后方普遍设有分校 |
D.为敌后抗战培养了大量军政人才 |
9.
197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没有一个社会能够完全以命令原则来经营,也不可能完全靠自愿的协同合作来推动,一个“以自愿交易为主的经济制度”,“有足够的潜力同时促进繁荣与人类自由”。其意在强调
A.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
B.回归自由放任传统 |
C.政府的干预应该适度 |
D.实行全球自由贸易 |
10.
唐以前,一般家庭财产的经营方针主要是节俭和量入为出;宋朝以后,增加了以诚信为本的经营方针。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儒家理论开始影响经济活动 |
B.家庭经营的工商业因素增加 |
C.政府对商业交易的监管加强 |
D.商品经济发展带来奢靡风气 |
12.
1977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一次农业工作座谈会指出“农业生产新跃进的形势正在到来”,农村的基本核算单位要实现由生产队向大队过渡。这一认识
A.肯定了安徽等地的探索经验 |
B.表明“左”倾干扰依然存在 |
C.为农村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 |
D.有利于打破人民公社旧体制 |
13.
1697—1797年间,英国的外贸总额从673.5万英镑增长到4993.1万英镑,与此同时,欧洲在英国海外贸易中所占比例从74%下降为33%左右。这表明该时期的英国
A.与欧洲关系在减弱 |
B.对欧贸易处于劣势 |
C.海外市场不断扩展 |
D.世界工厂地位削弱 |
14.
西汉后期,汉成帝刘向、刘歆父子审辩诸子学说的异同及其渊源关系,以“宣明大道”,刘歆认为孔子之后的诸子思想皆为“六经之支与流裔”,主张兼采各家之长,以成王者之业。刘歆的看法
A.意在厘清先秦学术潮流 |
B.开启了整合百家的先河 |
C.打破了思想文化一统局面 |
D.有利于维护儒学的尊崇地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